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6年8月28日14时,美国纽约港口迎来“圣路易斯”号邮轮,无数民众纷纷涌向街头,他们想要一探究竟的并非这艘邮轮,而是一位远渡重洋而来的神秘来客——李鸿章。当年这位晚清风云人物是以“大清帝国特命全权公使”的身份第一次出访美国,在此之前,他的足迹已经遍布俄、德、荷、比、法、英6国,73岁高龄出访欧美,就是为了实现当时清政府“以夷制夷”的策略,可他也无比清醒地认识到,西方列强无不想要在中国攫取一杯羹。极为滑稽的是,面对这位来自东方弱国的高龄使臣,欧洲各国将其奉为上宾,美国人为他准备的欢迎仪式更是一度达到万人空巷的地步。“此人统治的人口比全欧洲君主们所统治人口的总和还多!”就这样,一股“李鸿章热”在美国掀起,他本人也成了多家媒体争相报道的对象,要说其中最为专业及客观的就是追求社论稳健的《纽约时报》,从记录史实角度来看,那篇专访报道的确有着不低的可信度。由此进入本文主题,那就是李鸿章在当年接受《纽约时报》专访之际,他的展现出的外交才能以及见地着实让美国人感到有些意外,这位来自冥顽不灵、故步自封大清国的外交大臣,诸多政治见地在当时并不算落后。时至今日,人们每每重温当年《纽约时报》有关此事的新闻报道,还会不禁感到后背发凉,在此不妨跟随笔者脚步一同重温历史。1896年9月2日上午,李鸿章接受专访之际,记者从较为轻松的私人观感类提问开始,李鸿章也此对美国的社会风貌及政体做了简单的评价。在他眼中,美国等国存在的形形色色政党极有可能造成国家混乱,如《纽约时报》这样的媒体应该凭借国家利益将他们联合起来,如此回答说明他对于国家统治方面的意识形态还很保守。再比如,他对于纽约城市中那些高达20层甚至更高的摩天大楼感到惊讶且敬佩,原因就在于当时的中国建筑技术远远落后于此,尤其是与高层建筑相匹配的电梯也让李鸿章感到十分受用。而要说整场专访最精彩的部分的必定是他针对于清朝教育现状以及在美华侨权益、捍卫国家主权三大方面的回答,也最能体现出他的外交才能。有关于国民教育问题,李鸿章并没有回避封建中国长期以来保持的“重男轻女”、“富有阶层教育特权”这些社会现实,与此同时,他也描述了清政府对国内外呼吁教育改革的反应,比如1862年开办的新式学堂、1872年派遣幼童赴美留学等等。有关于在美华侨权益问题,应该算是李鸿章当时最在意也最想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他的回答也映衬出一个深刻而悲惨的国际社会问题。189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格力法》,不仅开始合法禁止华工入美,甚至有意合法地驱逐留美华人,在李鸿章接受专访之际,他直接将其称之为“世界上最不公平的法案”。“我们很清楚,《格力法》是因为爱尔兰裔移民想要独霸加州劳工市场的结果,因为我们清国人是他们的强劲对手,所以他们想要排除华人!如果我们清国也这样抵制你们美国的产品、取消你们的特许权,试问你们美国人感想如何呢?”在他口中,美国人只需要将他看成一名国际主义者或是普通的清国公民,站在美国人的利益角度上,他用一个问题直接点出了问题本质,那就是美国将廉价的华人劳工驱逐又能为自己带来什么好处。“你们不是很为自己是美国人感到自豪吗?但是很不幸,你们还是竞争不过欧洲,因为你们的产品比他们的贵,就是因为你们的劳动力太贵,恰恰因为你们在排除华工,这是一项重大失误!我们华人比其他国家任何劳动阶级都更加勤俭,这就是为何其他族裔劳工仇视华人的原因所在!”可以想象,如此一针见血的回答,在场众人必定因此沉默,即便李鸿章没能真正阻止此后排华浪潮的步步紧逼,至少,在那一次专访中,他让美国上下看到了看似羸弱且一无是处的中国并非完全无药可救,至少这位“大清帝国特命全权公使”一定程度上展现了落后中国还有着基本的外交能力。此外,有关于欢迎美国投资这一问题,李鸿章则清楚表明铁路、电讯等事务必定要由中国掌握控制权,这一点也在暗示清政府对于中国主权问题还是极为看重的。虽说李鸿章本人至今依旧存在极大的争议,多年来,后人总是将他调侃为擅长讨好慈溪的“裱糊匠”,有一点可以肯定,他对于当年中国的国际处境还是比较清醒的,正如他在1862年写给友人的信中提到的那样。“大清目前之患在内寇,长久之患在西人!”从这个角度来看,能在身处绝对弱势的处境下条理清晰地回答美国记者的问题,至少这场专访展现出的诚恳与开放的态度还是可圈可点的,这也才是如今人们再读专访还会感到后背发凉的原因所在。
rruxuuw q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