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宰相王安石》4:王安石在京城待得住吗?

《大宋宰相王安石》4:王安石在京城待得住吗?

00:00
17:23

听众朋友们大家好,这里是《小谦聊好书》,今天我们继续聊毕宝魁的《大宋宰相王安石》。


上期节目我们说到,王安石回到京师之后,主动去拜访了敬仰已久的欧阳修,二人学识相当,且很多见解都差不多,可以说是一见如故,欧阳修知道王安石不愿待在京城,也知道他的难处,所以告诉王安石他已经帮王安石要到了一个叫群牧判官的职位,此职虽然也是朝廷之职,但与馆职不同。有比较大的灵活性,能经常到地方上去,俸禄也不低。而且,群牧司长官是包拯,此人严正廉明,为当世名士,在他属下为官,对王安石以后的发展也有益处,王安石见欧阳修对自己如此上心,也不好拒绝,就答应了,但他也请求欧阳修在适当的时候,还是想办法给自己安排一个可以施展才能的独立的工作为好。欧阳修自然答应。


此事谈妥,欧阳修当即挥笔给王安石写了一首诗,名为《赠王介甫》,诗云:


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朱门歌舞争新态,绿绮尘埃拂旧弦。


常恨闻名不相识,相逢樽酒曷留连?


欧阳修在这首诗里说王安石的诗像唐朝的李白那样有才气,文章像韩愈那样可以流传后世。自己虽然老了,但继承发扬孔孟儒道的雄心还在,以后的人谁能和王安石一争高低呢?现在,社会风气腐败不堪,庸官俗吏们终日醉生梦死,只知贪图享乐,很少有人再过问关心国家的命运和百姓的生活了。只有我们不与世浮沉,还在关心国事,保持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早就听到你的名字却始终未能见面,令我经常感到遗憾。今日相逢,我们何不喝上几盅,敞开心扉好好谈谈。显然,在诗的最后,欧阳修委婉地表达了留王安石吃晚饭的意思。


可以想见王安石看到这首诗的时候一定特别感动,所以当然不好推托,饭后,二人又到书房品茶。王安石也写了一首名为《奉酬永叔见赠》的诗回赠欧阳修,诗云:


欲传道义心犹在,强学文章力已穷。


他日若能窥孟子,终身何敢望韩公。


抠衣最出诸生后,倒屣常倾广座中。


只恐虚名因此得,嘉篇为贶岂宜蒙?


王安石说:自己想要传播弘扬儒家孔孟之道的雄心壮志还是有的,但如果说学习写作文章却感到有些力不从心。他日若能窥探孟子道义的堂奥也就心满意足了,终生怎敢企图在写文章方面能赶得上大名鼎鼎的韩文公呢?我恭恭敬敬来拜访您,在您的晚生中我也是最笨拙的人,却得到您的极端重视和奖掖。恐怕从此后我会浪得虚名,您赠给我的美好的诗篇及那么高的评价我实在有些不敢当。


从欧阳修的诗中我们能看出欧阳修爱惜人才,不遗余力地奖掖后进的可贵品格,从王安石的诗中我们能看出王安石对欧阳修的崇敬,以及他的谦虚。这一年,欧阳修已经四十八岁,王安石才三十四岁。


接下来我们来说说这个群牧判官到底是个什么官。群牧判官是群牧司的属官,掌管全国军马饲养之事。当时作战,骑兵是主要力量,战马的作用特别大,所以在真宗朝,专门成立了群牧司。群牧司的长官是群牧制置使,群牧判官只是此部门的一个中级官员。这样的官职,没有独立的行政领导权,上支下派,还要经常到各地去处理一些工作,更无法发挥才能。说到这儿,相信你已经意识到了,这个群牧判官其实就是弼马温啊!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司马光这个时候也担任群牧判官这个职位,所以和王安石是同事,他们俩私交甚好,但当时谁也没有想到,后来他们竟成为了政敌,当然,这是后话。


