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兼职“被开公司”,不知情的“法人”面临哪些风险

做兼职“被开公司”,不知情的“法人”面临哪些风险

00:00
07:06

近年来,随着商事制度改革持续推进,公司登记手续和流程日趋便利。然而,一些不法分子打着招“兼职”的幌子,利用大学生等群体涉世未深的弱点,诱导他们泄露个人信息以开展公司登记,让他们在不完全知情的前提下成为公司法定代表人或高管,一些受害者因此求职受阻,甚至背负贷款、惹上官司。

做兼职时填写了一个问卷

大学生莫名“被开公司”

今年1月,大学毕业不久、还处于实习期的李璐星在一个微信群中偶然看到了一则“兼职”广告,只需填写问卷就能获得200元的酬劳。

在薪酬诱惑下,李璐星心动地“赴约”了。对方给了相关内容教她填写,问卷的一些内容涉及到个人信息,还让她做了人脸识别。“我问这用来干什么,对方说只是简单的一个问卷,对我没有任何影响。”

填完问卷的第二天,李璐星发现这份“问卷”并没有对方承诺的那么简单。一名做资质检验的工作人员打来电话,她才发现自己竟然注册了一家公司。“她说给我办了营业执照,所以来找我确认一下。如果要注销也可以帮忙办理,但要收1500元的代办费。”

李璐星还收到一条来自深圳政务短信平台发送的短信,信息中写道,“深圳市龙岗区万品百货商行业务已完成”。此外,她还收到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来的提示短信。

△成为“李老板”后,李璐星收到的相关部门的短信提示。

李璐星意识到,因为这份“兼职”,自己的个人信息泄露、“被开公司”了。她立即向公司注册地的市场监管局和税务局说明情况。因为本人在异地工作,她又花钱请当地的“跑腿代办”帮她提交相应材料,办理公司注销手续。

△在税务机关开办完清税证明,才能进一步办理公司注销手续。

经历了一周多的担心焦虑,这家公司被成功注销,李璐星总算摆脱了“李老板”的身份。李璐星称,相关部门查到这家公司的注册地址是虚拟的,是一家空壳公司。后续自己也报了警,警方反馈称这种情况可能是不法分子利用办理空壳公司进行避税。

李璐星及时发现“被开公司”和注销公司,除了付给了“跑腿代办”近千元费用,没有遭受更多的经济损失,但更多受害者并没有这么“幸运”。一些公司可能已经开出了高额发票,受害者需要补齐未缴的税款才能走正常流程办理公司注销;还有一些公司已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背负欠款或深陷官司。这些“被”成为公司法定代表人或高管的受害者,很可能面临求职报考受阻、征信出现问题等等窘境。

因“兼职”而“被开公司”的案件频发

哪些情况符合冒名登记的条件?

日前,四川某高校向学生发放《关于大学生“被法人”等诈骗现象的安全警示》,要求同学们以近期发生的多起大学生被冒名注册导致“被法人”的案件为例,强化安全理念、增强防范意识。

△学校发放的《关于大学生“被法人”等诈骗现象的安全警示》中的案例详情

成都市市场监管执法总队登记注册与消保维权支队支队长胡永向中国之声证实,目前在四川办理营业执照手续确实无需本人到场,全程均可在移动端操作完成。

胡永表示,近年来因“兼职”而“被开公司”的案件频发并在数量上呈上升态势,除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外,一些个人信息保护意识相对薄弱的群体也是不法分子邀请“兼职”的首选。

那么,这类案件是否符合冒名登记的条件?胡永解释:

如果是在完全不知情的前提下被冒名登记,可以申请撤销,但要经过调查;如果知情并协助对方办理,一般是采用注销的方法解决。

胡永进一步介绍,是撤销登记还是注销公司,这两种解决途径还要依据相关部门的具体调查情况决定。

而针对一些受害者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反映的“维权难”特别是“撤销难”,胡永表示,相关部门也正在面临挑战。如果完全站在大学生被骗的角度,撤销登记似乎也没什么问题,但这个口子一旦被放开,这个理由可能会变成很多人从事不法公司的“后门”。

专家:“被法人”面临的法律风险极大

个人隐私莫轻易暴露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对此表示,随着各地进一步放宽相关登记手续的要求,做“兼职”莫名“被开公司”的现象频现。相关部门如何加强对涉及个人信息采集、处理环节的技术平台的监管已成为新的命题。

刘俊海称,在推进登记注册电子化的同时,个人隐私在数字化时代也更脆弱、更容易受到侵害。相关信息核对需要相关部门协同配合,对于登记当中有疑问的地方,可以合理要求申请人提供更多的基础资料来证实。“比如,登记者是十八九岁的在校大学生,他要注册一个几千万、甚至几亿元的公司,登记行为本身是否具有真实性,应当征询本人的意见。”

刘俊海进一步提醒,身份信息被他人用于注册公司,成为其他公司法人或股东面临的法律风险极大,可能面临巨额的债务责任,个人信用、投资经营也可能受到影响;应格外在意个人隐私信息的保护,不轻易暴露人脸识别信息、身份证信息、手机信息、银行卡信息和住所信息。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