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3月22日晚,俄罗斯莫斯科州一家音乐厅变成了恐怖分子无差别袭击的惨剧现场后,噩耗再次传来。
3月26日,在巴基斯坦,中方企业承建的开普省达苏水电站项目车辆在途中遭遇恐怖袭击,造成5名中方人员、1名巴方人员遇难。对于这一恐怖主义行径,我驻巴大使馆给予强烈谴责,并要求巴方对袭击事件进行彻查、严惩凶手。连日来多起恐怖主义暴行再次向世人证明,恐怖主义是人类社会的一大“毒瘤”,危害极大,必须铲除。
截至3月25日,俄罗斯恐怖袭击事件已造成139人死亡,182人受伤。目前,这场人为灾难的幕后黑手到底是谁,我们还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是一场在网络空间精心策划的恐怖主义行动。
俄罗斯莫斯科州一家音乐厅遭遇恐怖袭击,现场燃起大火
据被批捕的嫌疑犯透露,他们经由网络渠道被招募并接受指令。其中,一名嫌疑人坦白,他在社交媒体“电报”上收到陌生人下达的无差别屠杀任务,并获得武器和资金支持。毋庸置疑,这种高度隐蔽、远程指挥策划恐怖活动的方式,无疑给反恐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和难度。
当互联网给人民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恐怖分子也盯上了这一赖以生存的空间。网络早已成为恐怖主义传播泛滥的“重灾区”。近年来,恐怖主义逐渐呈现出网络传播途径广泛、暴恐内容载体多样、煽动渗透高效、隐蔽性提升等新特点,这些新特点继而导致反恐的新难点,进一步影响国家安全,伤害无辜百姓的生命。
目前,几乎所有的恐怖组织都设立了专门的网络平台,他们在网站上大肆宣扬恐怖主义的价值体系,鼓吹极端化思想,培植恐怖主义的社会土壤。拿“基地”组织来说,他们建立了“利剑”网站,免费传授绑架人质的方法,包括确定目标和隐藏人质所必需的步骤、如何对待人质、如何进行谈判,以及释放人质时如何避免被追踪等。“东伊运”等境外东突势力大肆运用网络传播宗教极端思想和恐怖手段,甚至直接策划、煽动、组织实施在中国境内的暴恐活动。
臭名昭著的“伊斯兰国”恐怖组织网上活动更是频繁。他们利用社交媒体、视频网站、通信软件以及文档共享网站在全球范围完成宣传、融资、培训、策划和实施恐怖袭击等一系列活动。一些残忍的“斩首”视频也被他们上传至网络平台,以便传播极端意识形态。另据报道,2020年4月,英国战略对话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个“伊斯兰国”恐怖组织的“线上图书馆”。这个数据库包含 9 种语言,里面上传了大量恐怖袭击行动的细节以及爆炸物的制造方法等内容,且相关信息也在不断补充和更新。而更令人震惊的是,该数据库每月竟有高达1万人次的匿名登录访问量。
反恐打击力度大,恐怖组织防范意识也在加强。据介绍,“伊斯兰国”组织有自己的“网络安全行为手册”。该手册提供了大量建议,包括如何保持通信和定位数据的私密性等。里面还列出了在他们看来能够保证“伊斯兰国”组织成员隐私的聊天工具、电子邮件平台、云存储平台等。可见,恐怖组织成员十分关注科技领域的新动向,以便及时更新策略,隐瞒暴恐活动。
铲除恐怖主义“毒瘤”迫在眉睫,而恐怖主义网络化的新特点和新难点也向我们敲响了警钟:“无硝烟、不流血、看不见”的网络战争,已成为互联网时代国家安全的主要威胁。而与恐怖势力在网络空间的较量,也直接体现在网络防御能力的强弱,需要我们不断提高网络空间的战斗力。这具体表现在能否做好对网络恐怖行为的事前预警、事中应对和事后处置,是否有对网络恐怖攻击行为进行及时溯源取证的能力。
恐怖主义是人类公敌,严重威胁国际和平与安全,不可容忍。据相关数据统计,2023年全球46个国家和地区共发生7000余起恐袭事件,造成数以万计人员伤亡,国际反恐怖斗争形势严峻复杂。面对日益猖獗的恐怖主义行为,国际社会需携手构建起更为坚实的安全防线,共同维护全球和平与稳定。而与恐怖主义的斗争是贯穿于现实空间和网络空间的。只有加大对网络空间的治理力度,才能减少恐怖主义滋生的空间,从根本上铲除恐怖主义的温床。
钧正平工作室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