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好者和主办方都应想清楚盖章的意义到底何在。
不久之前,市民杨超专门前往中华艺术宫,盖了正在举办的大展“中国式风景”的四个套色印章,又将观展心得和艺术家的名言记录下来,装订成册,一本以艺术为主题的集章册就此完成。
去年开始在各大文博场馆悄然兴起的盖章热,用网友的“梗”来说,如今已经是“Next Level”了。
翻开杨超的集章册,有布满一整页A5大小的,有层叠套印出晚霞、月夜效果的,甚至还有盖出一整幅齐白石水墨画的……这些热爱四处打卡盖章的人自称“跑章党”“盖帮”,常常在社交媒体上交流盖章信息,甚至为盖章专门来一场说走就走的“特种兵旅行”。
而盖章也从昔日文博展馆的“标配”,逐渐出现在旅游服务中心、商场、书店、咖啡馆、文创店等多种类经营场所,一些商业展览和活动也纷纷推出盖章活动吸引客流,甚至一些复杂的章需额外消费才可以盖。
当盖章变成目的,还是原来的味道吗?
“跑章党”连工具都自备
刚刚过去的清明小长假最后一天,杨超从普陀家中出发,赶往中华艺术宫盖章,“林风眠、吴冠中艺术展推出了一套章最近很火。”中午时分,中华艺术宫0米层的盖章点前人头攒动,观众正轮流传递盖章。
杨超摊开盖章的本子,又掏出一个乐高积木拼成的直角器具,压在本子上,接过旁边人递来的印章,先看了看底面花纹,是一排看不出图案的线条,随即他将印章一角紧贴在器具边缘压了下去,这组线条便印在本子上。随后他一手压住器具保持不动,一手查看其他印章,盖了三四枚后,竟组合成此次展览的吴冠中画作《大宅》,图案上甚至包括吴冠中的签名。“套色章一般都由多枚不同颜色、不同部位的章组成,每次都必须盖在同样的位置才能组合成完整画面,所以必须要固定器辅助。”来之前,他还特意查询了“盖帮”同好们的心得,“吴冠中的画作抽象线条多,稍不留心就容易盖反。”
中华艺术宫盖章的观众
记者在现场看到,馆方也提供了专门的盖章固定器。固定器是一个白色的扁盒子,一面比照印章大小镂空,使用者将纸塞进盒中,再将章卡到镂空处印下,以确保每次都盖在同一位置。虽然大多数盖章点都会提供这样的固定器,但杨超这样的玩家更愿意自己动手制造,用拼剩的乐高积木既稳定又美观,而且适用于各种尺寸和材料的纸张。因为每次盖章都要用手压住固定器,杨超给积木外层每一个凸起部分都额外再装了一层小圆盖,“既不会扎手也不容易滑动变化位置。”
另一位自称“跑章党”的彭悦蕾同样随身带着这样的“神器”。她日常出行的包里都会备上多张封在塑料活页夹里的白纸,以及铁盒装好的白色硬质卡片。“白纸一般选择A5大小的6孔活页,卡纸也有固定的尺寸,这是盖章的标配。”据她介绍,这样的活页本和带盒的卡纸在福州路上的文具店或是线上都能买到,“这个市场很成熟了。”
乐高积木制成的“盖章神器”
她之所以随身带“装备”,是因为如今盖章的地方“多到让人意想不到”。“书店、文创店、饭店、各种展览,甚至是高速公路服务站,都能盖章。”今年春节期间,她在安义路上的静安区旅游服务中心盖到一枚几乎铺满活页纸的巨大龙年纪念章,最近她发现这里又推出了以辖区历史建筑为题材的印章,每月更新一次。上海不少党群服务中心也推出了各具特色的印章,例如苏河湾绿地党群服务站,因为能盖到多枚以苏州河上的桥为图案的印章而在“跑章党”中闻名,甚至有外地“跑章党”专程来此盖章。
为章而来,本末倒置?
