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11月,85岁的邓小平正式退休,他开始了真正的晚年生活。在北京景山后街的米粮库胡同3号,一座青砖灰瓦、绿荫满庭的院落里,邓小平终于不再工作了。
邓小平退休以后,非常珍惜和家人们在一起的日子,他尤其喜欢陪几个孙子玩。邓小平的4个孙子(女)眠眠、萌萌、羊羊和小弟分别出生于1972年、1974年、1979年和1985年,如果要问他最喜欢哪个孙子,那肯定是最小的小弟,因为在他的眼中,两三岁的小朋友是可以随意“摆弄”的“活玩具”。
晚年的邓小平很喜欢和子女及孙辈们在一起吃饭,全家四世同堂,全部到齐有10多个人,得分两桌。对中午也能经常在家吃饭的人,大家称之为“常委”,其余的则被称为“游击队”。如果邓小平在吃饭前发现桌上的人很少,就会询问:“哎呀!今天怎么冷冷清清的呢?”如果哪个孙辈不在,他一定会问其他人:“到哪里去啦?”一直到有明确答复为止。
1992年夏天,邓小平和家人最后一次来到北戴河,以前他非常喜欢在海里游泳,但此时根据他的身体条件,医疗小组决定不让他下海了。
有一天早上,邓小平一起床就问家人:“今天天气怎么样?风力多大?水温多高?海浪大不大?”家人知道邓小平的心思,只好去请示医护人员,医护人员经过仔细研究,终于同意了邓小平下海的请求。
邓小平下海前,护士委婉地提醒他说:“今天下海咱们表现好一点,少游一会儿,明天就还能批准咱们再游,好吗?”
邓小平却执拗地说:“好不容易下去一趟,我才不呢!”
邓小平游完泳以后,还对护士开玩笑说:“这么好的水,你们还不去。”
这个夏天,邓小平一共在海里游了8次泳,每次45分钟,这也是他一生中最后几次在海里游泳。
自从1994年春节以后,邓小平就再也没有公开露面了,境外的媒体至少有100次说他“病危”,他却在自己那个四方形的院落中,过得既舒适又洒脱。
不过到了1996年,邓小平的身体越来越差,12月12日这天,他在早上醒来后,觉得呼吸不畅,不仅无法咽下食物,也没法出去散步了。医护人员认为邓小平的病情十分严重,只好把他送进了解放军301医院。从邓小平的家到医院不过10公里,但他这一走,就再也没有回去。
邓小平的保健医生郭勤英在回忆他住院的情景时,说过这么一段话:
我们给首长打针时,他的血管很不清晰,扎针扎不准,有时扎了好几针。这不是医护人员的技术不行,他的生命到晚期,血管的确找不准,常常扎好几针才找到血管,首长也不说你什么,从没提出换一个人扎针。我们很心痛,也很佩服老人的毅力。
1997年元旦这天,中央电视台开始播放一部有关邓小平的电视文献专题片《邓小平》,邓小平在病房里和医护人员一起收看了这部片子。此时邓小平的眼神已经很不好了,他看不清楚电视屏幕上的人是谁,便问身边的保健医生黄琳:“那边,走过来的那个,是谁啊?”
黄琳笑着说:“那个是您啊!您看清楚了吧?”
黄琳知道邓小平的耳背,听不见电视的声音,就俯身靠向他的耳边,把电视里面那些颂扬他的话一句句重复出来,没想到邓小平的脸上竟露出了一丝害羞的表情。黄琳在多年后回忆说:“不知道我形容得准确不准确,那就是被表扬以后不好意思的那种感觉。”
除夕这天晚上,邓小平的病情虽然很重,但比较平稳,炊事员做了几个菜,还煮了饺子,邓小平与身边的工作人员和医护人员一起吃了顿年夜饭,大家在饭桌上发自内心地祝愿:“祝小平同志早日康复!”
除旧迎新之际,警卫人员还写了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上联是“同吃同住同欢乐同在一个空间”,下联是“爱国爱家爱事业共为一个心愿”,横批是“一切为了首长”。这副对联充分表达了全国人民的心愿,大家都盼望着邓小平的病情能逐渐缓解,身体一天天好起来!
但在1997年2月19日晚上6点多,邓小平的病情突然加重,尽管医护人员全力抢救,但在晚上9点零8分时,终于回天无术。眼睁睁地看着一直与自己形影不离的首长离开这个世界,在场的医护人员终于忍不住号啕大哭起来……
邓小平病逝后,许多外地的亲友专门赶到北京,表达他们的哀思。2月26日下午,邓小平的夫人卓琳在家里与这些亲人谈了一次话,她激动得两眼噙满泪水,殷切地嘱咐大家:“你们一定要像邓小平同志那样,时时事事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老老实实为人民做事,这是对邓小平最好的怀念……”
3月2日,卓琳和子女们乘着专机,他们将按照邓小平的遗愿,把他的骨灰撒入大海。上午11点25分,飞机飞至1800米高空,卓琳和子女们用颤巍巍的双手捧着邓小平的骨灰,久久不忍松开,最后他们将骨灰和缤纷的花瓣一起,缓缓撒向碧波万顷的大海。邓榕哽咽着说:“爸爸,您回归大海,回归大自然,您的遗愿得到了实现,您安息吧……”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