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莱布尼茨《单子论》下:现存世界是最好的吗?
一. 引子:
我们在上一次课程里介绍了莱布尼茨的单子论和前定和谐说。按照他的前定和谐说,我们可以打一个比方:莱布尼茨的上帝好像一个伟大的交响乐团指挥。他不仅是一个指挥,还是一个伟大的作曲家,他为所有演出谱写了所有的乐谱。宇宙中的每一个单子,就好像乐团中的一个乐手。
他们虽然演奏着各自的乐曲,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上帝这个指挥兼作曲家,在暗中协调他们。他们演奏的所有曲目其实都出自上帝之手,或者说来自于上帝的意图。这样也就保证了,他们最终演奏出来的乐曲是和谐一致的一支交响乐曲,而不是混乱的音调。这就是前定和谐说。
不过这样一个和谐的图景,依然需要解决一些难题:在神学的历史上,最难回答的问题无疑是所谓的神正论问题。
神正论,又被称为神义论。它的核心是,既然上帝是如此伟大而善良,那么世界中的罪恶又是从哪里来的呢?例如,上帝为什么要让好人遭受痛苦,让人类相互残杀呢?
今天,我们就要来看看莱布尼茨是如何回答这些问题的。
今天的课程有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我们首先来介绍一下,牛顿和莱布尼茨之间,关于谁第一个发明了微积分的论争;
然后,我们来了解一下莱布尼茨的充足理由律;
紧接着,我们来着重分析一下莱布尼茨对可能世界中的最好世界的看法;
最后,我们来介绍一下莱布尼茨和中华文化的渊源。
二. 牛顿与莱布尼茨之争
微积分到底是牛顿发明的,还是莱布尼茨发明的,历来存在大量的争论,相关研究也已经汗牛充栋了。在学术史上,这被称为“优先权之争”。
如果来简单总结一下两者关系:牛顿使用微积分的时间略早于莱布尼茨,但是莱布尼茨也独立发明了微积分,而且其符号表达优于牛顿。因此,现在的教科书一般把牛顿和莱布尼茨共同列为微积分的创建者。造成这种争论的原因之一,就在于牛顿和莱布尼茨两个人最初使用微积分之后,都没有意识到其重大意义,也没有急于发表。
按照现代学者的考证,牛顿发明微积分大约是在17世纪的60年代末。他把微积分称为“流数术”,就是关于流动数字的算法。但是一直到1704年,牛顿才首次完整地发表了其流数术。
而莱布尼茨是在70年代发明的微积分,把它称为“无穷小算法”。但是一直到1684年才发表了第一篇相关论文。
两个人采取的方法是不同的:牛顿基本上是几何学的,而莱布尼茨是代数式的。莱布尼茨的符号我们至今还在使用。
本来两个人相安无事。可是到了1711年,苏格兰科学家、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约翰·凯尔,写了一封信给皇家学会的秘书。他在这封信里,指责莱布尼茨剽窃了牛顿的成果。大家不要忘记,莱布尼茨当时也是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他提出了抗议,要求学会禁止凯尔的诽谤。皇家学会为此还成立了一个委员会特别调查此事。
但是,在次年发布的调查报告,学会中认定是牛顿首先发现了微积分。并谴责莱布尼茨,有意隐瞒他知道牛顿的研究工作。不过后来的研究发现,这个调查委员会从来没有询问过莱布尼茨一方的看法。
大家知道,那个时候牛顿是皇家学会的会长,地位如日中天。牛顿一方面在公开的场合假装与这个事件无关,但是事实上,这篇调查报告就是牛顿本人起草的。看来,科学家的气度和人品和他的才华并没有直接关联。
这件事情后来发酵成为了英国和德国两个国家的荣誉之争。经过这件事情之后,莱布尼茨的声誉受到极大的打击,晚年略显悲凉。
1714年,汉诺威选帝侯乔治·路德维希,前往伦敦继承英国王位,成为乔治一世。但他并没有带莱布尼茨同行。让莱布尼茨感到非常失望。
1716年,11月14日,莱布尼茨因为痛风和结石病在汉诺威去世。莱布尼茨去世的时候,只有秘书和医生的陪伴。而葬礼的时候,几乎没有人参加。
后来,法国哲学家狄德罗,在撰写他的《百科全书》的时候,列了一个“莱布尼兹主义”的条目。
