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农历二月二“龙抬头”。按民间习俗,人们习惯在这一天理发,来迎接新一年的吉祥好运。
四川攀枝花市金石巷小区有一家“老字号”理发店,92岁的理发师蔡其清正忙着给客人理发。自9岁当学徒,蔡其清干这一行已经83年。
不大的店里,来的大多是老朋友,几十年来就认他的手艺,“他理发很仔细,洗得很干净,而且经济实惠,”最主要的是,他一律只收5元理发费用,已经十年没涨价。
“开店是为了打发时间,也为偶尔能看看这些老朋友。”对92岁的蔡其清来说,老理发店代表的不仅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一段美好回忆和历史的见证。它承载着市井和人文的情怀,记录着城市的发展,也是一种精神寄托。
▲蔡其清正在给顾客理发
80多年的理发生涯
9岁学艺,92岁仍在剃头
“学会的手艺,要丢下,很难”
无论刮风下雨,蔡其清每天早上5点半准时从家里出门,坐公交车前往位于金石巷小区的理发店开门营业。从攀枝花弯腰树公交站到金石巷,需20分钟左右,他已在这条路上走了几十年。
▲蔡其清的理发店不大,门口连招牌都没有
来到理发店后,他开始了一天的忙碌,烧开水、擦椅子,刮胡刀磨得锋利,毛巾、香皂等用具摆得整整齐齐。上午9点,顾客陆续来到小店,店里开始热闹起来。
这间理发店没有招牌,位置并不好找。但走到金石巷附近一问,很多居民都知道“5元理发店”。3月7日,在小区居民的指引下,红星新闻记者来到理发店,蔡其清正在给一人理发,还有三名顾客在排队等候。
蔡其清生于1932年,老家在四川广安岳池县农村。“我9岁就开始学理发了,以前剪一个头发才2分钱。”蔡其清说,1966年,他从老家来到攀枝花支援三线建设,成为一家运输公司的员工,主要任务就是为单位的人理发,“那时一个月工资才28元。”
1995年,蔡其清退休,但舍不得丢下手艺,便将理发店开到了现在,“学会的手艺,要丢下,很难。”今年已经92岁的他,依然精神矍铄、动作麻利,完成理发、修面、洗头、吹发只要半个小时左右。
10年没涨价的“5元理发店”
几十年的老顾客成了老朋友
“开理发店就为了见见他们”
蔡其清的理发店面积不大,大约只有10平方米,里面的物品都充满了年代感。红星新闻记者看到,店里有十多个老旧的热水壶;几张老式书桌用来堆放工具,摆着各式电动推剪;两张老式理发转椅已经锈迹斑斑,据说已陪伴他50多年。
88岁的邱永恩,拄着拐杖慢慢走进理发店。“老邱,你又来了啊!”看到邱永恩进店,蔡其清给他打招呼。
邱永恩是理发店的“老顾客”,每月都会来店里理发。久而久之,两人成了无话不说的老朋友。
▲蔡其清给老朋友邱永恩理发
“我在这里理发有15年了,每个月都要来找他剪头发。”邱永恩告诉红星新闻记者,他住在炳草岗,坐公交到老蔡的理发店要半个小时,“我们听说他理发理得好,以前我们八九个老家伙都在这里理发,现在有几个都去世了。”
78岁的杨玉碧也是这里的“老顾客”。“我在他这里理发也已经十多年了。”杨玉碧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她从家里坐公交车到老蔡的理发店要一个小时左右,“虽然距离有点远,但他的手艺好。收费也只要5元,一直就找他剪头发。”
红星新闻记者采访了解到,来老蔡的理发店理发的大多是老人,几十年来就认他的手艺,“你来理发,不管洗不洗头修不修面,一律只收5元钱,已经十年没涨价了。”
“我们也劝过他涨点价,他说都是老朋友,坚决不涨价,还说‘我现在又不是靠这个养家糊口,收5元能够更新设备就行’。”来这里理发已经20多年的顾客王大爷说。
对此,蔡其清在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来理发店的顾客不是邻居就是以前的同事,还有一些是朋友,“我们好多人都是支援三线建设来到攀枝花,经历了那段艰苦的岁月,大家都有共同话题,都是老朋友。我理发不是为了赚钱,是为了见见这些老朋友。”
梳理岁月思绪的“剪刀”
老理发店是一段美好回忆和历史的见证
“剪到剪不动为止”
老蔡说,他已经退休27年,现在每月有4300多元退休金,已可维持老两口的日常生活。他的妻子告诉红星新闻记者,自己和两个女儿都担心他年龄大了,起早摸黑地开理发店身体吃不消,“两个女儿都退休了,每次回家都劝他把理发店关了。但他就是不听,说干了一辈子,放不下这门手艺,开店可以打发时间,主要是能和老朋友一起聊天,热闹、好耍。”
▲蔡其清为顾客修面
谈起这些年的变化,令蔡其清最感伤的是,眼看着一个个老朋友离世。“我们一起来攀枝花有两百多名‘战友’,现在只剩十几人了。”他说,现在人多的时候,每天要为十多人理发,但有时一天也没有顾客,“除了每周六要去钓鱼,其余六天都开着店。”
对于92岁的老蔡来说,老理发店代表的不仅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一段美好回忆和历史的见证。几十年的坚守,让这间理发店承载着市井和人文的情怀,记录着城市的发展史,也是一种精神寄托。老蔡说,只要身体允许,他会坚持把理发店开下去,“剪到剪不动为止。”
来源|红星新闻
编审|郑宗敏 姚咏祺(实习生)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