对年轻观众而言,认识北京曲剧名家许娣大多与她近些年来参演的热播剧有关,如《大丈夫》《老闺蜜》等众多作品里,许娣有着“国民妈妈”美誉,2018年,她更是凭借热播剧《我的前半生》中“精明势利”的丈母娘“薛甄珠”一角,一举斩获第24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女配角,而早在赢得此奖的二十年前,她成为北京曲剧第一位“梅花奖”得主。
许娣一直以默默奉献的姿态传承着北京曲剧,作为北京曲艺、曲剧表演艺术家魏喜奎的弟子,许娣自17岁开始学习北京曲剧,在此后的数十年中,她在舞台上塑造出了《杨乃武与小白菜》中的“小白菜”、《四世同堂》中的“韵梅”、《茶馆》中的“康顺子”、《龙须沟》中的“程娘子”、《少年天子》中的“孝庄太后”等众多深受观众喜爱的舞台艺术形象。退休后的她,这两年再回到剧团,看到后辈在舞台上表演北京曲剧时,她有了许多期待和思考。
要“苦练”成上台就发光的演员
许娣刚进团时,“北京曲艺团曲剧队”云集了北京曲剧创始人魏喜奎、曹宝禄、关学增、尹福来以及北京曲艺团的罗荣寿、高凤山、马玉萍等一大批曲艺、曲剧名家,在许娣眼中,他们均属于那个时代里,站在台上便“发光”的大艺术家。许娣至今都觉得,自己当年只是一个不自信的女孩,以至于这种感觉贯穿于整个艺术生涯,但也正因为这种心态,在从艺时有着非常单纯的行为模式:“我们那一代人从小被灌输的思想是‘干一行爱一行’,内心藏着‘狠斗私心一闪念’的决心,对待艺术创作更无杂念。唱得不好怎么办?没有捷径,就是苦练。”
这份“纯粹”是许娣期待后辈能延续下去的精神,一如当年她通过不走捷径的苦练,成为站在舞台上就发光的演员。1986年,团里要排演魏喜奎的代表作《杨乃武与小白菜》,而这一次被选中出演主角“小白菜”的便是被魏喜奎称之为“生虎子”的许娣。许娣回忆,这个演出任务令其惶恐,但在建组大会上,魏喜奎当着全团说,“我一定把许娣这个生虎子给她抠出来!”这给了她勇气。
“那时候排练时间紧张,也不懂得去找魏老师请教,只知道自己在家抱着录音机听魏老师以前的录音。”许娣记得第一次与乐队合练时,没唱几句,乐队老师便对其不客气地说,“你这不行,回去练吧,练完之后你再来。”这一幕让许娣铭记于心,“我当时带着微笑离开乐队排练室,回到自己的房间便大哭起来,但擦干眼泪后抱着老师的录音接着听。”直到魏老师的一个电话,把许娣叫到家中,将《杨乃武与小白菜》整部剧从头到尾逐字逐句地为许娣“规整”了一遍:“传承是非常奇怪的东西,尤其中国的传统艺术,无论书画还是戏曲,有个师父指点很重要。他们传授的并非自身某种特有技艺,而是将学生体会不到的尺寸与分寸,在潜移默化间移植到后辈的心里。”
有了老师的点拨,在以后的三年里,许娣在北京曲剧舞台上的表演日臻成熟,并获得多项荣誉。1989年魏喜奎带队到天津演出的路上突然对许娣说,“我从来没有收过徒弟,我观察了很久,你是个正派的孩子,我想收你。”时至今日,许娣对魏喜奎为何如此看重自己,始终没有找到一个适合的答案,但在许多后辈眼中,许娣早已是一位一登台就“有光”的演员。曾与许娣在某电视剧中合作过的演员,回忆起在中戏上学期间,看许娣出演北京曲剧《龙须沟》的情景时,他说道“你在舞台上带着光!”当时许娣只是觉得新鲜,但现在想来,她好像理解了“发光”应该是每一位舞台演员该有的品质。
创作者的思想要跟着时代走
许娣1997年凭借北京曲剧《龙须沟》成功“摘梅”,成为北京曲剧团历史上首位获得该奖项的演员,而此时,她最想与其分享这份殊荣的魏喜奎先生已经离世一周年,终成遗憾。2002年,在中国戏曲学院北京曲剧班授课时,许娣对班里的一位学员王玉印象深刻,正如当年魏老师评价自己是个正派的孩子一样,许娣认为王玉是个实在的山东姑娘,为了能将北京曲剧“魏派”艺术传承下去,许娣决定收下这个徒弟,并于2004年,在长安大戏院正式举行了拜师仪式。
自2008年退休之后,许娣并没有远离北京曲剧,反而通过各种不同的渠道与方式,继续为本剧种摇旗呐喊。除专心授业外,慢慢地她也开始活跃于影视领域,并为北京曲剧以外的观众熟知。2023年,北京曲剧《少年天子》入选2023—2024年度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戏曲音像工程录制演员名单并参与音像录制。时隔35年,北京市曲剧团也想将这部剧重新复排,许娣担任复排版剧目的艺术指导,并继续饰演“孝庄太后”。
拿到跟当年完全不一样的新剧本时,许娣首先给予年轻编剧团队以肯定,“现在年轻人再审看这部作品时,一定会有自己的欣赏角度与审美要求。有了想法去改编,本身是好事,应该尊重并支持他们。”许娣认为,如果余笑予导演还在世的话,相信他也会进行剧本修改。毕竟时代不同,人物的切入点与观众审美也会不同。“如今,当我看到这些年轻的创作团队对于剧本的整理,感觉到身为艺术工作者一定要随着时代、随着观众的改变去调整思维方式,无论年龄多大,都要时刻提醒自己不断地更新完善艺术水准,以适应时代。”
和这些隔辈的年轻人一起排戏,许娣欣慰于他们对北京曲剧的热忱和努力:“现在的孩子眼界宽,有思想,接受能力强。只要他们愿意学,愿意问,我会倾己所有教给他们。但也要允许他们有自己的思想琢磨你教授的东西,尤其要特别尊重学生们的演唱。我从不要求他们一定按照我教的技法与方式去演,就像我从来没有完全按照我师父的方式表演一样。但作为魏派的传人,我明白舞台的实践最终通往的都是一个方向,这或许就是传承的意义。”
虽然已经阔别舞台多年,如今许娣仍然会在深夜某个时段醒来,不自觉地去思考北京曲剧的“流派”“行当”“演员发声方式”等诸多问题。如今她心底最大的一个愿望就是通过最简洁的舞美设计,最先进的舞台技术,最美的服装设计去恢复北京曲剧看家大戏《杨乃武与小白菜》。她相信这个愿望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实现,因为她已经找到了新一代舞台上“有光”的演员,也从这些孩子身上清晰地看到了北京曲剧充满希望的未来。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