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地球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哪些地方更容易发生地震?我们能否在地震发生前做些什么?在四川,有一群给大地做“体检”的人,他们开展地震灾害风险调查与评估,摸清地震灾害风险隐患底数,为有效开展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工作提供了权威的灾害风险信息和科学决策依据。四川省地震局正高级工程师郭红梅就是其中一员。
郭红梅
作为四川省地震局“地震灾害风险调查与信息服务”创新团队第一技术带头人,郭红梅和同事们行迹遍布全川,搜集“埋”在地下的信息、为千万栋房屋“把脉”、和海量数据“较真”,从“零”开始探索,摸清四川地震灾害风险“底细”。
为全省1800余万栋房屋“把脉”
四川是多震强震省份,“地震不可避免,但地震带来的灾害风险可以通过人类的努力予以防范或减轻。”郭红梅说。
自2020年全国第一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程展开伊始,郭红梅投入到四川省地震灾害风险普查工作中。“这是第一次开展地震灾害风险普查,没有经验可循,只能从试点开始,摸索、实验、再摸索、再实验。”
借助三维激光扫描仪、微动探测仪等,给地层做“CT”,寻找活动断层位置;挖掘探槽,一层一层地采样、分析,了解断层的特点……然而,仅仅搞清楚“地下”还不够。“房屋是地震灾害的主要承灾体,因此,在地震灾害风险评估工作中,房屋震害风险评估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房屋震害风险取决于房屋所处场地的地震危险性水平和房屋本身的抗震能力。为了快速准确地获取全省房屋的位置和抗震能力信息,郭红梅提出了实地调查和算法提取相结合的房屋信息提取模式。
抽样调查各个区县的房屋结构类型和建造特点,形成学习样本,然后融合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基于高分辨遥感影像提取全省房屋的信息,最后再对提取结果进行实地抽检……数万公里的跋涉,无数个训练算法的夜晚,最终,郭红梅和同事们一起,完成了全省1800余万栋房屋信息的提取。
郭红梅在实地调研
分区“定制”精细化“体检报告”
收集数据,只是第一步。如何利用海量数据构建地震灾害风险评估模型?这是一个全新的问题。
“相当于从杂乱的数据中,摸清规律。”回忆起绞尽脑汁建模型、与数据“较真”的日子,郭红梅坦言,确实是一段枯燥却又充实的经历。
四川省具有地质灾害多发、建筑物结构类型多样、人口众多且分布不均等显著特点,不同区域,地震灾害风险的关键影响因素不尽相同,“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我们从地震触发地质灾害危险性、人口时空分布、建筑物易损性等方面考虑,把全省分为6个大的区域,分别对每个区域进行分析、建模和评估,针对每个区域内的各个市县,根据各个市县的具体情况又有微调。”
在分区定制的基础上,郭红梅带领同事们完成了全省地震危险性图件、地震灾害风险分布和等级图件等29幅专题图和省级地震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报告的编制,以及全省21个市州、183个区县地震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结果切分和相关专题图的制作,每个县或市州35幅图,共计完成7140幅专题图的绘制。
这些分区分级的“定制版”图件,就像是精细化的“体检报告”,“可以把地震灾害风险底数摸得更清,给出更加科学可操作的风险防治建议。”
如何深度应用风险普查成果?
结束地震灾害风险普查任务后,郭红梅又开始了新的挑战——规划建设具有四川特色的地震灾害风险评估和服务平台。该平台融合物联网、深度学习、集成学习、知识图谱等高新技术,实现了地震灾害风险动态监测与评估,可提供面向不同行业、不同部门需求的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对策服务。
郭红梅还记得,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时,刚毕业的她临时被“拉”去参与灾情收集分析工作时的慌乱。“当时很多数据只能人工获取、传输、分析,各类图件也只能靠人工绘制。我能做的就是尽量地抢时间。”
正是因为这一段经历,工作后的几年里,郭红梅投入到地震灾情信息快速获取与分析处理、地震灾情快速评估研究中。“做好震害防御工作,把灾害隐患消灭在地震发生之前,是最大程度降低人员伤亡风险最有效的途径。”如今,地震灾害风险防范工作已在她心中成为“终生事业”。
在防震减灾领域工作十余年,郭红梅也亲身体验了科技进步带来的无限可能。“以前人工制图,两个小时才能绘制一张图,现在,只要输入数据,一两分钟就能自动生成一张更加美观和精准的图。”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