他说:“当人考虑到自己并把自己的才能和莱布尼茨的才能来进行比较时,就会恨不得把书都丢了,去找个世界上极偏僻的角落躲起来以便安静地死去。”(人类理智新论,序言xviii)
这样的评价足以说明莱布尼茨的才华和对人类的贡献。
三. 充足理由律
莱布尼茨在《单子论》的第31到32节中,有这样一个表述:“我们的推理是建立在两个大原则上﹐即是﹕(1)矛盾原则﹐……(2)充足理由原则。凭这个原则﹐我们认为﹕任何一件事如果是真实的﹐或实在的﹐任何一个陈述如果是真的﹐就必须有一个为什么这样而不那样的充足理由﹐虽然这些理由常常总是不能为我们所知道的”。
这里提到的第一个矛盾律,我们在一般的形式逻辑中都见到过。A不等于非A。
换句话说,真假总是对立的。
第二个充足理由律,principle ofsufficient reason,
对它简单的表述就是:任何判断必须有(充足)理由。我们可以把它运用到不同的对象之上。例如,我们可以说,如果存在一样东西,那么就要有充分的理由说明它为何存在;同样,如果发生一件事情,那么一定会有充分的理由来说明它为何发生。
充足理由律被认为是18-19世纪,推动欧洲哲学和科学发展的重要思想法则之一。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充足理由律意味着,世界上没有偶然的东西,也不会发生偶然的事件。为了彻底了解一件事情为何发生,一样东西为何存在,我们必须要了解和把握造成他们的理由。理由在这里的原文就是grund,带有基础和根基的含义。
这种信念推动者那个时代的人,不断扩展认知的边界,对这个世界进行格物致知。
充足理由律和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成为了逻辑学上四大定律。
四. 可能世界中的最好世界
莱布尼茨在1676年,访问了居住在海牙的斯宾诺莎。他们两个人讨论的核心话题就是上帝。
我们曾经介绍过,斯宾诺莎本人是一个自然神论者。而莱布尼茨却是一个隐秘的天主教徒。
莱布尼茨认为,上帝在创造世界之前,已经思考了无限的可能性。也就是说,上帝已经比较的各种“可能世界”的情况。
什么是“可能世界”?莱布尼茨认为,存在很多个甚至无限个“可能的世界”。因为世界在逻辑上有很多种可能性:例如你现在正在听郁老师的节目,也可能没有在听郁老师的节目。此时此刻,你可能坐在一张椅子上,也可能没有坐在一张椅子上。
这样,众多条件排列组合,会有无数的可能性。但是在现实中真实发生的状态,仅仅是那无数多中可能性中的一个。
莱布尼茨在《单子论》的第41节中提出,上帝是绝对完美的。而且,在随后的53节中,莱布尼茨提出,上帝在创造世界的时候,已经决定要造出可能世界中最好的一个。
在《神义论》第一部分的第8章里,莱布尼茨就提出:上帝具有最高的智慧,也有无限的善,所以上帝不能不选择最好的。为何不创造一个没有恶的世界呢?
莱布尼茨认为他解决了传统神学中,关于恶的问题。他认为,A和B或许是可能的,但是A和B或许是不可兼得的。但是任何被创造出来的世界,必须使得其中的事件和物体相互兼容。最好的可能世界,必须战胜恶的最大盈余。或者说,即便是在一个最好的可能世界里,依然会有不可避免的恶存在。不过现存世界中善超过恶的比例,远远高于任何其他可能世界。
因此,后人把莱布尼茨的这种想法称为“乐观主义”。
归根到底,莱布尼茨认为,存在两种可能性:
一种可能性是,存在一些罪恶的自由的世界;
另一种可能性是,既没有自己,但又没有罪恶的世界。
如果要在这两个世界中进行选择,他选择前者,也就是存在恶、但有自由的世界。一些恶本身甚至一种动力,它让我们产生出勇气来对抗恶。这是走向善的必要步骤和过程。
但是我们依然可以提出这样的质疑:现存世界果真是最好的吗?
莱布尼茨死于1716年,他没有能够目睹1755年,发生在葡萄牙里斯本大地震。那次地震使得5万5千人丧生。上帝为何要发动一次自然灾害,一场大地震,让如此多的人丧生呢?何况其中还有很多无辜的人。
这样的事件,对莱布尼茨的神义论提出了重大的挑战。所以,有人认为莱布尼茨过于乐观了。其中最为著名的批评者,就是法国哲学家伏尔泰。
我们以后的课程里,会来介绍伏尔泰对莱布尼茨乐观主义的批评。
五. 莱布尼茨与中国
莱布尼茨对中国有着异乎寻常的兴趣。为什么会这样呢?
