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陆家的大门被人敲响,做在做饭严慰冰急急忙忙跑去开门,原来是她的丈夫陆定一回来了。
陆定一回来后没说话,急急忙忙喝了口水之后才沮丧地说:“今天毛主席给我们出考题,我们在场的人都没答出来,毛主席有些失望。”
严慰冰顿时起了好奇的心思,她问丈夫考题是什么。陆定一回答过后她却大笑起来,说道:“这你们都不知道啊?我去告诉毛主席去。”
说罢就骑上自行车来到了毛主席的住处,将答案告诉了毛主席。毛主席听过后对她的答案很是满意,称赞道:“不愧是党内的‘才女’,古时候你肯定能中一个女状元。”
毛主席出的究竟考题是什么?陆定一可是党内有名的秀才,难道严慰冰的才学比她还要高吗?
出生在一个革命家庭中
严慰冰的父亲名叫严朴,出身于无锡高门大户,是早期参加共产党,领导农民运动的“老革命”之一。严慰冰就出生在这样革命气息浓厚的家庭,父亲为她取名为“怀瑾”。
按照她爷爷奶奶的身家,严慰冰应该会成为一位高门的名媛,但由于父母都参加革命的缘故,严慰冰小时候过得十分艰辛,经常食不果腹。
好在她的父母都受过良好的教育,并且常常教导严慰冰与妹妹们要崇尚革命与真理,在这种教育下,严慰冰从小就知道帮父母传递革命情报。
她稍微长大以后,我国革命形势更加动荡,“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华大地。严朴为了保护妻女,只好将孩子们都留给妻子照顾。
严慰冰的母亲过瑛是一个性格柔软的女人,丈夫离家,她一个人带着四个女儿,不仅为在外的丈夫担惊受怕,还要每天抄书到深夜挣一点可怜的薪水。
在母亲的影响下,严慰冰形成了与母亲截然相反的性格,她性格刚强,嫉恶如仇。
1934年,16岁的严慰冰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江苏松江女子中学,这所学校纪律严明,但革命气息浓厚,这正对严慰冰的胃口,她得安心畅游在书本之中。
然而越是严明的学校,学生反抗起来就越是激烈。1935年12月,日本在华北多地制造祸端,南京国民政府却采用消极的方式,将华北多地拱手让人。
华北的人民沸腾了,12月9号,北平的学生们自觉走上街头抗议,不断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口号。
救亡图存的号角也吹到了华东,当月,严慰冰带领着松江女中的同学们一起走上街头,将抗日的烈火烧进了华东人民的心中。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严慰冰也从松江女中毕业,以第一名的成绩进入重庆的中央大学继续深造。可满怀着希望的严慰冰却发现重庆与她想象的截然不同。
她本以为重庆作为国民政府的中心,抗日救亡氛围应该十分浓厚,可她看到的只是纸醉金迷的高官与衣衫褴褛的平民。
更令她失望的是,中央大学也充斥着无所事事的富家子弟,她开始理解为何父亲会坚定地选择共产主义道路了。
更改名字表明革命的决心
严慰冰在中央大学求学的期间,除了必修的课程以外,她永远泡在图书馆中阅读进步书籍。1938年,严慰冰从中央大学离校,辗转联系上了父亲,去往了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为了表示她革命的决心,她将名字里的“怀瑾”改为“慰冰”,纵身投入了革命的洪流中。到了1939年,她已经从一个普通大学生变为了革命女战士了。
在这一年里,严慰冰不断深入前线,调查抗战时期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写出了长篇新闻《从征行》,贯彻了毛主席“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方针。
有一回在晋察冀边区,严慰冰发高烧还在坚持工作。国际医生白求恩来为她看病,给她开了药后让她卧床休息,她非要起来到部队调查,白求恩只好把马借给她。
回到延安以后,严慰冰的“才女”之名已经传开,组织部部长陈云就想撮合她和延安“秀才”陆定一在一起。“秀才”配“才女”,天生一对嘛。
此时的陆定一也早已独身许久,他的妻子已经牺牲了7年,一双儿女也都在乱世中丢失,急需组建一个新的家庭来忘记悲痛。
两人见面后,严慰冰本来对这个“呆头呆脑”的男人不是很感冒,觉得二人的相处就像兄妹一样。后来两人因为为工作调动开始进行书信往来,这才逐渐被对方的才气所折服。
晚年的严慰冰还戏谑道:“我与陆定一的婚姻是半封建式婚姻,5分自由,5分包办啊。”
不久后,二人在党组织的同意下结婚,婚服只是一套崭新的新军装。朱德亲自上台为二位新人致辞:
“敌人总想封锁我们,我们就要越过越好给他们看看。陆主任新婚,我祝他们的婚姻幸福美满!”
