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统计概论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

00:00
01:12:48

名词解释

01.统计总体:是指根据统计任务的要求,由客观存在的、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集合。

02.总体单位:是指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如全国人口普查的统计总体包含的每个人,就是总体单位。

03.标志:是指总体单位的特征或属性的名称。

04.连续变量:是指其数值在整数之间可以有无限的数值。

05.变量的数值叫变量值:即可变数量标志的数值,也称标志值。

06.离散变量:是指变量的值只能是整数而不会出现小数。

07.统计指数:表明总体特征的概念及其数量表现。

08.数量指标:反映总体某一特征的绝对数量,这类指标主要说明总体的规模,工作总量和水平,一般用绝对数表示。

09.存量:是指某一时点的量,是按一定时点核算出来的。

10.统计调查:是根据调查的目的与要求,运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搜集统计数据资料的过程。

11.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一次性的全面调查,用来调查属于一定时点上或-定时期内的社会现象总量。

12.重点调查:是指在调查对象中选择一部分重点单位所进行的-种非全面调查。

13.统计分组:是依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将总体按照某种标志区分为若干组成部分的一种研究方法。

14.次数分布数列:是将总体按某一标志进行分组,并按一定顺序排列,同时列出每个组的总体单位数的分组数列。

15.次数分布数列又称分配数列:是将总体按某-标准进行分组,并按一定顺序排列与列出每个组的总体单位数。

16.统计标准化:是指在统计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实现统计的最佳效益。

17.相对指标又称相对数指标:是将两个有联系的统计指标进行对比求得的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间数量关系的指标

18.比例相对指标是同一总体内不同组成部分的指标数值对比的结果,它可以表明总体内部的比例关系。

19.平均指标也称平均数:是同质总体各单位某一数量标志值在 具体时间、地点、条件下达到的一般水平。

20 几何平均数:是 n 个变量值乘积的 n 次方根。

21.全距也称极差:它是总体各单位标志值中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即: R=Xmax-Xmin

22.平均差:是总体各单位的标志值同其算术平均数离差绝对值的算数平均数。

23.标准差也称均方差:是总体所有各单位标志值与其算术平均数离差平方的算数平均数的正平方根。

24.平均指标时间数列:是将一系 列平均指标值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而形成的数列。

25.时点数列是指由时点指标构成的数列,即时点数列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某-时刻的总量特点。

26.增长量:是以绝对数形式表示的动态分析指标,又称增长水平,它是两个不同时期发展水平相减的差额,用以反映现象在这般时期内发展水平提高或降低的绝对量。

27.逐期增长量:是报告期水平与前-期水平之差,说明本期与.上期相比增长或减少的绝对量。

28.环比发展速度:是各期水平与前一期水平的对比,表明报告期水平对比前一期水平的逐期发展变动的情况。

29.发展速度又称动态相对数:它是报告期水平与基期水平对比的结果,反映报告期较基期发展变化的相对程度。

30.季节变动是指客观现象因受自然条件、社会风俗习惯等原因的影响,在一个日历年度内完成的周期性波动。

31.总指数:表明多种要素构成现象综合变动的相对数。.

32.数量指标指数:是根据数量指标计算的,是表明总体单位数、规模等数量指标变动的相对数。

33.指数因素分析法:是利用指数体系对现象的综合变动,从数量上分析其受各因素影响的一种分析方法。

34.抽样推断:是在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利用样本的实际资料计算样本指标,并据以推断总体数量特征的一种统计方法。

35.样本:就是按照随机原则从总体中抽取一部分单位所组成的整体。

36.重抽样:是从总体抽取样本时,随机抽取一个样本单位,记录该单位有关标志表现以后,把它放回到总体中区,再从总体中随机抽取第二个样本单位,记录它的有关标志表现以后,也把它放回总体中去,照此下去直到抽走第n 个样本单位。

37.抽样误差:就是指样本指标与被它估计的总体相应指标之间数量上的差数。

38.抽样平均误差:从一般意义上说,是所有抽样实际误差的平均水平。确切地说,抽样平均误差是所有可能出现的样本指标(样本平均数和样本成数)的标准差,也可以理解为所有样本指标和总体指标的平均离差。

39.点估计又称值估计:就是用实际样本指标数值作为总体参数的估计值。

40.等距抽样又称机械抽样或系统抽样:它是将总体全部单位按某-标志排队,而后按固定的顺序和间隔在总体中抽取若干个样本单位组成样本的一种抽样方式。

41.正相关是指两个变量之间的变化方向一致,即自变量 x 的值增加,因变量 y 的值也增加;或自变量 x 的值减少,因变量 y 的值也减少,这样的相关关系称为正相关。