王安石对群牧判官这个职位越来越不满意,所以很快他就离开京城,担任常州知州,来到常州后,王安石发现,常州连续几年来由于频繁更换知州和军将,政令烦苛,又多次遭受旱涝灾害,百姓如倒悬处溺,困苦不堪。王安石在十几天里以雷厉风行、快刀斩乱麻的手段和极大的魄力把多年沉积的问题解决完。然后就采取与民休息的策略,尽量减轻百姓的负担,不打扰百姓,帮助其渡过难关,恢复生产。由于政绩突出,王安石很快升任提点江东刑狱之职。提点刑狱是宋朝开始设立的一个官职,是提点刑狱司的长官。太宗端拱元年在各路设置,其后屡经废置。仁宗明道二年(1033)才正式成为固定的常设官职。掌管本路司法、刑狱,监察所部官吏,举荐廉能,弹劾违法者。实际上就是主管一路司法和督察一路官员的朝廷大吏,是非常重要而又有实权的职务。


这一职务要求官员到所管辖的各个州、府、军、县去进行调查研究,考核州县官员的工作情况以及司法情况。这样,也为王安石更广泛地深入社会下层,了解社会提供了机遇。


王安石上任后,用几个月时间,到这些州府军县去考核检查刑狱判案情况以及官员的工作情况。跋涉几千里,这使他对于整个社会的现状有了更清楚更深刻的认识。考察归来,在几百名官吏中,王安石只处理了五人。轻的是处以罚款,最重的是罢免官职。


显然,王安石是进行了全面考察,将问题最典型的五个人挑出来杀鸡儆猴。


王安石在这个职位上也没有停留太久,很快吏部召他回京,要给他安排新的职位,其实就是想把他留在京城。在等待的过程中,王安石回想自己多年在外为官的经历,写了一篇长达一万多字的奏疏,把自己对朝政得失及当今社会现状的看法毫无保留地说了出来。此文题为《上仁宗皇帝言事书》,这篇奏疏刚刚写完,王安石就接到圣旨,他被任命为度支判官。在到禁中谢恩的时候,王安石向仁宗皇帝递交了那封长长的奏疏。


度支判官是三司使属下的一名官员。三司使是朝廷主管财政的一个衙门。三司使下设三个部门,分管“盐铁”“度支”“户部”。度支的职责是“掌天下财赋之数,每岁均其有无,制其出入,以计邦国之用”(《宋史·职官志》)。可知度支判官的工作职能是协助度支使掌管计划分配全国财政大权的。这样的职务使王安石对全国的财政情况有了更具体的量化的认识。这更促使他认识到改变法度的迫切性,坚定了变法的决心。


可是此时的宋仁宗已经没有精力好好看王安石的奏疏了,因为他的生命已经走到了尽头,更要命的是,宋仁宗没有亲生儿子,所以新君赵曙是濮安懿王赵允让的第十三个儿子,他就是宋英宗,他即位之后仍然比较保守,所以自然不会支持王安石变法,王安石无奈,只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可就在这个时候,王安石的母亲去世了,于是王安石不得不回乡守孝,就在王安石守孝的过程中,朝廷发生了濮议之争。简单说就是应该怎么给宋英宗的亲身父亲濮王赵允让上封号以及应该怎么称呼他,执政大臣的意见认为濮王是当今天子的生身父亲,与其他王爷应有所区别,在名义上应称为“皇考”,对其坟茔也应当修建扩大,由一般的坟茔而增大面积,修建陵园。但英宗还是仁宗的嗣子,其地位还是仁宗的儿子,将来死后木主还要放在仁宗的牌位后,即民间所谓的“顶脚”。其结果的实质就是英宗还称呼死去几年的濮王为爹爹,濮王的坟茔地比别的王爷的大了一圈,修一个陵园,有人定时给烧香上供而已。


