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从六个方面了解戒律
第一、戒为佛法之根本、持戒才是真佛弟子
《涅槃经》云:“毗尼藏者,佛法寿命。毗尼若住,正法久住。”
《华严经云》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具持净戒。若能坚持于禁戒,是则如来所赞叹。
《四十二章经》有讲:“佛子离吾数千里,忆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虽常见吾,不顺吾戒,终不得道。”
第二、戒律的三名四义
三名第一个叫毗奈耶,第二叫尸罗,第三叫波罗提木叉
在《行事钞》中讲到,戒律有四种含义——“法体行相”,也就是戒法、戒体、戒行、戒相。
1.戒法:“圣人制教名法”
2.戒体:“纳法成业名体”
3.戒行:“依体起护名行”
4.戒相:“为行有仪名相”
第三、佛陀制戒本意与目的
1、为道制戒,不为世福。
2、另外佛陀制戒有制戒十个意义:
“摄取于僧”“令僧欢喜”“令僧安乐住”“难调者令调”“惭愧者得安乐”“未信者信”“已信者令增长”“断现在有漏”、“断未来有漏”“令正法久住”。
第四、遮戒与性戒之差别
---性戒者,乃为防止造作性恶之业故制。《戒疏》云『言性恶者:如十不善,体是违理,无论大圣制与不制,若作违行感得苦果,故言性恶。是故如来制戒防约。若不制者,业结三涂,不在人道,何能修善。故因过制,从本恶以标名,禁性恶故,名为性戒。
---遮戒者,『乃为息世讥嫌,或防失念、憍逸而破性戒故制。《戒疏》云:「言遮恶者:圣未制前,造作无罪。由非正业,无妨福善。自制已后,尘染更深,妨乱修道,招世讥谤,故名遮也。』
第五、戒法与善法之别
《四分律随机羯磨疏》,云:「问,一切善作尽是戒否?答,律仪所摄善作名戒。自余十业,但单称善,不名为戒。」《济缘记》:戒有二义:一、有本期誓,二、徧该生境;余善反之,故不名戒。
第六、戒律的分类
1、止作二持:
止持”: 止持的意思就是我不应当做的事情,如果止而不做,就是止持.作持”:就是应该去做的事情,这件事情必须去做,才能叫持戒。
2、总相佛教戒律轮廓分类:佛教的戒律有两大类===声闻律仪及菩萨律仪。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