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才真正读懂了清明

人到中年,才真正读懂了清明

00:00
13:55

作者 | 帆书 · 瑾山月


人间最美四月天,又是一年清明到。


清明之所以谓之清明,

恰如《淮南子》所云:

“时万物洁齐而清明,气清景明,万物皆显。


此时,梨花风起,山青麦绿,我们祭奠祖先,踏青寻春。


遥想长辈们的一生,不免感怀自身处境。


年少时,只盼着看春景赏春花。而有了年纪,也渐渐明白,人生就是一场周而复始的循环。


我们也将沿着父辈的足迹,接受成人世界的桩桩考验,走遍人生的沟沟坎坎。


人到中年,方才读懂了清明。


01

追思故人,方知人生不易


清明节源于以前的春祭礼俗。


传说古代帝王都有“墓祭”之礼,后来民间开始效仿,便逐渐有了清明祭祖的习俗。


每年清明,你总能在田间地头看到这样一幅场景:


人们携老扶幼立于坟前,

摆上祭品,烧起纸钱,嘴里祷告着,眼里盈着泪。


纸灰漫天飞舞,一声声啜泣,勾起了万千思绪。


“爷爷这辈子不容易,吃了苦受了穷,没过过一天好日子”;

“母亲这一生难啊,生儿养女操持家务,都没为自己活过”。


回忆在脑海里翻滚,太多细节如电影般浮于眼前:


小时候家里穷,外婆却总能从犄角旮旯里变出好吃的,哄我开心;

爸爸为了我上学,50多岁了还在跑长途车,但他却从不说辛苦。


想着想着,眼泪便扑簌簌往下掉,那些日子再也回不去,那些人再也见不到。


但长辈们一句句叮嘱,却好像发生在昨天:


“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儿”“再熬熬日子就会好”“年纪轻轻的,咱怕什么吃苦”……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难处,生而为人,谁的路也不好走。



有人历经过动荡,有人赶上过饥荒;

有人乘着时代的春风当了把弄潮儿,也有人在庸常中被

生活的重担

碾压。


尤其是到了中年,日子过得更是不易。


父辈自有他们的难处,而我们这代人不也时时面临困境。


今天公司政策有变,工作怕是更难干了;明天孩子出了成绩,又比上学期下滑了不少。


日夜操劳下,腰椎颈椎一堆病;忙忙碌碌中,当年立下的宏志也早早丢在了半道。


但最终,我们也将和长辈们一样,一步一个坎儿地跨过去。


有年清明,散文家郁达夫

,回乡扫墓,本来心情低落极了。


但看见艄公和渔民

一会

和客商讨价还价,一会忙着做饭,一会修缮船只,一会撒网捕鱼。


他不免心有所感:“时间一天天过去,我们都为着事业、境遇、将来,吃尽了千辛万苦。”


但人活着,不正是如此?受生活为难,却又不能失了心劲儿,没了指望。



若在平常,我们忙生计、忙家庭,或许无暇思索。


也正是祭祖之际,才生出了这万般感慨:


命运的河流湍急,人生不受控地跌宕。


但只要一息尚存,我们就必须扛得住颠簸,经得住风浪。


02

向死而生,珍惜每个当下


在所有的节气中,清明是个很特别的存在,它像一味药引子,引着人去思索一些终极话题。


关于生命,关于死亡,关于时间,抑或是关于活着的意义。


《庄子》里讲过一个故事,

一次出巡时,尧帝被百姓们祝福万寿无疆。


但尧帝却笑着说:我可不想活那么久。


见众人不解,他解释道:寿则多辱,这对我来说并没有意义。


人活一世,若

一味执着于“生”的享乐,便会对“死”萌生恐惧。


只有接纳命运无常,重视当下每一刻的体验,人才能活得通透。


这也就是不难解释,庄子在妻子去世后,面无悲戚之色,反而鼓盆而歌。


因为他懂得,人如草木,生死便如四季更替一样,有始有终又循环往复。


生活中,有太多人陷入虚无主义,觉得早晚都是死,还努力什么?


