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帮你远程操控机械的,是AI;看病时,给你做检查写病历的,是AI;出行时,替你巡航驾驶汽车的,还是AI……这些未来图景是否已嵌入了你的工作生活?
从ChatGPT出现挑起“百模大战”,到文生视频模型Sora在全球爆火,人工智能技术与各场景共振的新潮流再起。资本热逐之下,AI在产业端落地的锚点与前景也日渐清晰。
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范畴,人工智能的价值与潜力不言而喻。当这一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再进入千家万户,经过了怎样的历程?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同到大湾区寻找答案。
“人工智能+”落地成果显现
医疗影像AI技术已臻成熟
随着GPT-3开启人类通用人工智能之旅,文心、通义、混元大模型等中国造AI大模型接踵而至,并很快同线下场景展开结合实践。
作为中国互联网三巨头BAT之一的腾讯,已在AI赛道上深耕多年。这家公司几天前公布的2023年年报显示,旗下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板块在过年一年实现收入2037.63亿元,人工智能及相关应用也是其中的重要组成。在财报发布后一个交易日,腾讯股价一度冲高至298.2港元/股,收盘时上涨0.83%。
调查机构QYR咨询去年底公布的报告显示,全球人工智能市场预计未来五年年复合增长率为41%。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在过去几年发展蓬勃,工信部副部长徐晓兰此前公开透露,其核心产业规模达到5000亿元,企业数量超过4300家,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在腾讯研究院资深专家王鹏看来,大模型热度兴起不过一年多时间,行业与社会的主要关注点还是基础模型层面:比如在研究层面,中西方都在尽全力用好自己的母语,在基础平台研发上发力占据基础技术的领先地位。而在产业落地方面,企业也在努力寻找适合自身的特色领域。
中国工程院联合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20》显示,过去十多年,中国专利申请人工智能量为389571,位居世界第一,AI专利领域的创新主要依靠高科技互联网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其中国家电网专利申请量最多,其后依次是腾讯、OPPO。根据腾讯2023年年报,其专利申请总数已超过7.5万件。腾讯副总裁张立军透露,该公司申请的AI专利数量已超过3000件。
如今,人工智能正在赋能千行百业,医疗场景则是二者结合较为成熟的领域之一。“从2017年将人工智能引入癌症早筛后,经过数年的发展,目前AI已经能在影像AI、智能导诊、辅助诊断场景发挥作用。”腾讯杰出科学家、腾讯优图实验室天衍研究中心负责人郑冶枫说。
在腾讯,围绕“人工智能+”的产业端应用已经在医疗领域落地。记者看到,针对青光眼早期筛查和预防防治,腾讯优图实验室和腾讯觅影联合研发的AI眼底筛查系统,已经获得创新医疗器械证,并陆续落地筛查场景。
借助 AI 能力,腾讯觅影正助力基层农村逐步开展普惠性的眼底健康筛查
在体验AI眼底筛查系统时发现,患者只需将头部放在诊断机器上,瞳孔注视检测口中的红点。不到一分钟,就可完成青光眼等眼部疾病的筛查。机器会生成眼底照片并给出辅助诊断意见。
“眼底相机是利用深度学习技术来对比分析数据,从而进行青光眼筛查。”北京大学教授、眼科专家王乐今告诉记者,其背后的原理是,通过观察眼底图像,机器反复学习和积累大量病例,加速了对疾病的深入认识过程,能够快速标记正常和异常状态,最终实现快速准确地诊断青光眼等眼部疾病。
AI+5G 构建起新型的眼底远程筛查网络
目前,科技部已依托腾讯建设医学影像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郑冶枫透露,除青光眼影像筛查外,还研发了肺炎CT辅助诊断、结肠癌辅助筛查,正在攻克的还有宫颈癌筛查。“如果研究成功,或许能帮助在全球范围内早日消除宫颈癌。”
AIGC开辟“AI+医疗”新范式
“机器幻觉”仍是大瓶颈
当GPT-4出现后,得益于其人机对话的形式,一旦和医院场景结合,还可能开辟出新的“AI+医疗”模式。就在几天前,微医就与腾讯达成协议,将合作打造医疗大模型品牌和医疗AI数字人。
除了借助AI提升医疗影像识别鉴定效率之外,目前AI大模型在文档归类、整理甚至撰写等领域展现出的能力,让很多人对“用AI帮助医生写出院报告”等繁琐文书工作产生了期待。
“比如,在病人完成住院治疗出院时,医生往往要花接近1个小时来书写病人的出院小结信息,而借助AIGC的能力,就可以自动生成电子病历,医生花费少量的时间进行修订和确认,就可以完成一份出院小结,帮助医生在繁忙的工作中解放出来部分精力。”郑冶枫介绍,像智能导诊、AI筛查都是基于人工智能的分类算法实现的;AIGC出现后,人机对话将大大提升医生在看病诊断外工作的效率。