之所以自称为“跑章党”,彭悦蕾坦言是因为“想要集章,速度得快”。每到外地旅游,她都会提前搜索“盖章攻略”。最近一次她去无锡,一天就盖了几十个章。“这根本不算啥,别人做的无锡盖章攻略一天能盖上百个章。”去年中秋国庆假期一些平台发布的旅游趋势中,“盖章”热度仅次于自驾。
上周末,喜欢集章的魏旭专程从浦东塘桥家中出发前往位于莘松路350号的闵行区群众艺术馆,赶去盖正在馆内举办的“龙‘邮’天下珍邮主题”的6枚纪念印章,这些印章与生肖邮票图案相同,是不少集章爱好者近期必盖的章。随后他又前往闵行博物馆、海派艺术馆、闵行交大文博楼等多处盖章。“每到一地先去盖章,一天下来展览反而都是走马观花。”而在社交媒体上各地资深“盖帮”推出的打卡路线,杨超也坦言“这样的行程几乎不太能欣赏风景或者舒适旅游。”
魏旭的感受,也是文博爱好者司琨的担忧。他经常带11岁的侄女前往各大博物馆打卡,自从去年盖章热兴起,他发现孩子每到博物馆就先找盖章处,如果他要求先看展览,过程中孩子会显得颇不耐烦,多次询问何时能去盖章。“盖章应该是为旅游、参观锦上添花的事,本身不应该成为一种目的。”
更让杨超感到不安的,是越来越多复杂精美的章都开始变相收费了。在上海一处景点外,想要盖上以该景点设计成的套色印章,需要消费30元购买明信片等。而在另一商业点,不同的消费可以解锁不同的章。社交媒体上不少游客也吐槽,某知名人文景点的文创商店,盖章需消费近300元。“我愿意为设计精美的印章付费,毕竟设计、制作和日常维护都需要成本;但以盖章为名要求消费,让喜欢集章的人购买一些本不需要的东西,这不是另一种资源浪费吗?”
如今盖章越发精美复杂
“盖章可以是吸引人的方法,但不该成为一种目的。”彭悦蕾在和外地章友交流时了解到一个故事:有人为集齐苏州河上桥的印章而来,当她捧着印章漫步苏州河畔,将印章与河上的桥一一对应时,油然而生满足感。“这应该才是集章的意义。”
在吴冠中《大宅》印章后,杨超另加了一张活页,记下在展览上看到的吴冠中的一句话,“我一生只看重三个人:鲁迅、梵高和妻子。”他喜欢将同样的章盖两份:一份盖在卡纸上,制作成明信片;另一份盖在活页上,按类别整理,并在每个印章后附加印章图案解读、背景故事、个人感受等,最终整理成一本集章册。在这一本“艺术”主题集章册之前,他还做过“龙年”“城市”这样的主题。“有些专程去盖的章,回家发现无话可说,只能记下当天的行程。”他发现许多资深爱好者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心得——“不贪多、不消费、不交易”,“我现在还在兴头上,未来可能也会进入这样的状态。”
盖章真能引流?
刚刚过去的清明小长假,嘉里中心一个展览推出了精美的套色章,活动仅两天,每天限量50名。尽管如此,依然吸引了不少集章爱好者前往。
魏旭发现不少郊区博物馆、展览馆“把印章玩出了花”,“我就是被吸引沉迷的人。”此前闵行博物馆“万历那年”特展推出的帝后冠冕套色印章,他就专程排队盖章,此番“相遇海昏侯”特展,一周七枚章不停轮换,想要集齐,需要不断前往。
今年将参加设计展览的家居设计师杜先生也在犹豫要不要以自家产品为蓝本设计印章在展会上放出。去年参加国际童书展和许多集市,他就发现不少出版社、插画师和手工艺人都推出印章以吸引客流,也有家具品牌推出自家产品的印章,“但人来了,就一定带来对产品的关注吗?”
“被迫”带着侄女盖了不少章的司琨直言,“有好的内容不需要花里胡哨的章。”他以自己的经验来看,那些凭内容就能吸引观众的展览、演出,即便有盖章服务,图案往往很朴素,“就是纪念之用”,一些博物馆虽然推出集章活动,比如在不同区域设置打卡点形成“通关文牒”,也是在帮助观众体验观展乐趣而非直接“卖章”,“我还是认为盖章这样的活动是为文旅体验服务的。”
从中华艺术宫出来,杨超又去了另一个正在举办某位知名艺术家版画展的商场,展览推出了以该艺术家经典作品为原型的印章,在二手交易平台上一度叫价到30元。然而当他到达现场时,发现展览观众并不多,在他逗留的半个小时里,只有他一人盖章。“展览、活动能成功的因素有很多,除了展览内容,推广力度、场地氛围乃至交通便利程度都有影响,盖章或许只是其中一个微不足道的原因。无论对于我们爱好者还是主办方来说,都应该想清楚盖章的意义到底何在。”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