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的欧洲人对自己的文化怀有诸多不满。而认为中国文化在很多方面要比欧洲优秀,例如家庭、道德等等。
另一方面,这也和莱布尼茨本人的研究,还有哲学思想有关。他提出了要创造一种“普遍文字”。也即是用一些通用的、可计算的符号,来表达思想。
如果这种普遍文字实现的话,是可以让地球上任何地方的人都明白其意义的。而且,这种文字会像数字一样精确。莱布尼茨自己把这个体系称为“演算哲学”。这对后来的计算机语言产生了很大影响。
就在莱布尼茨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他遇到了从中国返回欧洲的耶稣会士闵明我。所以他开始如饥似渴地了解和中国有关的一切。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是《易经》、阴阳、八卦等等。
1701年,他收到了法国传教士白晋从北京来的八卦图。据说,易经中的八卦对莱布尼茨创造二进制产生了影响。他死之前写的《论中国人的自然哲学》中也提到了这一点。
莱布尼茨还设想了一种“万能算学”,用计算的方式进行思考。他说:“有了这种东西,我们对形而上学和道德问题就能够几乎像在几何学和数学分析中一样进行推论。”
“万一发生争论,正好像两个会计员之间无需有辩论,两个哲学家也不需要辩论,因为他们只要拿起石笔,在石板前坐下来,彼此说一声:我们来算算,也就行了。”
毫无疑问,莱布尼茨的这些想法极为超前。他不仅用二进制为计算机奠定了运算的基础,而且还几乎预言了计算机的应用前景。
六. 结尾
好,我们来总结一下今天的内容。
我们首先来介绍了一下,牛顿和莱布尼茨之间,关于谁第一个发明了微积分的论争;
然后,我们来了解了一下莱布尼茨的充足理由律;
紧接着,我们来着重分析了莱布尼茨对可能世界中的最好世界的看法;
最后,我们来介绍了莱布尼茨和中华文化的渊源。
好,现在我想提出本周课程的问题,你认为绿野仙踪里的铁皮人,应该怎么或者在哪里找到自己的心灵呢?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踊跃打卡,并回答问题。我将在本周日对大家的回答做出点评。也欢迎大家留言分享你在本周的课程学习中产生的疑问和困惑。
736.49万9.37万
发刊词|与人类历史上最热爱智慧的头脑和灵魂对话
【当代哲学家陈嘉映推荐】这些书涵盖了哲学的方方面面
【中汇影视创始人侯小强推荐】郁喆隽让我感受到哲学的精妙,看到真正的道路
【果壳网创始人姬十三推荐】这里不仅有哲学知识,还有哲学方法论
1.1苏格拉底《斐多篇》上:苏格拉底为何是乔布斯最崇拜的哲学家?
1.2苏格拉底《斐多篇》下:为什么说恶行来自无知和错误?
郁老师,你的知识要更新了。现存最早的微积分手稿的作者既不是牛顿也不是莱布尼兹,而是古希腊的阿基米德。不服去搜羊皮卷和微积分两个关键词。
郁喆隽的复旦哲学课
复旦大学陈果|幸福哲学
复旦大学 《德国古典哲学》
中国古代哲学史(复旦大学)
【复旦】陈果的幸福哲学课 换个活法【完结】
【复旦大学】吴晓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铁皮人在希望找到心灵的时候就已经有心了。这似乎是个悖论啊,无心之人不会渴望有心,有心之人不需需求一个心灵。
所以二进制真的是受八卦的启发?
每日里听郁老师的哲学课,启发了我看哲学书的欲望。今日又读到他的一篇《杯里春花》,恰逢新冠疫情,只能窝在家里,用心去体会春天了。
郁老师,明天就过年了。祝老师春节快乐!想知道什么是灵魂、心灵、精神、心理。尤其是灵魂,究竟什么是灵魂?没有灵魂,如同行尸走肉。怎么理解?怎么才是有灵魂? 没有灵魂和有灵魂的重要区别在哪里?怎样才能有灵魂?好,就早些。谢谢!
复旦郁喆隽 回复 @山里的花裙子: 谢谢祝福,新春大吉
想起牛顿讽刺胡克的那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18.2莱布尼茨《单子论》下:现存世界是最好的吗?
莱布尼茨《单子论》下:现存世界是最好的吗?