42.完全相关:是指如果一个变量的数量变化由另一个变量的数量变化所惟一确定,则这两个变量间的关系就称为完全相关。

43.  对于两变量的一个观测样本:在坐标图上,以横轴表示自变量,纵轴表示因变量,标出样本中每对变量值的坐标点,表示观测点分布状况的图形即为散点图,也称为相关图。;

44.回归分析:是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考察变量之间的数量变化规律,并通过一定的数学表达式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而确定一个或几个变量的变化对另一个特定变量的影响程度。

45.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又称简单直线回归模型。它是根据两个变量的成对数据,配合直线方程式,再根据自变量的变动值,来推算因变量的估计值的一种统计分析方 法。

46.估计标准误差:是用来说明回归方程式代表性大小的统计分析指标。

47.国民经济:是由各行业构成的,是各部门的总和,它的基本细胞就是各个企业、事业和行政单位以及居民户。

48.人口数量:是指处于某一-时 点或某-时期具有某一特定标志的人口总体人数。

49.现有人口:是指在待定调查时点上本地区的实际居留的人口。

50.经济活动人口:根据我国统计制度,经济活动人口是指在 16 岁以上,有劳动能力,参加或要求参加社会经济活动的人口,包括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

51.失业人口:是指经济活动人口中,在调查期间无工作,当前有就业的可能并以某种方式寻找工作的人口。

52.国民财富:是一一个国家在特定时点上所拥有的一切财富的总和,是衡量-个国家国情国力及反映-国经济实力的主要指标。

53.自然环境:指一国境内所有自然形成的,在-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可被开发利用以提高人们生活福利水平和生存能力并同时具有某种“稀缺性”的实物性资源的总称。

54.土地总面积: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领土主权范围内的全部土地面积(包括陆地面积和水域面积)的总和。

55.国民财产:是国民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一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特定时点上所拥有的历年积累的社会产品的总和, 包括实物资产、无形资产和金融资产等。

56.流动资产:是指一年或超过一年的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者耗用的资产。

57.社会产品:是-一定时期内社会生产劳动的有效成果,它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58.国内生产总值:即 GDP ,指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59.生产税净额:是指生产税减生产补贴后的余额。

60.国民生产总值即 GNP,是指一定时期内国内生产总值与来自国外的要素净收入之和。

61.国内生产总值表:是以国内生产总值指标为核心,对国民经济生产与使用指标进行全面系统的核算,综合反映国民经济发展的规模和结构。

62.  汇率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的比率。

63.社会商品零售额:是指各类型企业对城乡居民和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和农民对非农业居民零售额的总和。

64.社会商品供应量:是指一定时期内,通过零售市场销售给消费品,用以满足其对商品需求的商品数。

65.进出口贸易差额=出口总值-进口总值

66.国民经济分配:简称国民分配,是社会再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对社会生产成果的分配,形成各部门各单位和居民的最终收入,用以购买货物和服务,实现国民经济生产成果的最终使用。

67.国内生产总值的初次分配:是指在生产部门内部所进行的直接分配活动。从社会再生产的一次周转过程来看,初次分配是各生产单位增加值的第一次分配, 因此又称为原始分配。

68.财政赤字又称逆差:是指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表现,其大于部分称为赤字。

69.金融市场:是指经营货币资金的借贷和金融工具买卖的场所。

70.资金流统计又称资金流量核算: 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以收入分配和资金运动为核算对象,反映一定时期各机构部门收入的形式、分配、使用,资金的筹集和运用,以及各机构部门间资金流入和流出的情况。

71.资金流量分析:是通过利用资金核算的结果和资金流量分析的原理,对社会资金的流动情况及有关宏观经济问题进行的分析研究。

72.居民消费指常住住户对货物和服务的全部最终消费支出。

73.最终消费统计应遵循哪些原则:①使用与生产范围相一致的原则; ②消费与货币支出区别开的原则;③按购买者价格计算的原则; ④而拥消费品的消费,原则上应分期分摊核算。

74.固定资产投资是指固定资产的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活动,包括固定资产建造与购置,是将投资资金转化为固定资产实物的过程。

75.统计基础分析方法:是对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分析中的分析对象进行基本描述时所采用的分析方法,是进一步作综合分析的前提和基础。

