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准了就别留后路

认准了就别留后路

00:00
04:29
认准了就别留后路

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时,往往会给自己留条后路,以便进退自如,从容不迫。然而往往就是这老道、周全的想法,蒙蔽了勇敢、智慧和能力,使很多人自以为聪明地陷入平庸,混混噩噩、无所作为地度过了一生。所以我说,想好了,选对了,认准了,就别留后路。

做事只有不留后路,才能排除私心杂念,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潜力,乃至创造出奇迹。“破釜沉舟”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秦末,义兵蜂起,反抗暴政。秦将章邯率领原先蒙恬击败匈奴的30万精锐部队,镇压陈胜、吴广起义,大败楚军,杀死项梁,攻破邯郸,包围巨鹿。各路反秦援军,心惊胆寒,作壁上观,不敢出战。公元前207年,项羽率军两万增援。他深知敌军远胜于己,决心斩断后路,置之死地而后生。渡过漳河后,他下令凿沉渡船,打破饭锅,烧毁营房,只带三天干粮。将士们都明白,不胜必死。打起仗来,楚军以一当十,杀声震天,九战九捷,解巨鹿之围,歼秦军主力。项羽成为反秦联军的统帅。次年,灭亡秦朝。

后路等于死路。进一步前程似锦,退一步万丈深渊。要干,就轰轰烈烈地干,别在困难面前畏惧退缩。隋末唐初,李世民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成就不世伟业。公元617年8月,他和父亲李渊自太原率军南下,直趋霍邑。霍邑兵雄城坚。连日降雨,道路泥泞,李渊军中乏粮,又听说突厥与刘武周联合,要乘虚偷袭太原。李渊想退兵,李世民进谏,不听。天黑了,再去劝说,李渊已睡下。卫士阻挡,不让进帐。李世民放声大哭,惊醒李渊,被召入问话。李世民说:“进战则克,退还则散;众散于前,敌乘于后,死亡无日,何得不悲!”李渊醒悟。几天后,诱敌出战,斩将夺城。3个月后,攻占长安,再6个月后建立唐朝。

人们为什么给自己留或找后路呢?贪图安逸,畏难惧败。往往越有后路,越难保全。因为人一旦找到后路,在危险和困难面前,就会消磨斗志,不肯再拼死力战。三国时,魏国托孤摄政权臣曹爽没有看透这一点,导致身死国灭。曹爽随幼主曹芳(曹操曾孙)出都城洛阳,祭扫魏明帝陵墓,司马懿在城中发动兵变。他派使者去劝降曹爽,指了条交出兵权,可当富家翁的后路。曹爽信以为真。当时,有谋士建议,请幼主移驾许昌,招外兵反攻。曹爽不听。结果,他被斩杀三族,曹魏政权走向覆亡,最终被司马氏取代。

不但军政大事上,就连日常小事,也不能光想着留后路。工作上,一有风吹草动就跳槽,很难干出业绩来。职业上,一有困难,就转行,到最后一无所长。爱情上,一有争吵磨擦,就分手另结新欢,估计不容易找到合适的伴侣。就是因为有后路,所以才受不了狂风与巨浪,经不起诱惑与考验。如果处处留后路,很可能什么也干不长,什么也干不好。我想只要我们拿出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决心,使出全部力量,就能克服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各种困难,赢得最终的胜利。

人,应该对自己要求严一点。选择了,想别留条后路,要干到底。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奇儿百战自成龙

    心无旁骛向前行

  • 书一诚

    不破楼兰终不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