一. 引子:
我们在上一次课程里介绍了莱布尼茨的单子论和前定和谐说。按照他的前定和谐说,我们可以打一个比方:莱布尼茨的上帝好像一个伟大的交响乐团指挥。他不仅是一个指挥,还是一个伟大的作曲家,他为所有演出谱写了所有的乐谱。宇宙中的每一个单子,就好像乐团中的一个乐手。
他们虽然演奏着各自的乐曲,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上帝这个指挥兼作曲家,在暗中协调他们。他们演奏的所有曲目其实都出自上帝之手,或者说来自于上帝的意图。这样也就保证了,他们最终演奏出来的乐曲是和谐一致的一支交响乐曲,而不是混乱的音调。这就是前定和谐说。
不过这样一个和谐的图景,依然需要解决一些难题:在神学的历史上,最难回答的问题无疑是所谓的神正论问题。
神正论,又被称为神义论。它的核心是,既然上帝是如此伟大而善良,那么世界中的罪恶又是从哪里来的呢?例如,上帝为什么要让好人遭受痛苦,让人类相互残杀呢?
今天,我们就要来看看莱布尼茨是如何回答这些问题的。
今天的课程有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我们首先来介绍一下,牛顿和莱布尼茨之间,关于谁第一个发明了微积分的论争;
然后,我们来了解一下莱布尼茨的充足理由律;
紧接着,我们来着重分析一下莱布尼茨对可能世界中的最好世界的看法;
最后,我们来介绍一下莱布尼茨和中华文化的渊源。
二. 牛顿与莱布尼茨之争
微积分到底是牛顿发明的,还是莱布尼茨发明的,历来存在大量的争论,相关研究也已经汗牛充栋了。在学术史上,这被称为“优先权之争”。
如果来简单总结一下两者关系:牛顿使用微积分的时间略早于莱布尼茨,但是莱布尼茨也独立发明了微积分,而且其符号表达优于牛顿。因此,现在的教科书一般把牛顿和莱布尼茨共同列为微积分的创建者。造成这种争论的原因之一,就在于牛顿和莱布尼茨两个人最初使用微积分之后,都没有意识到其重大意义,也没有急于发表。
按照现代学者的考证,牛顿发明微积分大约是在17世纪的60年代末。他把微积分称为“流数术”,就是关于流动数字的算法。但是一直到1704年,牛顿才首次完整地发表了其流数术。
而莱布尼茨是在70年代发明的微积分,把它称为“无穷小算法”。但是一直到1684年才发表了第一篇相关论文。
两个人采取的方法是不同的:牛顿基本上是几何学的,而莱布尼茨是代数式的。莱布尼茨的符号我们至今还在使用。
本来两个人相安无事。可是到了1711年,苏格兰科学家、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约翰·凯尔,写了一封信给皇家学会的秘书。他在这封信里,指责莱布尼茨剽窃了牛顿的成果。大家不要忘记,莱布尼茨当时也是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他提出了抗议,要求学会禁止凯尔的诽谤。皇家学会为此还成立了一个委员会特别调查此事。
但是,在次年发布的调查报告,学会中认定是牛顿首先发现了微积分。并谴责莱布尼茨,有意隐瞒他知道牛顿的研究工作。不过后来的研究发现,这个调查委员会从来没有询问过莱布尼茨一方的看法。
大家知道,那个时候牛顿是皇家学会的会长,地位如日中天。牛顿一方面在公开的场合假装与这个事件无关,但是事实上,这篇调查报告就是牛顿本人起草的。看来,科学家的气度和人品和他的才华并没有直接关联。
这件事情后来发酵成为了英国和德国两个国家的荣誉之争。经过这件事情之后,莱布尼茨的声誉受到极大的打击,晚年略显悲凉。
1714年,汉诺威选帝侯乔治·路德维希,前往伦敦继承英国王位,成为乔治一世。但他并没有带莱布尼茨同行。让莱布尼茨感到非常失望。
1716年,11月14日,莱布尼茨因为痛风和结石病在汉诺威去世。莱布尼茨去世的时候,只有秘书和医生的陪伴。而葬礼的时候,几乎没有人参加。
后来,法国哲学家狄德罗,在撰写他的《百科全书》的时候,列了一个“莱布尼兹主义”的条目。
他说:“当人考虑到自己并把自己的才能和莱布尼茨的才能来进行比较时,就会恨不得把书都丢了,去找个世界上极偏僻的角落躲起来以便安静地死去。”(人类理智新论,序言xviii)