王乐今也表示,目前国内大部分医院采用的电子病历系统,都是传统软件服务商开发的,只是把纸质病历变成了电子病历,依然需要人工总结、敲字,距离应用AI提升文书工作效率还很遥远。
“但医疗系统对人工智能技术的使用还是比较保守。”尽管AI在国内一线医院的应用仍有距离,但王乐今表示,ChatGPT等大模型在医疗学术研究方面“很有用”,“让ChatGPT给我检索东西,把眼球震颤的相关文章给我做一个简单的综述,它就能给你写出来。”
在海外,谷歌已于上周宣布其正在开发的多项新“AI+医疗”项目。包括旗下AI模型Gemini能从运动腕带中提取用户数据,用来评估锻炼将如何影响用户的睡眠质量;还将与印度一家医疗中心展开合作,在当地提供针对肺结核、肺癌和乳腺癌的人工智能筛查。同时,旗下视频网站油管也在基于AI提升健康信息的质量。几乎同一时间,刚刚又注资了“欧洲版OpenAI”的微软,也宣布携手多家健康医疗机构共同创建“值得信赖和负责任的人工智能网络”,为医疗行业开发和使用AI定标准。
在郑冶枫看来,“AI+医疗”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目前,腾讯的影像AI技术已很成熟,智能问答、智能导诊等便民服务正打通就诊全流程,提升患者就诊体验;临床辅助诊断决策技术也在持续发展,帮助医护提升服务效率。”他表示,AI技术要成为新质生产力,首要的就是落地到临床,让医生都要使用起来,尤其是帮助基层医院医生提高诊断水平。
可喜的是,国内医疗领域并没有“内德·卢德”。郑冶枫表示,医疗行业大模型等技术产品的成熟给了他很大的研发信心,得益于医疗知识图谱能力日益完善,困扰大模型应用的“幻觉”现象也逐步被解决。“我们尝试了知识图谱等各种手段,使得大模型技术在医疗场景的落地具有更加可靠的表现”。
不只是给人“看病”
AI将成为通用“工具箱”
《“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提出,探索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在研发领域的应用,通过对生物学数据挖掘分析、模拟计算,提升新靶点和新药物的发现效率。
在医疗工作一线,AI与“看病”的结合才迈出“第二步”。王乐今介绍,人工智能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变化:首先是通过机器模拟人类的反复学习过程,加速诊断技术的学习速度。例如,英伟达的GPU集成芯片可以实现高速运算,学习能力不断提升,从而快速识别病变并提供准确的判断。其次,随着科技进步,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例如ChatGPT可以编写代码,Sora可以制作影像,这将极大地改善医疗服务的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事实上,人工智能已经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和重要驱动力量,它不仅在医疗领域有所体现,还在众多行业的关键场景中落地。据中科曙光信息产业成都公司总经理杨彦博介绍,作为信息基础设施企业,他们已面向AI产业发展需求,建设了一体化算力服务平台和“AI模型仓库”,可提供灵活的模型算法、算力服务,涵盖金融、能源、科教等行业的关键场景。
“人工智能将带来的是一种新的产业革命;如果只把AI当成一种技术,那就看低它了。”王鹏分析道,AI对传统产业的赋能绝对不是小修小补,是遵循‘第一性原理’的全面改造,并可能推动产业革命的拐点的到来。“就物理学理论来说,相对论联系了质量和能量,量子力学联系了能量和信息;而AI大模型的出现,让物质、能量、信息转换的标志同时都出现了。”
围绕“第一性原理”,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把这一理论常挂在嘴边的马斯克。在王鹏看来,马斯克参与的众多项目看似不着边际,但都围绕一个共性的目标,即新能源车、火箭回收、超级高铁、星链卫星等等,都是以火星探索和居住来执行的。“基于同样的逻辑,人工智能提供了一种行业改造的共性方法,以后,AI可能会成为改造各行各业全场景的一种通用‘工具箱’。”
从“+人工智能”到“人工智能+”,AI对于事物还是新事物的改造已越来越快。就在OpenAI公司宣布,正计划筹备在今年年中推出性能提升超出预期的GPT-5之后不久;苹果公司CEO蒂姆·库克也表示,苹果也会入局生成式AI。并且,连一直稳坐高端的iPhone,也将会在第16代产品迭代AI功能。
“AI所发挥的作用,是一种数字化纽带的能力。”王鹏表示,这一能力以创新为核心,进而提供了更加优质的新质生产力;这种将技术端和工业端做好匹配的底层关键技术,就是AI。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