可是以司马光为首的另一群大臣却坚决反对,他们认为英宗既然是仁宗皇帝的嗣子,就只能称仁宗为爹爹,不能再称濮王为“皇考”。天不可有二日,国不可有二君,人当然也不可有二爹。说起来也是言之成理。而濮王比仁宗皇帝大,故应当称之为伯父,故应称为“皇伯”而不应称“皇考”。两方吵的不可开交,毫无疑问皇帝肯定是站在执政大臣那边的,司马光一看吵不赢,就回家写《资治通鉴》去了,可是司马光这一方的其他人却不愿认输,为了赢得这场辩论甚至开始攻击此时已经是副宰相的欧阳修,欧阳修心灰意冷,一再请求外放,宋英宗都没同意,就在这个时候,宋英宗竟然驾崩了。宋英宗本来身体就不好,还爱吃仙丹,所以英年早逝并不奇怪,新继位的皇帝是他刚到二十岁的长子赵顼,也就是我们熟悉的宋神宗。


宋神宗即位之后为欧阳修做主,调查了那些攻击欧阳修的大臣,发现他们攻击欧阳修的那些事情全是捕风捉影,根本就没有证据,所以以诽谤大臣的罪名将他们全部黜职,可即便如此,欧阳修还是要求出任外职。最后得到批准,出任为亳州知州。


再说王安石,王安石守丧期过了之后,宋英宗还在位,当时他就已经多次召王安石回京任职,王安石一直不愿意,而是在家乡当起了老师。王安石的这个做法相当明智,这个时候朝廷里因为濮议之争吵的不可开交,他没有必要去趟这趟浑水,而且王安石是幸运的,因为没过多久宋英宗就驾崩了,新即位的宋神宗因为没有长在深宫,所以能体会到民间疾苦,再加上本身又聪明又有决断力,所以他一心想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王安石之前上的奏折也让宋神宗极为欣赏,再加上身边大臣的推荐,就有了启用王安石为江宁知府的意思,江宁知府就相当于今天的南京市市长,可是他害怕王安石拒绝,于是他就向自己的老师韩维征求建议。这个韩维的哥哥就是韩绛,还记得吗?之前我们讲过,王安石当年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考了全国第四,当时全国第三就是韩绛,他们俩关系特别好,所以宋神宗才向韩维征求建议,韩维说皇上你放心,王安石现在守丧期已经满了,而且家里生活条件也改善了,再加上您素有变法图新的大志,还任命他为江宁知府,这不是个小官啊,已经表现出您对他的重视,只要他不是确实有重病在身或者愚蠢至极,臣敢保证诏书一到,王安石马上就会应诏到府视事。事实果然如韩维所料,王安石这次没有推辞,马上到江宁府衙门上班,并写《知制诰知江宁府谢上表》,感谢圣上的知遇之恩。神宗很高兴,没过多久便下诏召王安石进京担任翰林学士之职,要亲自考察一下这位名闻遐迩的人物的真实才能。


当宋神宗终于见到王安石之后,两人可以说是一拍即合,宋神宗有很多问题要请教王安石,其中有些问题十分重要,王安石不敢随便回答,于是在见完面之后写了一篇著名的文章《本朝百年无事札子》。在文章中,王安石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政治观点,并指出了朝廷当下存在的种种问题。


神宗年轻性急,看了《本朝百年无事札子》就希望立刻着手改革,催促王安石尽快拿出具体的行动方案。王安石则认为应该先确定政治改革的理念,于是向神宗陈述“讲学(学问研究)”的重要性。


王安石之所以要提出先讲学,其实是因为他知道政治归根结底是人际关系,之前我们讲过吕夷简的故事,就是为了说明这一点。而王安石要做的是变法,这势必会影响到很多人的利益,所以变法一旦开启,自然会引发强烈的反对,而只要宋神宗绝对信赖王安石,认同变法这件事,那么就算反对的声音再大,变法也不至于半途而废,所以王安石就是要先通过讲学让皇帝认同他的理念,彻底信赖他,以后变法才能更坚定地站在他这一边。事实证明,王安石的担心绝不是多余的,后来变法确实受到了巨大的阻力,但宋神宗却一直坚定地站在王安石这一边,即便王安石后来罢相,宋神宗也一直坚定地领导着变法。