这样的评价足以说明莱布尼茨的才华和对人类的贡献。
三. 充足理由律
莱布尼茨在《单子论》的第31到32节中,有这样一个表述:“我们的推理是建立在两个大原则上﹐即是﹕(1)矛盾原则﹐……(2)充足理由原则。凭这个原则﹐我们认为﹕任何一件事如果是真实的﹐或实在的﹐任何一个陈述如果是真的﹐就必须有一个为什么这样而不那样的充足理由﹐虽然这些理由常常总是不能为我们所知道的”。
这里提到的第一个矛盾律,我们在一般的形式逻辑中都见到过。A不等于非A。
换句话说,真假总是对立的。
第二个充足理由律,principle ofsufficient reason,
对它简单的表述就是:任何判断必须有(充足)理由。我们可以把它运用到不同的对象之上。例如,我们可以说,如果存在一样东西,那么就要有充分的理由说明它为何存在;同样,如果发生一件事情,那么一定会有充分的理由来说明它为何发生。
充足理由律被认为是18-19世纪,推动欧洲哲学和科学发展的重要思想法则之一。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充足理由律意味着,世界上没有偶然的东西,也不会发生偶然的事件。为了彻底了解一件事情为何发生,一样东西为何存在,我们必须要了解和把握造成他们的理由。理由在这里的原文就是grund,带有基础和根基的含义。
这种信念推动者那个时代的人,不断扩展认知的边界,对这个世界进行格物致知。
充足理由律和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成为了逻辑学上四大定律。
四. 可能世界中的最好世界
莱布尼茨在1676年,访问了居住在海牙的斯宾诺莎。他们两个人讨论的核心话题就是上帝。
我们曾经介绍过,斯宾诺莎本人是一个自然神论者。而莱布尼茨却是一个隐秘的天主教徒。
莱布尼茨认为,上帝在创造世界之前,已经思考了无限的可能性。也就是说,上帝已经比较的各种“可能世界”的情况。
什么是“可能世界”?莱布尼茨认为,存在很多个甚至无限个“可能的世界”。因为世界在逻辑上有很多种可能性:例如你现在正在听郁老师的节目,也可能没有在听郁老师的节目。此时此刻,你可能坐在一张椅子上,也可能没有坐在一张椅子上。
这样,众多条件排列组合,会有无数的可能性。但是在现实中真实发生的状态,仅仅是那无数多中可能性中的一个。
莱布尼茨在《单子论》的第41节中提出,上帝是绝对完美的。而且,在随后的53节中,莱布尼茨提出,上帝在创造世界的时候,已经决定要造出可能世界中最好的一个。
在《神义论》第一部分的第8章里,莱布尼茨就提出:上帝具有最高的智慧,也有无限的善,所以上帝不能不选择最好的。为何不创造一个没有恶的世界呢?
莱布尼茨认为他解决了传统神学中,关于恶的问题。他认为,A和B或许是可能的,但是A和B或许是不可兼得的。但是任何被创造出来的世界,必须使得其中的事件和物体相互兼容。最好的可能世界,必须战胜恶的最大盈余。或者说,即便是在一个最好的可能世界里,依然会有不可避免的恶存在。不过现存世界中善超过恶的比例,远远高于任何其他可能世界。
因此,后人把莱布尼茨的这种想法称为“乐观主义”。
归根到底,莱布尼茨认为,存在两种可能性:
一种可能性是,存在一些罪恶的自由的世界;
另一种可能性是,既没有自己,但又没有罪恶的世界。
如果要在这两个世界中进行选择,他选择前者,也就是存在恶、但有自由的世界。一些恶本身甚至一种动力,它让我们产生出勇气来对抗恶。这是走向善的必要步骤和过程。
但是我们依然可以提出这样的质疑:现存世界果真是最好的吗?
莱布尼茨死于1716年,他没有能够目睹1755年,发生在葡萄牙里斯本大地震。那次地震使得5万5千人丧生。上帝为何要发动一次自然灾害,一场大地震,让如此多的人丧生呢?何况其中还有很多无辜的人。
这样的事件,对莱布尼茨的神义论提出了重大的挑战。所以,有人认为莱布尼茨过于乐观了。其中最为著名的批评者,就是法国哲学家伏尔泰。
我们以后的课程里,会来介绍伏尔泰对莱布尼茨乐观主义的批评。
五. 莱布尼茨与中国
莱布尼茨对中国有着异乎寻常的兴趣。为什么会这样呢?