这些人躺平不敢趟,卷又不愿卷,在犹豫间徘徊不定。


最终活成了费孝通笔下的那类人:“既不能痛快活,也不能痛快死”。



但也有人顿悟到,生命亦如草木,自有一派铮铮然的气象。


要扎根,要破土,要迎接春光雨露,要经历严寒酷暑。


而这个过程的意义,就是余华老师说的:活着就是活着。


导演戴锦华,在前几年失去了相依为命的母亲。


为了打起精神,她有意用工作把生活填满:在网上讲公开课,去B站与年轻人互动,去电影节当评委。


她从每个当下汲取到了力量,渐渐走出了丧亲的阴霾。


就像戴锦华说的:“我们不能等到亲人离去的时候才意识到我们失去了什么,有什么东西不能追回。


人就这么几十年,要多体验一点,多获得一点,才能找到活的可能性。


人生就是经历悲欢离合,去感受现实碰撞,去体味每一个当下。


到最后,哪怕人生的终点都一样,但人生旅程却因经历而更为丰富。


不忌讳谈论死亡,是因为有足够的勇气;

不怕生命消逝,是因为已有了足够的体验。


很喜欢禅师宗萨仁波切的一句话:


“当你觉醒证悟时,就会意识到在数百万兆生生世世中,一切都只是经历,就像冷水倒入沸水一样。”


向死而生,过好每个当下,即是圆满。


03

踏青寻春,滋养内心能量


唐代大诗人王维有句诗:“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也就是说,清明节,其实是清明、上巳与寒食三个时节融汇而成。


正因如此,清明节便不再只是“清生命之理,明死亡之惑”,还多了一层更为开阔的意义。


那就是,感知春的生发力,迎接万物对人的滋养。


朋友小司说起过一段往事。


大三那年,他父亲因意外撒手人寰。他起初很难过,后又很愤怒,憎恨老天不公,看什么都不顺眼。


见他一天天萎靡下去,家人急坏了,朋友也多来相劝,但都无济于事。


一天,他无聊地在公园里漫步。忽然地,看见柳树吐了嫩芽,迎春花也开了。


那一刻,压抑的心忽然松动了,就像冬天河面上的冰开始融化。


他感受到了生机,精神为之一振,渐渐重拾生活的热情。


这或许就是生命的力量。


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


每次上完坟,回程的路上,总忍不住逗留。


放一会风筝,赏一会春花,或是随手挖一点野菜,摘几个野果。

脱去厚重的外套,

感受久违的放松。


或许生活的压力依然在,或许工作中的难题尚无解。


但融融的春意里,一切都可以暂停,一切都可以暂忘。


令人伤感的回忆,被忽然飞来的小虫打断,对生命的感伤,也随阵阵清风消散。


内心在此刻被安抚被滋养,人也像地里的麦苗,有了向上生长的劲头。


我们开始为未来谋划,兴冲冲地有了新的打算。


是新学一门技能,补一补工作上的短板,还是培养一份爱好,填补生活的空白?


是约三五好友喝酒垂钓,还是来一场一个人的“citywalk”?


都可以。


可以为自己放个假,暂离生活的烦恼;也可以慢一点,随心情走走停停。


有人问:为什么清明节要在春天?


因为,所有的感伤与沉重的思索,都会被春天治愈。


更准确地说,一切不开心不如意,都敌不过蓬勃的生命力。


允许能量自由流动,允许生活热烈绽放,这才是清明的意义。



04

写在最后


自古以来,一到清明,人们总是颇有感慨。


一边喟叹“清明时节雨纷纷”,一边歌咏“梨花落后清明”。


一边是感怀故乡故人的惆怅,一边又被勃勃的生机疗愈。


看过一则关于人生的妙解。


有人问智者:什么是生活?


智者答:

生活,就是哭着生下来,笑着活下去。


春生秋落,不息不止。


别再追问为什么活,我们只需笑盈盈地走去天地间。


你看,春日游,杏花吹满头,溪山作伴,云月为俦。


你看,天顺其然,地顺其性,一切都是那么地刚刚好。


愿我们岁岁年年,如花似叶,心境澄澈,亦如清明。


作者 | 瑾山月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椰果奶茶去冰

    就像是一场梦,醒来还是很感动

    叶梳晨 回复 @椰果奶茶去冰: 到最后,哪怕人生的终点都一样,但人生旅程却因经历而更为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