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壤之约(上):甘茂为何要逼秦武王立誓?

息壤之约(上):甘茂为何要逼秦武王立誓?

00:00
12:01
作为下属的甘茂,如何说服秦王与他立誓?
古代通信不便让信任变得尤为重要
“秦王使甘茂约魏以伐韩,而令向寿辅行。甘茂令向寿还,谓王曰:‘魏听臣矣,然愿王勿伐!”秦王让甘茂约已经被秦国打服了的魏国说,咱们一块去干韩国。秦王让向寿和甘茂一块去,有个照应、有个监督。甘茂就把魏国说服了,魏国同意伐韩。甘茂让向寿回去跟秦王也就是秦武王说,魏国已经愿意听我们的安排了,跟我们一块去伐韩,但是希望大王不要伐(韩),不要伐(韩),不要伐(韩)。那个时候,大家一定要知道通信系统不发达,甚至可能连信鸽系统都没有,所以信任变得更重要;好多重要的话要见面说,那时候又没有汽车,又没有火车,没有飞机,又没有宇宙飞船,从一个地儿去一个地儿,哪怕几百公里都很累,所以信任变得更重要。我很佩服当时的人,能够这么信任彼此。在沟通并不多的时候,在讲话并不多的时候,在彼此给予对方的信任意味着很重很重的重要性的时候,大家还能够持续这种信任,真是不容易。
甘茂用“曾母投杼”的故事阐明了自己的处境“王迎甘茂于息壤而问其故。对曰:‘宜阳大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攻之难。鲁人有与曾参同姓名者杀人,人告其母,其母织自若也。及三人告之,其母投杼(应读[zhù])下机,逾墙而走。臣之贤不若曾参,王之信臣又不如其母,疑臣者非特三人,臣恐大王之投杼也。”
秦王没有另外找一个人问甘茂咋回事儿,而是自己去迎接甘茂。在息壤这个位置,我当面问一下你,甘茂,你怎么想?
甘茂说得很坦诚、简单、直接、阳光,虽然有可能不是秦武王想听的。宜阳是大县,听上去是县,实际上是郡,是个大地方;而且韩国深耕多年,今天如果您冒着多重风险,行千里路去打(韩国),有很大的困难,不见得像想象中的那么容易得手。
接下来甘茂又举了一个例子。我发现在《资治通鉴》里边的明君、名臣、名将举例子的能力、打比方能力很强,所以各位包括我自己也要多练练。
甘茂举的例子是这样的:鲁国有一个跟曾参同姓名的人杀人了。曾是大姓,曾参也是相对普通的名字,但曾参是孔子的弟子。
鲁国有个人跟曾参同名。有人告诉他妈说,曾参杀人了,您儿子杀人了。他妈就说,扯吧,我儿子(是)孔子的学生,别说杀人了,杀鸡、杀牛都不行了;就他那个心性,怎么是杀人的心性,他的三观根本就不是杀人的心性,他敕人还来不及;再者说了,他那个小小样儿,杀鸡都杀不死,想杀死个蚂蚁,被几只蚂蚁联合起来给他绊倒了,臭揍一顿。我儿子杀人,不可能的。连续有三个人说,曾老太太,曾参杀人了;曾老太太,曾参杀人了;曾老太太,曾参杀人了。你儿子杀人了,快跑啊。曾经特别淡定的曾母都跳墙就跑,老太太功夫厉害。
好了,接着甘茂开始做比喻:我的才气、我的贤良不如曾参,大王对我的信任不如曾参他妈对曾参的信任;在朝廷里恨我的人,怀

疑我的人,岂止三个人?你看,这三件事都是事实,的确甘茂不如曾参贤德,秦王对他的信任不如曾参他妈对曾参的信任,怀疑甘茂的人一定不止三人,有可能三十人、三百人,还不一定呢。
没有任何信任基础,我怕大王跟曾参他妈一样,信了说坏话的这些人。我们联合魏国去打韩国,有人说一些莫名其妙的话,又有人说一些莫名其妙的话,得,您就把我撂这了,那我怎么办?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