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补相关空白 川大出版社这套丛书首次全面呈现“中国古盐道”

填补相关空白 川大出版社这套丛书首次全面呈现“中国古盐道”

00:00
06:46

“文化线路”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种新类型,也是该领域的一个热词。中国历史悠久,拥有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大运河等众多举世闻名的文化线路,古盐道也是其中重要一项。自1994年在西班牙马德里召开文化线路世界遗产专家会议之后,文化线路开始得到全世界的关注。2014年6月,“中国大运河”“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正式入选《世界遗产名录》,这是我国首次拥有线性世界文化遗产。

近年来,文化线路得到更多的社会关注,“海上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高原丝绸之路”、古蜀道、万里茶道、茶马古道、滇铜京运古道等的受重视和关注程度迅速提高,其中多项已经进入中国申报《世界遗产名录》的预备名单。在众多文化线路中,作为运载跟生命攸关的盐的中国古盐道,显得尤为特别:历史更为悠久、存续时间更长、影响范围更广。

盐和盐业对历史进程发展极其重要

催生诸多盐业经典比如汉代《盐铁论》

作为百味之首,盐对于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与社会的影响极大。“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都在运城盐湖附近;自齐国首开“官山海”之举,食盐官营在中国存在了长达两千多年的时间,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自宋至清,盐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第二大来源。与盐有关的历史名人和文化遗产比比皆是,唐末,王仙芝贩卖私盐为生,黄巢出身盐商世家;元末群雄中,张士诚幼年运盐,长大贩盐,后率盐民起义,而浙东方国珍世代以贩盐浮海为业;清末捻军首领张乐行为“盐趟主”……在《拍案惊奇》《醒世恒言》《石点头》等明清小说当中,淮扬盐商、盐运使的形象更是屡见不鲜。在中国古代,盐业经济带来的税收占国家总体税收的十之五六,盐税收入是国家赈灾、水利建设、公共设施修建、军饷和官员俸禄等开支的重要来源,因此现存的盐业文化遗产也非常丰富且价值重大。

由于盐和盐业的十分重要性,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众多的盐业经典文献,如汉代《盐铁论》、唐代《盐铁转运图》、宋代《盐策》、明代《盐政志》、《清盐法志》、近代《中国盐政史》等。与此同时,外国学者亦对中国盐业历史多有关注,如日本佐伯富著有《中国盐政史》,日野勉著有《清国盐政考》等。但相关盐业研究主要集中在历史、经济、文化、地理等单学科领域,而从地理、经济等多学科视角对盐业聚落、建筑展开综合研究,则较为少见。

“中国古代盐运聚落与建筑研究丛书”

2024年3月,一套名为“中国古代盐运聚落与建筑研究丛书”由四川大学出版社推出,填补了相关空白。该丛书一共9册:《两淮古盐道上的聚落与建筑》《两浙古盐道上的聚落与建筑》《山东古盐道上的聚落与建筑》《河东古盐道上的聚落与建筑》《长芦古盐道上的聚落与建筑》《两广古盐道上的聚落与建筑》《福建古盐道上的聚落与建筑》《四川古盐道上的聚落与建筑》《云南古盐道上的聚落与建筑》。

“中国古代盐运聚落与建筑研究丛书”

教授带领团队历时近二十年走访调研

厘清重要文化线路具体走向、丰富内涵等

该丛书是由华中科技大学赵逵教授带领研究团队多次深入各地调研,坚持走访盐业聚落,测绘盐业建筑,历时近二十年。他们详细记录了每个盐区、每条运盐线路的文化遗产现状,绘制了数百张聚落和建筑的精准测绘图纸。其中既有纵向的历史性研究,也有横向的对比研究。丛书对《清盐法志》所载我国九大盐区内各盐运古道的产生与发展历史,沿线的聚落分布、空间形态和建筑特征,现存文化遗产价值与保护情况等展开系统研究与分类比较,再基于食盐运销分区状况,揭示各盐区内聚落与建筑受盐运和盐业经济影响而呈现出的文化交融特征,总体上反映出盐运活动在促进地域文化交流和建筑文化传播与发展上的重要作用。

据出版社介绍,该丛书开辟了中国盐业文化遗产研究的全新领域,是我国首套全面展示“中国古盐道”这条重要文化线路具体走向、丰富内涵和多学科研究价值的学术丛书,对于古盐道的保护和申遗,对于古盐道沿线相关聚落和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及沿线地区合理开发古盐道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随着时代更替,很多古盐道已经衰落,但承载着辉煌盐文化的古盐道上的盐运聚落和建筑,作为古盐道最重要的标识和节点元素,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具有建筑学、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艺术学、民族学、民俗学等多学科研究价值,是一笔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而且,穿越时间风雨的古盐道,跨越不同的地理单元和山山水水,将不同地域的人民、族群通过食盐等商品的运输和交易联系起来,促进了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