76.统计综合分析方法:是把相互联系的一些国民经济现象综合起来,以揭示国民经济现象之间的本质联系,从而对分析对象整体作出综合分析和综合评定的分析方法。

77.经济模型法:是依客观存在的经济现象之间的关系建立数学模型分析经济增长因素的方法。

78.国民经济效益:是以全社会或国民经济活动整体为对象的投入与产出的比较,一般也将国民经济效益称为宏观经济效益,它反映-定时期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要素综合消耗水平。

79.综合国力:是指对一个主权国家经济、政治、军事、科技、文化、资源等方面实力的综合估量,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简答题

1.简述统计的特点和作用

统计的特点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统计是从数量方面入手认识现象的工具,因而数量性是它的基本特点。(2)总体性是统计的另一重要特点。

统计的作用具体反映以下几个方面。

(1)从宏观上看,统计是国家宏观调控和管理的重要工具。

(2)从微观上看,统计是企业管理与决策的依据。

(3)日常生活中,统计可以宣传群众、教育群众。

(4)统计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2.简述典型调查的作用以及它的优缺点

(1)典型调查的主要作用是:①补充全面调查不足。②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验证全面调查数据的直实性。

(2)典型调查的优缺点:

典型调查同其他调查方法比较,具有灵活机动,通过少数典型即可取得深入、详实的统计资料的优点。但是这种调查由于受到“有 意识地选出若干有代表性的限制,在很大程度上受人们主观认识上的影响,因此,必须同其他调查结合起来使用,才能避免出现主观片面性。

3.统计调查方案的内容有哪些?

(1)确定调查的任务与目的;

(2)确定调查对象、调查单位与报告单位;

(3)确定调查项目与调查表;

(4)确定调查时间。

4.统计调查的方案设计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1)确定调查的任务与目的;

(2)确定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

(3)确定调查项目与调查表;

(4)确定调查时间。

5.如何进行统计表的设计?

为了使统计表的设计合理、科学、实用、简明、美观,应注意以下问题:

(1)设计表之前,要对列入表中的统计资料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要使表的设计主次分明,简明醒目,科学合理。

(2)统计表的形式应长宽比例适中,一般为长方形,既不要太细长,也不能太粗短,也不能为正方形。

(3)统计表的左右两端习惯上均不画线,采用开口式。

(4)表中的横行“合计”一般列在最后一行(或最前一行),表中纵栏的“合计”一般列在最前一栏。

(5)表中的纵栏较多时,为便于阅读与核对指标之间的关系,可以按栏的顺序编号。

(6)表中的总标题要简明扼要,并能确切说明表中的内容。标题内或在标题下面说明统计资料所属时间、空间

(7)表中的指标数字应有计算单位。

(8)表内上下各栏数字的位数要对整齐,同类数字要保持有效的统一位数。

(9)表内各主词之间、各宾词之间的排列顺序,应按时间先后、数量的大小、空间的位置等自然顺序合理编排。一般是按从小到大、从过去到现在、从低到高的顺序排列。

(10)对某些资料必须进行说明时,应在表的下面注明。

6.简述统计分组的目的

(1)将零星分散的统计数据,经过统计分组整理后,可发现其特点与规律,同时也可以分析总体中各个组成部分的结构情况。

(2)可以揭示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

7.分组标志选择的原则是什么?

(1)应根据研究的目的与任务选择分组标志。

(2)要选择能够反映事物本质或主要特征的标志。

(3)要根据现象的历史条件及经济条件选择分组标志。

8.我国三次产业的分类

第一产业:农业(包括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

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和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除上述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9.相对指标数值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相对指标的数值表现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名数,另一种是无名数。

其中多数相对指标采用无名数,如系数、倍数、百分数、千分数等。

10.简述计算和运用相对指标时应注意的问题

(1)分子指标和分母指标必须具有可比性。

相对指标是运用对比的方法揭示现象之间的联系程度,反映现象之间的差距程度。对比的两个指标是否可比是计算结果能否正确反映现象之间数量联系的重要条件。

分子指标和分母指标的可比性主要指内容是否适应,总体包括的范围是否一致,对比结果是否有意义。

(2)要把相对指标与绝对指标结合起来运用。

通过计算相对指标把现象的绝对水平抽象化了,不能说明绝对量之间的差异,因此,要把相对指标和绝对指标结合起来进行对比分析,既看到现象的变化程度,也看到绝对量的变化,从而深刻认识现象变化的实质。

11.简述平均指标的作用

(1)平均指标可以反映现象总体的综合特征。

(2)平均指标可以反映分布数列中变量值分布的集中趋势。

(3)平均指标经常用来进行同类现象在不同空间、不同时间条件下的对比分析,从而反映现象在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揭示现象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趋势。

12.加权算术平均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它在什么条件下等于简单算术平均数?

