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奇-“吃坏米”

梁思奇-“吃坏米”

00:00
04:29
“吃坏米”
人是一根思想的芦苇,每日在风中凌乱。

——题记

我有个朋友特别反感唱歌跳舞,从经济学角度反对一切娱乐活动,把它视为浪费社会资源。对于各种晚会的载歌载舞尤为不爽,认为应把那些人送到农村去改造。
他觉得让他们在热辣的太阳底下插几天秧、割几天禾,脱一层皮,就知道吃了米应该做正经事。
有人说,世界观首先要周游世界。同样,观念源于观感。朋友来自农村,儿时的记忆印象深刻。农忙季节,男人们汗流浃背,将湿漉漉超过100斤的稻谷,从田头挑回晒场,每日只挣10个工分,而在田头跳“表忠舞”的女青年,挣12个工分。
当时还是小屁孩的他,就觉得这样的分配很不公平。
我也生在农村,虽然没怎么干过农活,但也知道犁田耙地、插秧割禾比唱歌跳舞要辛苦得多。
譬如育秧,要把一垄秧地弄得油光水滑,像抹上一层猪油,谷种撒上去,变成一块大芝麻饼,花的工夫一言难尽。农民说:“读书怕考试,种田怕整秧地”,秧地整得好,固然技术好,更证明人品好。
当然这是过去的说法,现在读书不再怕考试,一是通常开卷,二是可以作弊。但整秧地还得老老实实将过冬的地犁开、灌水、耙平,把禾根草梗捡拾干净,再一锹一锹垒成秧垄。农民说,骗得把口,骗不了条肚。
种田太辛苦,于是农民有一种心理,既崇拜文化,又看不起文化人。
老家村里有个青年,上衣口袋总是别着钢笔,却从不肯借人。有一次众人起哄把钢笔抢过来,发现别着的只是一个笔帽。
羡慕嫉妒恨,界线分明,羡慕越界,就成为嫉妒;嫉妒越界,就变成恨。农民对文化人羡慕成了嫉妒,喜欢看文化人出洋相。
这种轻蔑心理,可以上溯两千年前。孔夫子带着弟子推销“克己复礼”,走散的子路问一位锄草老农,是否见到自己的老师,老农没好气地说:“你不好好干活,到处乱逛找什么老师。”
老农像我那位讨厌唱歌跳舞的朋友。在他眼里,子路显然属于“游手好闲”之流。
鲁迅也有一点这种“农民思维”,对一些“徒托空言”的议论家十分讨厌。
“五四”时期,许多女性寻求个性解放,搞婚姻自主,易卜生笔下出走的娜拉成为热门话题。不少人主张女性向娜拉学习,大胆追求个人自由。
鲁迅说了一段很有意思的话:“凡承认饭需要钱买,而以说钱为卑鄙者,倘能按一按他的胃,那里面怕还有鱼肉没有消化完,须得饿他一天之后,再来听他发议论。”
“须得饿他一天”的说法,简直跟我朋友 “让他们在日头底下插秧割禾”同出一辙,不知道他是否读过鲁迅的书。
农民形容那些喜欢评头论足讲大道理的人,叫“吃坏米”。“吃坏米”不是吃坏的米,而是“白吃米”。民以食为天,粮食来之不易,吃了米就应该撸起袖子做正事,否则就是糟蹋粮食。
我那位朋友认为娱乐活动浪费资源肯定不对,但有些道理回到填肚子上才能讲通。对于徒托空言、大言啖啖dàn的人,也许真的“须得饿他一天之后,再来听他发议论”。(完)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