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的欧洲人对自己的文化怀有诸多不满。而认为中国文化在很多方面要比欧洲优秀,例如家庭、道德等等。
另一方面,这也和莱布尼茨本人的研究,还有哲学思想有关。他提出了要创造一种“普遍文字”。也即是用一些通用的、可计算的符号,来表达思想。
如果这种普遍文字实现的话,是可以让地球上任何地方的人都明白其意义的。而且,这种文字会像数字一样精确。莱布尼茨自己把这个体系称为“演算哲学”。这对后来的计算机语言产生了很大影响。
就在莱布尼茨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他遇到了从中国返回欧洲的耶稣会士闵明我。所以他开始如饥似渴地了解和中国有关的一切。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是《易经》、阴阳、八卦等等。
1701年,他收到了法国传教士白晋从北京来的八卦图。据说,易经中的八卦对莱布尼茨创造二进制产生了影响。他死之前写的《论中国人的自然哲学》中也提到了这一点。
莱布尼茨还设想了一种“万能算学”,用计算的方式进行思考。他说:“有了这种东西,我们对形而上学和道德问题就能够几乎像在几何学和数学分析中一样进行推论。”
“万一发生争论,正好像两个会计员之间无需有辩论,两个哲学家也不需要辩论,因为他们只要拿起石笔,在石板前坐下来,彼此说一声:我们来算算,也就行了。”
毫无疑问,莱布尼茨的这些想法极为超前。他不仅用二进制为计算机奠定了运算的基础,而且还几乎预言了计算机的应用前景。
六. 结尾
好,我们来总结一下今天的内容。
我们首先来介绍了一下,牛顿和莱布尼茨之间,关于谁第一个发明了微积分的论争;
然后,我们来了解了一下莱布尼茨的充足理由律;
紧接着,我们来着重分析了莱布尼茨对可能世界中的最好世界的看法;
最后,我们来介绍了莱布尼茨和中华文化的渊源。
好,现在我想提出本周课程的问题,你认为绿野仙踪里的铁皮人,应该怎么或者在哪里找到自己的心灵呢?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踊跃打卡,并回答问题。我将在本周日对大家的回答做出点评。也欢迎大家留言分享你在本周的课程学习中产生的疑问和困惑。
郁喆隽的复旦哲学课
736.49万9.37万
发刊词|与人类历史上最热爱智慧的头脑和灵魂对话
【当代哲学家陈嘉映推荐】这些书涵盖了哲学的方方面面
【中汇影视创始人侯小强推荐】郁喆隽让我感受到哲学的精妙,看到真正的道路
【果壳网创始人姬十三推荐】这里不仅有哲学知识,还有哲学方法论
1.1苏格拉底《斐多篇》上:苏格拉底为何是乔布斯最崇拜的哲学家?
1.2苏格拉底《斐多篇》下:为什么说恶行来自无知和错误?
郁老师,你的知识要更新了。现存最早的微积分手稿的作者既不是牛顿也不是莱布尼兹,而是古希腊的阿基米德。不服去搜羊皮卷和微积分两个关键词。
郁喆隽的复旦哲学课
复旦大学陈果|幸福哲学
复旦大学 《德国古典哲学》
中国古代哲学史(复旦大学)
【复旦】陈果的幸福哲学课 换个活法【完结】
【复旦大学】吴晓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铁皮人在希望找到心灵的时候就已经有心了。这似乎是个悖论啊,无心之人不会渴望有心,有心之人不需需求一个心灵。
所以二进制真的是受八卦的启发?
每日里听郁老师的哲学课,启发了我看哲学书的欲望。今日又读到他的一篇《杯里春花》,恰逢新冠疫情,只能窝在家里,用心去体会春天了。
郁老师,明天就过年了。祝老师春节快乐!想知道什么是灵魂、心灵、精神、心理。尤其是灵魂,究竟什么是灵魂?没有灵魂,如同行尸走肉。怎么理解?怎么才是有灵魂? 没有灵魂和有灵魂的重要区别在哪里?怎样才能有灵魂?好,就早些。谢谢!
复旦郁喆隽 回复 @山里的花裙子: 谢谢祝福,新春大吉
想起牛顿讽刺胡克的那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郁喆隽:《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简介 友朋说
【08.07】【独家】这位叼着烟讲哲学课的复旦教授要和大家见面了
郁喆隽:马克斯 · 韦伯带来的宏观启示 - 群学书院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退休教授辛敬樑逝世,享年98岁
郁喆隽:人们生活在虚假的需求之中,难以自拔 历史与秩序
【现场高光】1.0 复旦“哲学王子”王德峰演讲现场高光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