加权算术平均数受两个因素的影响:

(1)一个是分布数列中各组的标志值。

(2)另一个是权术:即各组标志值出现的次数或者是各组标志值出现的频率。

只有当各组标志值出现的次数(或频率)都相等时,加权算术平均数才等于简单算术平均数。

13.几何平均数的应用条件

(1)若干个比率或速度的乘积等于总比率或总速度;

(2)相乘的各比率或速度不能为负数和零。

14.简述设计平均差的基本思路

设计平均差的基本思路是:由于不管总体如何分布,总体各单位标志值与其算术平均数的离差之和恒等于零,所以,;为了不使正负离差抵消,首先对各离差取其绝对值,然后再求其算术平均数,以反映个单位对算术平均数的平均离差,说明总体各单位标志值的变异状况。

平均离差越大,说明各标志值分布越分散;平均差越小,说明各标志值分布越集中。

15.简述标准差与平均差的异同

标准差的涵义与平均差基本相同,也表示各标志值对算术平均数的平均距离,所不同的只是在数学处理上有所区别。平均差使用绝对值消除各标志值与算术平均数离差的正负问题,而标准差是用平方的方法消除各标志值与平均离差的正负值。

计算结果标准差稍大于平均差,这对于进行抽样估计、提高保证程度具有一定意义,并且在数学上标准差的计算过程比平均差简便,具有优良的数学性质。因此,标准差的应用较为广泛。

16.在比较两总体平均数的代表性时,什么情况下需使用平均差系数或标准差系数?

(1)平均差系数是平均差与总体算术平均数对比的相对数,一般用百分数表示。

平均差反映了总体各标志值离散的绝对水平,其计量单位与标志值的计量单位相同,而且是名数。

(2)标准差系数是反映总体中各标志值离散程度的相对指数,经常用于比较不同水平的同类现象或不同类现象平均数的代表性大小。

17.简述时间数列的作用

(1)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发展变化的过程和特点;

(2)研究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和未来趋势;

(3)不同地区、国家发展状况的比较评价和预测。

18.简述时期数列与时点数列的特点

时期数列具有以下特点:

(1)数列具有连续统计的特点

(2)数列中各个指标值可以相加

(3)数列中各个指标值的大小与所包括的时期长短有直接关系。

时点数列具有以下特点:

(1)数列指标不具有连续统计的特点

(2)数列中各个指标值不具有可加性

(3)数列中每个指标值的大小与其时间间隔长短没有直接联系

19.逐期增长量与累计增长的关系是什么?

(1)逐期增长量之和等于相应时期的累计增长量。用符号表示为: (a1-a0) +(a2-a1)+(an-an-1)=an-a0

(2)相邻两期累计增长量之差等于相应的逐期增长量。

20.计算平均发展速度的水平法和累计法有何不同?

(1)水平法是计算平均发展速度常用的方法,但是其计量过程只考虑现象的最末水平和最初水平,如果中间各期发展水平忽高忽低或者最初和最末水平受特殊因素的影响而过高或过低时,运用水平计算法计算出来的数据就没有代表性,不能说明平均发展趋势。

与几何法相区别,采用累计法则可以考察现象的整个发展过程。

(2)累计法计算的平均发展速度考虑了每个时期的发展水平,主要侧重各期发展水平的总和。因此按累计发平均发展速度推算的各期水平之和与各期实际水平之和是一致的。,

在实际工作中,如果所关心的是现象在整个时期内的总量时,如累计新增固定资产数、累计新增毕业生人数等,应采用此法,但该方法需要解高次方程。

21.简述计算和应用平均速度指标应注意的问题

(1)根据目的选择合适的基期,注意所依据的指标在整个研究时期保持同质性。

(2)要联系研究时期的中间资料,注意中间各期发展水平波动过大或不同时期发展变化的方向,以避免影响平均发展速度的代表性。

(3)当研究现象发展时期过长时,应注意结合分段平均发展速度,补充总平均发展速度,以便全面了解现象的整个发展变化过程。

(4)结合发展水平、经济效益,研究发展速度,防止高速度低效益现象的发生。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