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恩疑善 刻薄之尤

忘恩疑善 刻薄之尤

00:00
06:34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接受别人的深恩,却不思报答;别人稍有对不起自己的地方,一定要设法报复;听说别人做了坏事,虽然还没有查明,却深信不疑;听说别人做了善事,即使明确无误,也心存怀疑。这真是刻薄到了极点!应当深以为戒!

《大智度论》说:“受恩不感,甚于畜牲”。受人之恩,毫无感念之心,可以人而不如物乎?一个人若能知恩图报,即便不学佛道,不谋超越三界,未来也必定一片光明。若是“受恩不感,念怨不休”,前途必将一片黑暗,我们应该迷途知返,改邪归正!



故事|赛商鞅

清朝有一位老秀才,住在京城。他天性刻薄,喜欢吹毛求疵,凡是好人好事,他都想方设法从中挑剔,所以人们称呼他“赛商鞅”。




一天,翰林院的编修钱敦堂去世,他的门生弟子自发为他置办棺材、处理丧仪、抚恤家人,事事都办得周全妥贴。


然而,赛商鞅却说:“世上根本没有这样的好人,他们这么做只不过是想博一个古道热肠、扶危济困的美名,方便以后攀附钻营,为升官发财铺路罢了。”


有一个穷人,他的母亲意外死在路边,身无分文的他只能跪在地上讨钱为母亲买棺材。他面黄肌瘦,声音凄惨,路人见状纷纷起了恻隐之心,都捐给他钱。


赛商鞅看到了说:“这人是借尸敛财,这具尸体也未必是他母亲。想靠装可怜换钱,骗得了别人,可骗不了我。”




还有一次,赛商鞅路过一座表彰节妇的贞节牌坊前,他仰头看了看,冷笑道:“这家富贵,仆从众多,怎么能保证妇人就是贞节的呢?这件事我觉得还要核查一下。我虽然不敢说她一定不是节妇,但也不敢随便说这人就是节妇。”


赛商鞅一生就是这样挑剔刻薄,眼里无好人,嘴里无好事。因此人们都躲着他,也没人敢请他教书,唯恐被他“刻薄”一番。最终,他贫困潦倒而死,妻子儿女也流落在外,生活十分悲惨。



一句刻薄伤人的话足以在人与人之间筑起一堵无形的墙,将自己与他人隔绝。做人要口吐莲花,坚守善良,心存善念,人生之路才会越走越宽。如果内心充斥着高己卑人、恩仇报复的恶念,人生之路只会越走越窄,令人惋惜!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