第二年的大年初一,王安石身在京城,他对未来充满了期待。这一天,他写下了那首著名的《元日》,诗云: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表面上是在写旧的一年过去了,春风送来了暖意,大家喝起了屠苏酒,用新桃符换下旧桃符,迎接新的一年,其实是想表达自己即将开始变法,实现富国强兵的梦想,让原本积贫积弱的大宋焕发新的活力。


要想变法,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国家的财政问题,为此宋神宗正式成立“制置三司条例司”。这是主管全国财政计划,制定财政政策和制定所有改革大政的部门。该部门成立后,王安石推荐精明强干且与自己志同道合的吕惠卿负责具体工作,而由他本人和陈升之掌握全面的动态。王安石很快就发现,开销最大最浪费的是宫廷宗室及皇亲国戚们的各种额外的赏赐和名目繁多的待遇,而这又跟当初的吕夷简有关。庆历年间,吕夷简排挤掉范仲淹后,为了邀买人心,对皇室宗亲和后妃等大幅度进行赏赐,以后就成为定例,到时候就要按照那个数额进行发放。对宗室又实行特殊政策,恩赏官职,以至于达到滥的程度,凡是宗室子弟均安排为宫廷环卫官的职务,增加很大数额的俸禄,朝廷支出骤然增加。宗室和后妃们对吕夷简一片赞美之声,但却为以后留下了无穷的负担。针对这一问题,王安石颁布的新法规定:只有宣祖赵宏殷(赵匡胤之父)、太祖赵匡胤、太宗赵光义这三祖每一支每一代保留一个名额,选择一贤良之人为公爵,其他公爵全部废除。宗室子弟一律需要经过考试选拔后才可以当官。


新法中还有一项内容,这就是连续两次裁减后妃公主及臣僚的推恩钱。所谓的推恩钱就是赏赐的钱,以前这方面的名目繁多,数量很大,而且是固定的,到什么节日,有什么祭祀活动发放什么,发放多少都有定数。虽名曰赏赐,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固定的经济收入。此次也都大幅度地裁减。这又涉及后宫及文武百官了。就连皇太后、皇后、妃子、公主的待遇都敢大幅度地裁减,显然王安石敢这么做是得到宋神宗的授权的。


这些新法的推行再加上省兵并营等措施的实行,这年就把经费支出比往年压缩了百分之四十,而又不影响朝廷任何政务的正常进行。用这部分经费中的一部分来提高现职官员的俸禄,又极大地调动了官员们的积极性。


宋神宗一看,这才刚开始就取得了如此显著的效果,更加坚定了变法的决心,决定顶住压力,全力支持王安石的工作。王安石这个时候想起了自己当初在鄞县推行的青苗法,于是决定把青苗法推广到全国,可王安石没有想到,青苗法的推行却引发了极大的争议,那么,青苗法到底有什么问题呢?这就是我们下期节目要聊的内容。


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全部内容,希望听了以后对你有所启发,下期节目我们接着聊。


本期书单:


1.《大宋宰相王安石》,毕宝魁著;


2.《易中天中华史:王安石变法》,易中天著;


3.《王安石:立于浊流之人》,三浦国雄著;


4.《最美宋词》,苏樱著;


5.《文人政治的一曲悲歌》,赵明著.


撰稿:小谦


讲述:小谦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枕流_企承

    听到一个个大名鼎鼎的人物,仁宗时期文风兴盛,真是人才辈出啊!

    小谦_9j 回复 @枕流_企承: 是的,仁宗朝可谓名人辈出

  • 枕流_企承

    弼马温主播太有联想力了

    小谦_9j 回复 @枕流_企承: 哈哈哈,很容易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