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量巨大:解放军一艘无舷号军舰,发射了一枚未知型号导弹

信息量巨大:解放军一艘无舷号军舰,发射了一枚未知型号导弹

00:00
04:37

欢迎收听军备解码带来的最新军情资讯!

中国第4艘航空母舰和轰-20轰炸机即将公布的消息,瞬间点燃了国内军迷圈的激情,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展开了热烈讨论。没曾想,这重量级消息还真是一个接一个地往外蹦,就在“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天,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92493部队在官微上发了一张照片,不看不要紧,一看还真是信息量不少。

在这张照片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款外形与现役主战装备差别巨大的舰艇。它没有采用已成解放军水面作战舰艇标配的隐身外形设计,烟囱的位置和数量也独树一帜,显得很不紧凑,这些都说明该舰并不是一线主战舰艇。虽然照片中的军舰被抹掉了舷号,但熟悉我军武器装备的人应该仍可轻易认出,这是人民海军一款重要的辅助类舰艇——综合试验舰,不是“毕昇舰”就是“李四光舰”,它们的功能就是为各种新技术和新装备进行测试和验证。

至于照片中出现的那枚由综合试验舰发射的导弹,同样充满了看头。对于该弹,网络上大致有两种看法,一派人认为这可能是执行海上中段反导的远程拦截弹,另一派则认为这应该是传闻许久的海基版高超音速武器,也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鹰击-21”。至于笔者本人,则更倾向于后一种意见。

一般来说,执行防空反导任务的导弹,尤其是那种需要在大气层外实施中段反导的拦截弹,会尤为注重提高初始动能和保持动能存量。动能足够高,导弹才能爬升到与来袭弹道导弹一致的大气层外高度;而动能存量足够多,才能支持导弹在空气稀薄的大气层外具有一定的机动能力,以应对来袭导弹可能出现的变轨。要满足这两点,中段反导拦截弹不仅要有十分充沛的动力,更要在气动外形上做出优化。

就以可执行中段反导和打击近地轨道卫星的美国“标准”-3导弹为例,这款舰载型拦截弹的弹体非常细长,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减少飞行过程中的空气阻力。而在解放军海军公开的照片中,发射升空的导弹明显具有“前细后粗”的特点,这种气动布局不利于导弹快速爬升,也不利于提高动能存量,在现代防空反导类导弹中极为少见。

这么一来,将这款导弹视为海基版高超音速武器或许更合理一些。毕竟仔细观察后可发现,该弹的弹头部位似乎带有双锥体构型的特征,这是“入门版高超音速武器”的一大特点。关于双锥体构型,中国早在2009年的国庆60周年阅兵式上,就公开展示了换装双锥体战斗部的“东风-15B”战术弹道导弹,在之后的“东风-15C”和“东风-26”等弹道导弹上,也完全普及了这项技术。

既然依托陆地发射车的陆基型双锥体高超音速武器,已经在国内成为一种成熟的装备,那发展出对应的海基型号,让高超音速武器的火力打击范围走得更远,就成了一个必然的选择。在3年前的4月19日,中国海军在一段贺岁短片中,首次公开采用双锥体构型的某新型导弹的发射镜头,很快就有人提出这应该是名为“鹰击-21”的舰载型高超音速武器,可能具备反舰和打击陆地目标的双重能力。该弹的特征与此次公开的导弹几乎分毫不差,都是“前细后粗”且使用双锥体构型弹头,也都为垂直发射。

因此,这张照片大概就是海军综合试验舰试射舰载型高超音速武器时被拍下的,在“龙抬头”当天放出这样一张堪称荡气回肠的照片,看来海军也挺会“整活”。至于国内的下一步研发方向,笔者猜测应该是让比“入门版高超音速武器”更先进的弹药上舰,那就是采用乘波体滑翔构型的“高阶版高超音速武器”,后者在机动变轨方面的能力远在前者之上,可更好地突破各类反导拦截手段。想一想,既然军方都这么大方地把使用双锥体构型的海基高超音速武器亮出来了,会不会说明我们早就开始研发乘波体滑翔构型的海基版弹药了呢?

对此,您怎么看呢?欢迎订阅,留言交流讨论!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