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旃
文化遗产的评价标准如何在历史沿革中如何发展、完善?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过程是怎样的?3月29日,曾亲历中国世界遗产从零至今全过程的中国文物学会世界遗产研究会主任委员、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前副主席郭旃,在名人大讲堂“古城保护季”的收官之讲中,带来了以《文化遗产的理念与世界遗产主线》为题的讲座。
讲座结束后,四位关注不同领域的青年传习志愿者向郭旃老师继续请教。
第一位来自四川大学古代文学专业的传习志愿者曹兴磊关注的是文化遗产修复的内容,他以圆明园的修复为例,向郭旃老师请教,在文物估计修复的过程中,应当遵循其人文价值,还是应当以其作为建筑的科学实用性和观赏性为主?郭旃老师回答道,实际上这与讲座中所提到的“真实性”内容有关。“文化遗产就如历史文献,是历史的见证。任何改动都像是对文献改编,对其真实性有一定的影响。”郭旃介绍,如若真实性被削弱,那么作为历史见证的意义和作用也被削弱了。而在文化遗产的修复和维护上,一定要做到和传统的工艺、形制、设计相一致,且应当把修复的内容与原始建筑区别开来,达到“远看是一致的,近看有区别”的程度。例如罗马的斗兽场,远看仍保留了苍凉的美感,近看才能看到后期修复的痕迹。在郭旃老师看来,这种“视觉效应”还是应当保留。
第二位来自四川大学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舒美琪向郭旃老师请教,应当如何把文化遗产的观念传递给身边的人?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什么?在郭旃老师看来,最普通的生活情趣,就能让大家理解文化遗产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除了欣赏历史和艺术,我们还要从中总结人是如何发展过来的?又将发展成什么样?”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不讲大道理”。
黎衡
来自阿来书房的工作人员黎衡关注名人大讲堂已久。此次他也得到了宝贵的机会,能够与郭旃老师对话。关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他好奇的是普通人如何参与其中?“世界遗产体系中,本身就有强调服务于社区,群众主动参与的理念和规则。”郭旃老师介绍。除了欣赏艺术与美学,郭旃老师认为大众可以通过配合检测遗产、通过各种渠道监督对遗产的保管等方式,参与到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来。
赵羽洁
第四位传习志愿者是目前就读于美术专业的赵羽洁。她向郭旃老师请教,如何看待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经济开发之间的关系。
在郭旃老师看来,旅游不仅能够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也能够对文化遗产起到宣传的作用。但是这些开发,都应当以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和可持续的前提下进行。过度开发所造成的伤害是难以弥补的。“处理得好,这就是一个相互促进的因素。”郭旃老师说。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