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忌讳谈论死亡的中国,九十年代中期人寿保险的保费收入年增速一度接近100%,人们甚至把保险单当做是一种时兴又特别的礼物送给家人和孩子?
为什么20世纪30年代,外资保险企业曾经占据中国市场80%的份额,而到了90年代改革开放的上海,却是本土保险企业拥有了三分之二的市场?
为什么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有意识地接触和了解保险?为什么90后、95后已经成为保险行业增长最快的新增用户群体?
当我们试图为风险定价的时候,我们焦虑的到底是什么?
本周要跟大家分享的这本书是来自香港大学社会学系陈纯菁老师的成名之作《生老病死的生意:文化与中国人寿保险市场的形成》。
本期节目是轻刀快马播客与小雨伞保险经纪的主题定制节目,我们携手小雨伞保险经纪为大家带来了专属福利——
�一分钱保险咨询
1分钱获取原价68元的小雨伞一对一专业咨询服务。
�免费女性特定防癌险
关注小雨伞公众号并回复「轻刀快马」,预约咨询的同时还可领取一份免费的1年期女性防癌险。保额10000元,0-40周岁可领,为乳腺癌、宫颈癌等7种女性高发癌症提供保障,确诊即赔。
再一次感谢小雨伞保险经纪对本期节目的赞助。
【时间轴】
04:23 问题一:中国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保险”的?又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人寿保险”的?为什么中国的人寿保险市场如此特别,以至于我们在经典的经济学解释之外还需要再去考察文化的影响?
24:04 问题二: 为什么即使是在外资保险公司最为活跃的上海,本土保险公司仍然能够占据四分之三的市场份额?为什么外资和本土企业从保险产品设计到产品推广策略都呈现出如此不同的思路?
44:12 问题三:在九十年代的上海,人们为什么把保险单当做是一种时兴又特别的礼物送给家人和孩子?管理风险,还是资产配置,人们为什么购买人寿保险?为什么在投连险、分红险出现之后,快速占据了人寿保险的市场份额?
56:28 问题四:为什么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有意识地接触和了解保险?为什么90后、95后乃至00后正在成为保险行业增长最快的新增用户群体?当我们试图为风险定价的时候,我们焦虑的到底是什么?
【本期节目提到的书影音】
生老病死的生意:文化与中国人寿保险市场的形成 | 陈纯菁
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 | 翟学伟
风险社会:新的现代性之路 | 乌尔里希·贝克
【欢迎加入听友群】
在各位听友不懈地敦促下,我们终于鼓起勇气开始运营听友群了,欢迎添加小助手(微信号:qingdaokuaima123),即“轻刀快马”全拼+123,加入听友群,和我们一起——
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
对于有意向的嘉宾,我们也会在当期节目推送后邀请其加入听友群。
你们的反馈对于我们无比重要,期待与你交流!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