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边界:退是比进更好的策略

战略边界:退是比进更好的策略

00:00
08:53
战略边界:退是比进更好的策略

重点就是战略边界,哪些钱不该挣,哪些退是比进还好的管理决策。

你没有这份力气就不要挣这个钱,哪怕你有力气先占了地儿,但是你没有力气去守,那也不要挣这个钱,否则花力气去占这个地儿是浪费。

1)管理珠崖郡一直都是个难题

汉武帝灭南越,开了珠崖、儋耳两个郡,都在海南,用的官吏士卒都是中国人,都不是当地的少数民族。后来我们知道出了一个大文学家叫苏东坡,苏东坡跟海南也有挺深的渊源。他也去过儋州,就是汉朝时候说的儋耳郡。苏东坡这个诗是这么写的,“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好了,讲回正课。当地的人呢,也是穷山恶水出刁民,当地的人也并不老实,经常暴乱,经常叛乱,经常不遵守规矩,不太好管;几年大反一次,杀汉朝派过去的官吏和士兵。每当他们造反,汉朝一发兵就能干掉他们;但是汉朝军队大兵一撤,隔几年他们又开始闹腾。二十余年间六次造反,相当于平均四年造一次反。

宣帝是一个蛮强的皇帝,汉宣中兴的时候,珠崖、儋耳郡又反了。元帝继位第二年,珠崖(郡)山南县又反了,发兵打他。周围这几个县一会儿他反,一会儿他反,好几年都不能平定。汉元帝在朝廷上跟群臣谋划,他心里想,我要发大军一次搞定珠崖、儋耳。

2)贾捐之的管理原则:只管愿意被管的

听到皇帝问该不该发大兵打珠崖郡、打儋耳郡。贾捐之是这么说的,我听说尧、舜、禹是
明君,他们管的地方其实不过数千里,比现在我们管的要小很多。西边到流沙,东边到大海,南北都有(中国的)教化。尧、舜、禹他们三贤帝管理边界的方式是简单而一致的。他们确定管理边界在什么地方,一个原则就是想听我教化的,想被我管的,我就管;不想被我管理的,不想被我教化的,我就不管。

贾捐之这句话说得很清楚,就是人家愿意让你管,你就管;人家不愿意让你管,你就不要管。其实就这么一个结论。

人家又是挺远地方的人,也不会威胁到你的安全,大家顺势而为,得过且过就好了,这样彼此都有功德,彼此都有价值创造。有时候在古代,德可以理解成为价值创造。无论是中原人士还是少数民族,无论是野兽还是植物,能喘气的大家都相对舒服。

贾捐之又搬出几个著名的皇帝,武丁、成王这些人管辖的地方其实也不大,西边也就是到氐羌,南边就是到现在湖南、湖北的地界,北边就是朔方,但是他们管辖区内老百姓安居乐业,都非常开心。远地儿的人来到中原,来到国都,向他们奉献,向他们致敬,需要九种语言转化才彼此能够沟通。从一个角度(说明)大家离得很远,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大家彼此并不打扰,中原实际控制区非常之小。

3)贾捐之的结论:放弃珠崖郡,专注内部治理

之后,贾捐之举了几个反例,秦朝的时候兴兵远攻,对外贪图别人的土地、别人的财物;对内耗掉了自己的实力,所以天下溃败。孝文帝不打仗了,老老实实做家里基本管理工作,那个时候每年就几百个案子,赋税很轻,大家很开心。可武帝继位,大杀四方,但是盗贼横行,每年要办的案子有几万件,跟文帝几百件一年相比就多了百倍;赋税繁重,民不聊生;多次打打杀杀,父亲在前面战死,儿子在后面受伤,女子在家守着,孤儿在路上嚎啕大哭,老母、寡妇一块儿在街头巷尾哭泣。这都是因为要打的地方太多,要占的地方太大,征伐不休的原因。

不该打的原因还有几个:

比如打仗是件非常残酷的事,是要缺胳膊、断腿儿的;老百姓会伤心的,内耗会是巨大的。

再往下说,珠崖郡、儋耳郡比较难打,或者说非常难打,离中原特别远,而且天很热,又多毒草虫蛇。人还没到呢,就死了一大半,这仗怎么打?不好打。

第三,珠崖郡、儋耳郡也没那么多好东西,它那地方有珍珠、有犀牛、有玳瑁,但是别的地方也有。即使海南有好东西,也不应该让成千上万人冒着生死的危险去争夺。

第四,贾捐之说,你赢了也没有什么更牛的地方,你输了或者你不打,别人也不会因此瞧不起你。

贾捐之最后推出结论,我认为不是礼仪之邦,不是《禹贡》记载的,不是《春秋》所记载的这些地方,我们没有必要非要治理他们,没有必要非要控制他们,我认为应该撤掉珠崖郡;挪出精力,挪出资源,挪出人手来,好好管自己的事儿。最近国内的状态并不好,好多地方没吃的,好多地方在闹事,我们放弃珠崖郡,把放弃珠崖郡能省出来的人力、物力、财力好好做一些更重要的本分的事。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