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不在一个高度,不辩安好;三观不在一个层次,各自安好

思维不在一个高度,不辩安好;三观不在一个层次,各自安好

00:00
07:30

2

三观不在一个层次,各自安好


1925年,胡适在上海借住亚东图书馆期间,陈独秀经常前去探望。


两人见面,一个讲马克思主义,另一个讲实用主义;一个讲苏联如何如何,另一个讲美国如何如何。


每次两人口若悬河,谁也说服不了谁。


但即便如此,两人私交却甚好。


学者汪孟邹说:


“陈独秀对胡适这位老朋友十分爱惜、信任。听到对老友不利的消息,便会难受,并帮忙出主意,解决困境。”


而胡适也格外珍视陈独秀。


他曾在给陈独秀的信里写道:


“我们两个老朋友,政治主张上尽管不同,事业上尽管不同,之所以仍不失其为老朋友者,正因为你我脑子背后,多少总还同有一点容忍异己的态度。”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三观。


我尊重你的主张与选择,你包容我的个性与不同。


彼此理解,彼此包容,自然能各自安好,相处融洽。


老舍和赵树理,他们是文坛上两个风格截然不同的大家。


老舍认为作品重要的是平民化,他也因写北京城民众生活而著称;


赵树理则恰恰相反,他觉得土里土气的内容更深入人心,他的小说多以农村为原型。


两人对文学创作的看法大相径庭,但他们对彼此的作品,却从来不吝称赞。


老舍很少写评论,可看到赵树理新作《套不住的手》后,会专门写道:


“每逢读到赵树理同志的小说,我总得到一些启发,学到一些窍门儿。”


赵树理对老舍也很是关注,老舍的剧本《方珍珠》上演前,赵树理就满心欢喜道:


“这剧本刚刚脱稿之后,我已得到先睹之快。”


没有争吵,没有辩论,只是彼此敬重。


《天与地》中说,和谐,不是一百个人发出同一种声音,而是一百个人发出一百种不同的声音,而他们同时彼此尊重。


真正的谦卑,是懂得尊重别人的三观,并且理解世间万物,可以有不一样的解读方式。


允许别人做别人,允许自己是自己。


此为一种格局,更是一种境界。



哲学家康德说:

“请接受任何一个独立灵魂的存在,哪怕有些你并不认可,但也尽可能试着去理解。


世界本是万花筒,参差百态是底色。


你无须向任何人证明自己,也不必把自己的观念强加于人。


尊重差异,领略不同,那些你见过的人和事,都会扩展你的眼界,放大你的格局。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