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将于后天上午揭晓。目前,22个项目进入最终的评选。在今年参评的项目中,商代考古新发现格外引人瞩目。陕西清涧寨沟商代考古发现是近年来商代方国考古的重大突破。
陕西清涧寨沟遗址出土了大量典型殷墟风格的青铜车马器、兵器、金器、玉器、骨器等,许多文物具有陕北高原的地方特色,比如首次科学发掘出土的蛇首匕、包含红玛瑙珠的海贝项饰、绿松石云形金耳饰等。考古人员还在一段夯土护坡墙基槽中发掘出土了30余块陶范残块,可辩纹饰有云雷纹、联珠纹等,器形有簋、觚,陶范,纹饰精美,殷墟风格突出,显示出当地已具备发达的铸造技术和能力。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孙战伟:镶嵌绿松石的铜燕,这是我们以前没有发现过的,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还有一件骨柶,骨柶就是用牛的肋骨制作而成的一件文物,它的正面雕刻的5组兽面纹,而且是用绿松石标示出它眼睛、眉毛、嘴巴,非常形象,背面的阴刻的一件夔龙纹。
寨沟遗址中心为寨塬盖核心区,顶部平整开阔,中心主体建筑由下沉式中心院落和四周廊房组成。东侧贵族墓地4座,小型墓地34座。其中大型甲字形墓1座,中型竖穴土坑墓3座。遗址以南的瓦窑沟大型贵族墓地,发现9座甲字形大墓,通过对其中2座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发现1辆保存完好的双辕车。这也是我国首次发现的最早的双辕车实物。
龙山时期石头城:内蒙古后城咀遗址
在每年参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项目中,史前文明占据越来越多的席位。内蒙古后城咀石城,考古发掘出各类遗迹,尤其是马面和瓮城的发现,将他们出现的年代提前至龙山时期。
后城咀石城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境内,南邻浑河,东、西、北三侧基本被冲沟所环绕,是龙山时代的大型石城。总面积约138万平方米,距今约4200~4400年,后城咀遗址是内蒙古地区目前发现的等级最高、规模最大、防御最为严密的龙山时代早期石城。后城咀石城的瓮城、壕沟、城门组成的半月形防御体系,代表了这一时期等级最高、防御体系最为完备的城防系统,这一发现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孙金松:4200~4400左右的时候,其实以后城咀石城为代表的龙山时代的这些人,其实已经进入了我们认为的早期国家。我们以前一直认为龙山时代的时候形成了国家机制应该是我们大家人为的石峁石城,年代测定应该为4200~3800。石城为代表的早期国家的形成可能又要再往前推动几百年。
据了解,后城咀石城从空间布局,建筑技术,出土的玉、陶、石、骨等遗物,城门结构等判断,后城咀遗址除延续本地区已有的文化传统外,与晋西、陕北、甘青等同时期考古学文化有着密切、频繁的联系,具有明显的文化传承性。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孙金松:后城咀出土的很多玉器,都是在它的城墙石缝里插着的,恰恰石峁最大的一个特色,藏玉于墙,有些玉器都是在它的墙缝里插着的。这些东西都在一个龙山时代大背景下,形成了这种区域的统一性。可能在河套地区沿着黄河有一批以石头筑城的人,他们形成了一个社会。早期的中心是以黄河的上游地区,然后进入偏晚这个阶段,4200左右,这个区域逐渐在南移,到后来,以石峁为代表的用石头建城的人和以陶寺为代表的夯土建城的这些人又形成了一个大的文化互动、文化融合。
福建平潭壳丘头遗址:向洋而兴逐海之地
福建平潭壳丘头遗址,是探索中华文明海洋性起源和早期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平潭壳丘头遗址是福建沿海地区较早的人类活动遗址,专家推断,这里极有可能是南岛语族海上迁徙的第一块踏板。
福建壳丘头遗址群位于福建平潭岛,遗址距今约6500~5000年,揭露出我国沿海地区年代最早、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处史前聚落形态。发掘出土的各类人骨遗存,动植物资源,以及各类陶器制品等,揭示出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史前聚落形态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壳丘头遗址出土的各类文物表明,在距今4000~3200年左右,南岛语族人群在社会组织形态、生存模式以及手工业技术水平上均显示出较高的文明程度。福建沿海地区也被认为是南岛语族早期人群形成和向台湾扩散的重要出发地。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周振宇:我们通过DNA的检测,也发现这些人骨是与南岛语族人群,特别是现今南岛语族人群存在着高度的关联。
南岛语族,是指说南岛语系的族群,分布地区东起太平洋东部的复活节岛,西接印度洋的马达加斯加,北抵夏威夷和中国台湾,南至新西兰。壳丘头遗址发现的人骨遗存,为南岛语族早期人群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直接材料。经鉴定,这些人骨遗存距今约7300年,属于至少4个以上的个体。和中国南方及东南亚族群有较近的遗传关系。遗址群同时发现丰富的海、陆生动物资源和植物资源。反映出早期南岛语族发达的生活方式和经济形态。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周振宇:发现当时人群在聚落形态上出现了由小型聚落向大型聚落的演化,以及有相对紧凑的空间布局特征,这些是为我们了解早期人群的社会发展组织形态提供了很关键的证据。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