1942年,严慰冰生下了自己的大儿子陆德。由于抗战时期营养不足,小陆德出生的时候还不到4斤,患了产褥热的严慰冰跑到朱德那里,借来了一个热水袋,这才把孩子养活。
某天,陆定一一大早就前往毛主席的住所讨论作战事宜,结果到了十二点多才回来。对于丈夫的晚归,严慰冰十分好奇,便问他:“毛主席给你们说了什么啊?”
陆定一叹气说:“毛主席给我们出了考题,结果我们都交了‘白卷’。”原来是毛主席问他们:“你们都知道《滕王阁序》,那你们知道他是王勃几岁时候写的吗?又是哪里记载下来了?”
参加会议的众人面面相觑,没有一个人答得上来。严慰冰听后大笑说:“这还不简单?”
接着就从暑假中拿出一本古籍给陆定一看,上面写着《滕王阁序》是王勃14岁的时候所作。
严慰冰让丈夫把书拿给毛主席看,陆定一却拒绝道:“这是你找出的答案,我怎么能‘冒领’你的功劳呢?”
严慰冰觉得很有道理,便自己来到了毛主席的住处。说出答案后,毛主席称赞了她的学识,还详细地询问了她的革命经历,也说出了文章开头的那段话。
勤俭终身的生活习惯
新中国成立以后,物资不再那么紧缺,但严慰冰依然保持着勤俭节约的良好作风。
当时的陆定一担任国务院副总理,按理说可以公费配备一个炊事员,但严慰冰拒绝了这个优待,选择自己动手做菜,一做就是十几年,因为这样可以为国家省去一个月几十元的厨师费。
每天晚上严慰冰都要看看水龙头是否拧紧,人走了屋子里的灯也必须关山。她常常对自己的孩子们说:“水电都是一种宝贵的资源,要记得节约。我们多节约一点,国家就能更富裕一点。”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许多百姓都饿着肚子,甚至吃树皮维生。严慰冰看到这些后十分揪心,当时她作为国家领导人的夫人,按理说是可以多买一些物资的,她却要求孩子们都勒紧裤腰带。
有的人不解,问她为什么要这么过得那么艰苦。严慰冰回答道:“老百姓都在饿肚子,我没有吃香喝辣的道理,和老百姓同甘共苦是共产党员必须做到的。”
当时干部一个月可以发3斤肉,严慰冰全都给丈夫吃了,她和孩子每天就吃玉米糊糊再配上咸菜,到最后甚至因为营养不良而引发了浮肿病。
陆定一看到妻子孩子过得这样辛苦,不禁落下了眼泪。严慰冰却安慰丈夫,说孩子在童年的时候吃一点苦是好事。在这种情形下,她和孩子们只有在过年才能吃上好一点的饭菜。
不仅如此,严慰冰的一件衣服能穿上30年之久,省下来的钱全部资助给贫困山区的儿童。
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由于一些特殊的原因,严慰冰失去了自由。在狱中,她创作了不少的文学作品,例如革命回忆录《严朴烈士早年在江苏无锡的革命活动》等等。
平冤昭雪,重获自由之后,严慰冰依然保持着勤俭节约的初心,不该花的钱坚决不花,省下来的一点钱也都给了孩子们买书用。
晚年的严慰冰寄情于故乡无锡的景色中,为无锡的基础设施建设捐了不少钱。80年代后,严慰冰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
虽然她的身体不太好,但仍然笔耕不辍,创作出了不少红色经典文章。
从她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严慰冰将自己的革命情操和人格力量全部汇聚到了文字上,达成了“做诗”与“做人”的统一。她厚重的革命精神至今依旧在影响着新时代的读者们。
1986年,这位享有盛名的才女在北京去世,享年68岁,结束了她跌宕起伏的一生。在严慰冰去世的前几天,她还特意留下遗言:丧事一切从简,不要举办追悼会等。
严慰冰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展现了共产党员应有的良好品质,也体现出了她的高风亮节。
结语
严慰冰无疑是一位才女,她以笔为剑,书写革命党人的力量与智慧;她以学为舟,航行在知识的海洋中。
无论是在文学的殿堂里,还是在政治的舞台上,她都展现出了卓越的风采和过人的智慧。
同时,严慰冰的一生也是跌宕起伏的。她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才华不是一种天赋,而是一种不断追求和磨练的过程。
在严慰冰的身上,还有着太多的故事需要人们去挖掘。如今,严慰冰已经离我们远去,但她的精神和才华将留在我们心中。
她的故事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明白,无论身处何种境地,只要心中有梦想,手中有才华,就能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
作者:汪汪
参考文献:
[1]朱洪. 陆定一与严慰冰的革命情缘 [J]. 党史文汇, 2023, : 58-59.
[2]俞志焕. 严慰冰同志勤俭终生 [J]. 群众, 1994, : 60-61.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与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