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海湾建设对海洋生态环境有何作用?对话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专家

美丽海湾建设对海洋生态环境有何作用?对话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专家

00:00
11:12

“到2035年,‘人水和谐’美丽河湖、美丽海湾基本建成。”《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同时提出,要以海湾为基本单元,“一湾一策”协同推进近岸海域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修复和岸滩环境整治,不断提升红树林等重要海洋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美丽海湾建设,对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有怎样的作用?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的红树林,对海洋生态环境意味着什么?怎样进行科学的保护与修复?

近日,生态环境部启动美丽海湾、美丽河湖优秀案例采访活动。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规划科技处副处长、研究员李方就以上问题接受了封面新闻记者的专访。

李方曾参与美丽海湾建设相关规划和技术要求的编制工作,也在实地调研中走访过多处美丽海湾优秀案例。他对记者表示,近年来,随着美丽海湾建设等工作的开展,我国近岸海域海洋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有关案例所在海湾的海洋生态保护成效显著。

以下为采访实录。

封面新闻:能否介绍一下美丽海湾建设规划的相关情况?

李方:美丽海湾建设的思路实际上是从“十四五”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编制之初,在2018年就形成了,当时提出以美丽海湾建设为主线和统领,开展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这一思路后来落实到了规划编制实施的全过程。

美丽海湾建设,就是将海湾作为基本单元和行动载体,把海洋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修复,以及跟民众关系比较密切的,比如说亲海环境品质提升等,这些工作结合在一起,从系统治理的角度出发,来开展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

实际上是希望以美丽海湾建设为抓手,去落实规划的各项任务。这些任务包括以污染防治为目的的入海河流治理、入海排污口整治、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海上污染防治工作,以恢复生物生态为目的做的岸线、滨海湿地、典型生态系统等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另外,也包括长效机制建设相关的一些工作,包括监督管理相关能力建设,都纳在其中。美丽海湾优秀案例征集在美丽海湾建设这项工作中主要起到一种带动示范作用。

入选美丽海湾优秀案例的福建漳州东山金銮湾。封面新闻记者 代睿 摄影

封面新闻:通过美丽海湾建设,我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哪些成效?

李方:美丽海湾建设的基本要求有五项参考指标,包括海湾水质优良比例、海湾洁净状况、海洋生物保护情况、滨海湿地和岸线保护情况、海水浴场和滨海旅游度假区环境状况。

从这些指标的变化情况来看,美丽海湾建设工作近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效。比如海湾水质优良比例。2022年,在全国283个海湾中,海湾水质优良比例超过85%的有144个;到2023年,这一数据已提升到167个,其中有102个海湾水质状况同2022年相比明显改善。可以说,海湾水质的改善有力促进了我国近岸海域水质持续改善。

美丽海湾的另一个重要指标就是海湾洁净状况,可用海滩和海漂垃圾的盖度来表征。从已经入选优秀案例的美丽海湾来看,这些案例的海湾洁净状况都达到了洁净或基本洁净的程度,与建设之初相比,岸滩垃圾和海漂垃圾的盖度降低了很多。

记得在七八年前,也曾去过这些案例范围内的一些海岛和沙滩,那时候有些海滩垃圾污染状况可以说是触目惊心,很多经年积累的垃圾层层叠叠、塑料垃圾遍地都是。现在再去,即使是一些边边角角,也都只能看到很少量的垃圾,甚至看不到垃圾,垃圾治理成效十分显著。海洋垃圾治理带给民众的感受最为直接——大家看这儿环境好不好,最直观就是看岸边和海里有没有垃圾,通过这几年美丽海湾的建设,大部分案例的改观都非常大。

在生物生态方面,一个重要表征指标就是指示性物种数量的变化,比如海湾内珍稀濒危物种、代表性物种数量的变化。比如在大连,黑尾鸥分布广泛,数量众多,就可以作为一种代表性物种,它的数量变化就可以作为大连地区美丽海湾建设成效的重要指标。已入选的优秀案例中,重要的生物物种数量较2020年均有显著增加,说明这些年保护工作都做得非常不错,对促进海洋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和生物多样性的提升起到了积极作用。

封面新闻:近年来,红树林的保护引发了全社会的关注。《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也专门提出,要不断提升红树林等重要海洋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红树林在整个海洋生态系统中到底有多重要?

李方:红树林是海陆交错区生产能力最高的一种典型海洋生态系统,是各类水禽重要栖息地和鱼、虾、蟹、贝类生长繁殖场所,维持了一个食物链复杂的高生产力系统,是物种基因和资源的宝库,具有极强的固碳储碳能力。

红树林的生长受地形地貌、潮位、海水盐度、气温和海浪等多种因素影响,主要是生长在河口、内湾平缓的泥质滩涂区,也就是间歇性淹水的这个区域。我国红树林在广西、广东、海南等地分布较多。

广西防城港珍珠湾红树林保护区。封面新闻记者 代睿 摄影

红树林对海洋生态环境有几个重要作用。一是净化海水。红树林根系发达、生产能力比较高,可以从海水和近岸滩涂中吸收污染物,起到净化海水的作用。河口海湾区域的一些污染物,如果直接入海里的话,就将直接造成水体污染。但如果经过红树林入海,红树林庞大的根系、林下各种生物都会吸收消耗一部分污染物,起到显著的净化作用。

另外,红树林有防浪消灾的作用。红树林对海浪和潮汐的冲击有着很强的适应能力,可以护堤固滩,在发生台风、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的时候,如果有红树林的遮挡,可以有效减少灾害的损失。

红树林还能够提供丰富的生态产品。红树林下的底栖动物非常丰富,为众多的鱼、虾、蟹、水禽和候鸟提供了栖息和觅食的场所。红树林生长茂密的地方一般都有着丰富的渔业资源。

封面新闻:对红树林的保护和修复,您有哪些建议?

李方:通过实施严格保护和大规模修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近年来红树林面积呈现正增长趋势的国家。但我国红树林整体面积依然较小,原生林占比低,修复红树林品种单一、存活率低、生态功能有限、病虫害严重等问题突出,因此,在红树林的保护修复和监管中,应该注意一些问题。

一是红树林保护修复一定要讲科学。红树林保护修复目标不应只是单纯地提高面积和数量,更应关注生态系统质量和功能的恢复和提升,不仅要恢复红树林植被,还要统筹考虑鸟类、底栖生物及生境恢复。有些地方在制定红树林种植方案时,将本地全部滩涂都作为种植区,这就忽视了鸟类、底栖生物生境多样性的要求,方案科学性有待进一步探讨。红树林修复在选择树种方面,要因地制宜,不同的红树种类,对地形地貌、潮位、海水盐度、气温都有不同的适应性特征,修复时应优先选择本土物种,设计“红树+半红树+伴生种”多层次造林模式,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时要严格控制无瓣海桑等外来物种的引进。新生红树林极其脆弱,因此要科学保育新营造红树林,强化管护责任落实,加强病虫害和互花米草等外来有害生物除治。

二是加大监管力度。红树林监管应将红树林自然保护地、红树林分布区均纳入,要强化信息、遥感等新技术的应用,扩大监测空间范围、增加监测频次,不断强化监测能力,开展成效评估,压实地方保护修复责任,一方面保持原生林不减少,另一方面促进提高新生林成活率。持续加大红树林自然保护地人类活动监管力度,切实抓好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和“绿盾”强化监督工作,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破坏和不合理利用红树林资源行为,指导督促地方推动问题整改落实。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