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控制是双向的枷锁

1.控制是双向的枷锁

00:00
06:00
从今天开始我想通过口播的方式与大家分享我的宝藏老师:李雪老师的文章。

她的书,她的公众号,抖音号,微博,所有能找到她的平台,我都唯恐错过几个亿一般的全部关注了。

她的每一篇文章,每一个视频我都会反复看,反复琢磨。她敏锐,犀利又智慧的表达,颠覆了我以往很多限制性认知和信念。很多观点让我热泪盈眶,很多观点像狙击手,让我的自恋小我当场爆头。

“走出剧情活在人生的真相里。”“最好的教育是回来发展你自己。”“允许你的父母受苦,受苦也是他们的权利。”“任何选择都是平行的,没有对错,仅仅是体验而已。”“管教孩子这件事,只要父母肯努力,没有孩子毁不掉。”所有想探寻亲子关系,亲密关系,原生家庭创伤的女性,都一定能从她的文字中找到答案,收获丰盛和开阔。


�控制是双向的枷锁

控制孩子,在孩子自己的事情上定规矩,这个事情的因果是:控制会打断孩子跟事物本质直接去链接,减损孩子的主体性,让孩子无法以干净的逻辑做事情,无法跟自己真实的感受形成链接。��更深远的危害是:控制会让孩子进入边界不清的幻想,在人际关系中制造冲突,拉扯,伤害的剧情。��️比如,我观察到一个孩子,整体上养育得很好,很有活力。父母关系和睦,唯独有一点:妈妈会控制孩子玩手机,刷牙,洗脸,睡觉这些日常小事。��孩子和其他人的互动很容易自来熟,很容易去黏别人。

比如,有位挺有母性的女士在电脑前工作,孩子径直走过去邀请她:“阿姨你看,这是我画的画。”这位女士明确地告诉孩子:“我在工作,不希望被打扰。”��结果,孩子还是接二连三地过去打扰:你工作完了吗?什么时候可以陪我玩儿呀?��其实,这位女士跟孩子并不熟。��她说这个孩子如果遇到图谋不轨的人,会很容易被骗,只需要对她表示关切,用一些糖果或者玩具加以诱惑,孩子很容易受侵犯,因为她的边界感是缺失的。

而孩子的边界,是在跟父母的关系中被模糊掉的:父母可以控制孩子什么时间玩手机,什么时候睡觉,孩子也觉得:我也是可以控制父母的。
�️还有一个场景:孩子要妈妈陪自己玩棋牌游戏,妈妈明显不乐意,于是推脱我现在忙呐。”可孩子情绪激烈,吵着闹着要妈妈陪,妈妈只好妥协,心不在焉的开始陪他。��可想而知,这样的陪伴是低质量的。不是因为这个妈妈自私或者爱无能,而是在孩子边界不清的控制下,妈妈是爱无力的。

️️️再有爱的人,在边界不清的关系里,也会表现出不情愿。��那么,这位妈妈为什么不痛快拒绝,她完全可以说:我不想陪你玩。

因为,妈妈一旦这样边界清晰的拒绝,孩子立刻反扑:“你凭什么可以拒绝我,凭什么你可以做你喜欢做的事,我却想玩手机都不行,要听你的安排!”��孩子在这样的关系中内化的模式是:父母可以操控我,我也可以操控父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互相操控的。父母不乐意受我控制,我可以死缠烂打,一哭二闹,父母就愿意了。��什么是现实?
皮肤以内是我,皮肤以外不是我。我的身体我做主,别人的身体别人做主。涉及到双方的事情,要双方都乐意才行。

边界清晰的父母,必然养育出边界清晰的孩子。这样的孩子主体性强,现实感好。生活中既不会去强求别人,别人也无法洗脑侵犯他的界限。��而被父母控制的孩子,为什么特别自来熟?为什么那么容易黏陌生人?

因为,被父母控制的孩子,他们自己的感受是不重要的,父母定义的“应该”“不应该”才是最重要的。这意味着父母对真实的孩子没有兴趣,也看不见。

在这样彼此操控、边界不清的关系里,如你所是的爱,临在的陪伴,是很难发生的。��所以,孩子内在一直渴求 被真实的看见。在父母身上求不到,就去别人身上求。
�而有主体性,边界清晰的孩子,不会跟陌生人自来熟。会花时间观察,感受,最后再决定是否跟这个人互动。

日常生活中,各种事情都在练习孩子的主体性。
比如:玩手机、刷牙、几点睡觉等等,孩子有空间有机会自己去观察,感受,做出选择。��这样的孩子几乎无法被霸凌,自带“渣人免疫力”。而且智力正常。

正常人类智力不受损,就是大众眼里的“天才”。��控制是双向的枷锁,操控孩子的父母,自己也在被反噬,双方的自由都受损。

智力的“遗传”的真实含义是:父母自己的情绪自己不能负责,身体力行地通过控制孩子,来把焦虑担忧扔给孩子,确保孩子的智力,跟自己一个水平。

���为人父母,最核心的心理能力是:能够区分自己和孩子是两个独立的人。(注意,这里讲的孩子,不包括婴儿。)

是去控制孩子,还是成长自己 。育儿的岔路口摆在这里。

读者反馈:我焦虑和神游的状态依然很多,但会提醒自己,至少可以管好自己的嘴巴,不去吸食孩子的能量。

李雪回复:不去控制孩子,你也就有空间去滋养自己。就像鬼不去附体别人,才能投胎重新出生。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