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赋能 四川生猪养殖产业加速跑

数智赋能 四川生猪养殖产业加速跑

00:00
10:54

AI养猪照进现实!

“100.99公斤、117.52公斤……”一群生猪正在围栏里安逸地打着盹儿,此时,饲养员手拿“便携式智能估重设备”对着猪儿不同角度“咔嚓”几下,一张张新鲜照片出炉,其重量也显示出来。在猪厂,以往育肥猪在出栏销售前需依靠物理称重或“人眼估重”,“AI估重”大显身手后,生猪体重信息数十秒就能轻松获取。目前,国内这项技术的准确度已赶超国外,成为智慧养殖的常态。

“AI估重”是“智慧养猪”的一个缩影,更多的养猪“黑科技”正在以难以想象的速度发展。作为全国养猪大省,四川生猪出栏量长期居全国第一位,近日,记者从多家四川猪企了解到,通过生物科技、智能技术赋能产业升级,一场转型变革正在掀起,“智慧猪”让企业和行业拥有了应对挑战的底气。

“AI估重”兴起

“黑科技”助力养殖效率提升数倍

想要猪儿长得好,体重数据的收集和评估是重中之重,但如何更轻巧、方便、随时地了解猪的体重?

2月末,年味儿还未散去,成都市新津区宝墩镇内的油菜花已成片绽放,离镇中心不到两公里的地方,一栋五层高的浅黄色厂房十分显眼,这里就是新希望六和旗下的新好农牧养智慧猪场。

新希望全数字化猪厂

武思宏在育肥端“精心呵护”了3个多月的种猪均达到100公斤左右,一头头精神饱满的猪儿,最近随时准备出栏销售。但是每每给猪只预称重,武思宏都要大费周折,首先他要将肉猪一只只“赶”到过道,再将它们转到地磅上,不仅费时费力,肉猪“嗷嗷”叫还容易产生应激反应。

公司总经理徐泽玉告诉记者:“除了过秤,猪只称重还有‘人眼估重法’,但不同人员主观判断的数据差异较大。”

生猪养殖智能化设备

为了更加高效和精细化地管理,新希望联合北京新灵智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研发出了便携式手持视觉估重设备。据新希望六和设备管理中心副总经理张志勇介绍,员工只需手持设备对着猪只拍照,即可获取其体重信息。目前,设备的估重精度达到97%,适用于各类育肥猪场景。相较于传统的估重方式,使用该设备能提升效率近80%。

“AI估重”设备经过百万张图片的采集和测试工作后未来将继续迭代,武思宏不久后也将使用该设备,方便他更好地管理猪群。事实上,他所在的猪场已实现了标准化的智慧生产。

每天清晨,武思宏进入生产区后,首先查看显示屏上的数据,并仔细观察饲养环境和种猪健康是否异常,其他的工作则全部交给智能化设备。“环控设备可以一键化操作,喂食也是提前定时定量,风机、水帘、暖气等设备可以进行自动调节,保证这里的温度、湿度、空气维持在适宜生猪健康生长的最佳状态。”武思宏说。

早在2016年,徐泽玉刚大学毕业时也是一名生猪饲养员,“那时养猪的活又脏又累,每天要自己喂食、打扫猪舍和粪便,许多年轻人不愿意干”。7年时间,一批批现代化猪场拔地而起,他也已成长为种猪养殖场的管理者,“我们这还不是最先进的,智慧养猪正在从2.0过渡到3.0时代,生产效率提高了不止10倍。”

生猪产业升级改造

四川处于“基因芯片”研究第一梯队

“智慧养猪”正在四川遍地开花,称重、喂养、体检、防疫……各种科技设备层出不穷,标准化智慧生产不仅成为行业发展必然趋势,在行业周期波动的背景下,科技创新成为各家企业聚焦的“关键变量”。

