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鹭朗诵:连通两条丝路的隋唐大运河(作者:李向伟)

彭鹭朗诵:连通两条丝路的隋唐大运河(作者:李向伟)

00:00
06:11

                          连通两条丝路的隋唐大运河

                                                                       文/李向伟


  隋朝时期,北方受战乱影响,经济落后,而江南地区经过六朝(两晋、宋、齐、梁、陈)数百年的发展,农业发达、经济繁荣,形成了财富在东南、武备在西北、政治中心在中原的格局,当时急需大量征调江南的粮食、丝绸、棉布、盐、铁等战略物资到北方。所以,隋炀帝在准备迁都洛阳的同时,就下令修建大运河。隋大业六年(公元610年),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纵贯中国南北,连接长江、淮河、黄河、海河、钱塘江五大水系的大运河竣工了,后世称隋唐大运河。

  隋唐大运河通过五大水系可连通众多的商埠和出海口,也连通了陶瓷、丝绸、茶叶、食盐、铜铁等物资产区,形成了通向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物资运输网络,把海、陆两条丝路紧密联系在一起。

  丝绸、茶叶等物品更适合陆路运输,陶瓷、铜铁等大宗货物则适宜水路运输。水陆两条路网就自然地形成了运输的分工,使得商品集散、外运更经济,也更方便。

  由洛阳经陆路向西过长安、河西走廊可通西域;经水路沿运河到扬州溯长江入赣江南下,再经梅关古道可通珠江水系,达番禺(今广州),向外洋可通“广州通海夷道”。隋唐时期,洛阳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开设有“丰都”“大同”“通远”三个大的贸易市场,“西域诸蕃,往来相继”。史书载:“诸蕃请入丰都市交易,帝许之。先命整饰店肆,檐宇如一,盛设帷帐,珍货充积,人物华盛……”洛阳城外建有“四方馆”,专门接待域外四方宾客。“掌其方国及互市事”。元代的《河南志》这样记载隋唐时期洛阳城商贸繁荣的盛况:“皆天下之舟船所集,常万余艘,填满河路,商旅贸易,车马填塞。”

  中国的丝绸、陶瓷等产品通过两条丝路输出到东亚、东南亚、西亚、东非乃至欧洲,以洛阳为主产地的唐三彩风靡世界各地。在中亚、西亚、北非甚至地中海沿岸等地都发现了唐三彩成品或残片,洛阳也出土了波斯萨珊王朝银币、罗马金币和众多的胡人俑。这些都是海、陆丝绸之路留下的洛阳印记。

  直至北宋时期,隋唐大运河仍是中原地区连通中国南北的交通大动脉,连接着海、陆丝绸之路。到了元代,政治中心北移,大运河被截弯取直,不再经过中原地区。至元三十年(公元1293年),北至大都(今北京)、南达杭州的京杭大运河全线通航,至此,隋唐大运河完成了使命,从而退出了历史舞台。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