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软的感受

柔软的感受

00:00
04:26
柔软的感受

上一次引蒋世权的诗,从“见面怜清瘦”到“呼儿问苦辛”,见到孩子清減了,再下去问他是不是很辛苦。这过程开始是怜惜之情,由他的瘦,怜惜他,想到他在外面的辛苦,不是靠猜想出来的。但能这样想到,这也不是人人懂得的,譬如说,有时你见到人瘦了,你未必感受到他辛苦的,现在流行见到人瘦了会向他说声“恭喜”,你以为他减肥成功了,所以要恭喜他,其实他可能有苦自己知。朋友之间也有很多类似的经历,你见到朋友不开心,你首先要“见到”,这“见到”不是用眼去见的,而是用心去见;其实你是感受到他不开心,不过你可能发现无从下手,无论你怎样问,他都不肯说。真的,朋友之间平时表面没有事,一起去玩去旅行,嘻嘻哈哈,朋友便是这样。但真心朋友一定不会只停在这个层次。
父母对儿女亦如此,有了怜惜心后,便学习进一步有感受心。见到孩子清減了,怜惜心令你明白他的辛苦;不但知道他辛苦的原因,而且身同感受,自己也感受到儿女的辛苦。能感受到儿女,这是一种感受,而不是用脑子猜想出来的。如果你说:“我又怎知道他呢?他有自己的朋友、兴趣,每天发生那么多的事情……”,好像大条道理,若你这样想,那便证明你很糊涂了:你做父母做得很糊涂,很简单很理性,子女的不开心,为什么不开心都不知道。可见,你平时一定对子女缺少关注,不懂得用感受心感受他们,听不到他们的心声。你可曾留意过他偶然的一些表现,例如一声的叹息,什么时候他在那儿发呆,闷闷不乐的?什么原因令他坐立不安?什么原因令他不想说话?你可能都忽略了,有时察觉到,但不懂得怎样反应,就由它过去了。一开始你没有留意,到他三岁大了你又没有留意,到他6岁时你仍然没有留意……这样,等到他12岁18岁时,你当然更加不明白他了,然后只好简单的归结为“反叛”。我奉劝各位父母,不要用一些简单的观念,去交代子女的性格:他的性格如此如此,便画上句号,这是很不智的。香港经常发生这类事件,有些小朋友因为父母、师长的责备,或者觉得被冤枉,于是便轻轻地了结自己的生命。现在不要讨论谁对谁错,谁要承担责任的问题,反而是我们必须明白,为何小朋友会如此不开心,胡思乱想,甚至感到绝望?没有小朋友天生是如此的,生出来就要放弃自己的,就会想死的。生命的本质是生,而不是死。生命一定是充满期待的,当你望着孩子的小眼睛时,你自然会感到充满希望,自然的很想抱起他,轻拍他,鼓励他,他便会笑起来,不一定需要吃糖果的。当然你用要一颗柔软的心才可以,如果你是硬蹦蹦的、很大力的捏他的,又或者你这父母是笨手笨脚的,弄痛了他的,他当然不会欢喜了。这样的父母便要慢慢的学习了。如果你发现自己面对儿女时很生硬,不能放松的话,你自己便要先学放松,如果你是一个放松的父母,当小孩子见到你的时候他是会笑的,因为他很开心,他很期待你的出现,他深知你是很疼爱他的,所以当你望着他的眼睛时,他是感受到的,这种感受生出的力量对他的成长将会有很大的支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