铁骑力士生猪养殖场

在位于绵阳市三台县的铁骑力士智慧猪场,精准饲喂管理技术已经成熟运用,通过传感器、智能控制系统等,可以实现对猪只饲喂量、饲喂时间、饲喂方式等进行精确控制和管理。铁骑力士猪业事业部总裁崔喜忠告诉记者:“这套智慧喂食系统可以根据猪只的生长阶段、体重、健康状况等因素,制定出最适宜的饲喂方案,提高饲料利用率,减少浪费。以母猪精准饲喂器这一设备为例,其投入使用后,不仅使断奶猪的存活率提升了3个百分点,而且断奶仔猪平均每只的体重也增加了0.3至0.5公斤,有力地推动了养猪生产效率升级,也提高了仔猪的整体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整个猪场的打造都采用了AI智能养殖+精准管理系统+自动化养殖控制设备,可以完成母猪、仔猪、育肥猪的全流程管理。”高金食品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智慧标杆猪场特有的妊娠母猪健康管理系统,可完成体况评分、趋势分析,并通过呼吸频率监测、剩料监测、活跃度监测等方面完成报告出具、疾病监测、异常预警,实现更好的育种管理。

生猪饲养全面智慧化,育种也能全程数字化管理,实现进一步的产业升级。记者了解到,种猪的谱系、档案以及选种选配,已从以往依赖经验转化为“计算”为先,要留哪一头猪,淘汰哪一头猪,数字化模拟能迅速给出答案。

“我们还能做一些定向培育,比如以前老百姓喜欢吃肥肉,现在喜欢吃瘦肉,我们可以通过科学选育,找到更适合现代人需求的肥瘦比,或者培育抗病性较好的品种,提高养殖效益。”徐泽玉说。

可追溯芯片

生猪育种的“黑科技”,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学院院长朱砺也研究多年,生猪基于“基因芯片”的相关研究正在四川多个企业和研究院展开,朱砺表示,四川的“基因芯片”技术处于全国第一梯队,全国的生猪基因组育种和遗传评估,最早试点就在四川。

四川如此高度重视育种工作,育种成效十分显著。截至去年6月,四川的国家级生猪核心育种场共有10家,数量为全国第一。还有14家省级生猪核心育种场,核心群母猪规模超过2万头。

破解行业难题

“智慧猪”是应对“低谷”的底气

“如果只是行业本身内部循环,猪周期通常为2~3年,一场非洲瘟疫打破了正常的周期。特别是2019~2020年行业暴利之时,吸引了大量社会游资进入,形成了2020~2021年多建、扩建猪场的高峰,直接导致了最近几年产能过剩,加之我国本身的消费结构发生改变,传统的猪周期完全被打破,行业供求市场变化无常,越来越难以揣摩。”

朱砺看到,在近三年的“磨底期”中,头部猪企承压前行,也在积极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越是行业低迷期,越要回归根本,依靠科技发展降本增效。实现“川猪振兴”,智慧养殖技术成为“有力武器”。

生猪销售智能化系统

要摸透产业发展规律,就要找到实现增长的着力点,事实上,对比国外的产业发展,国内生猪养殖依然道阻且长。崔喜忠认为,国内生猪育种技术与国外依然差距较大,问题突出,养猪行业生产指标和生产效率还落后欧美,导致生产成本较高,缺乏市场竞争力。朱砺也提到,目前中国种猪市场存在本土猪综合效益低下,严重依赖外种猪的情况,高端原种猪97%需要进口,虽然目前全川标准化养殖超过60%,但智能管理还处于两极分化,四川山区养殖的集约化和标准化程度依然较低。

朱砺建议,目前一些中小散户,抱着观望和赌博心态发展生猪养殖的趋势非常明显,所以更希望头部企业带头主动优化产能,不管市场行情如何变化,发展根本是要提质增效。“当然,确保每一个环节都可控和可追溯是生猪养殖的目标,未来生猪养殖的智慧化和机械化程度会进一步提高,更多的智能科技应用于生猪养殖行业后,我们希望最花人力的重活、累活都能让计算机解决,真正实现无人猪场管理的升级。”朱砺说。

作为最了解智慧化养殖的一代,在徐泽玉和武思宏为代表的90后“养猪人”眼里,他们相信产业“磨底期”只是“过渡期”,依靠更先进的技术,用多点耐心和责任心,便可以等待新的曙光到来。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