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蒙曼建议,取消公务员遴选的35岁门槛。她表示,35岁虽然存在体力劣势,但也有经验能力上的优势。建议一出,立即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考公时的35岁限制,其实来自明确的依据。2007年制定、2019年修订的《公务员录用规定》要求,报考公务员的一个条件是“年龄为十八周岁以上,三十五周岁以下”。这也是如今各地考公以35岁划线的原因所在。
年龄限制很难说是完全没必要的。考虑到生理性区别,以及组织结构的梯队建设及岗位特征等因素,在招聘时对年龄进行划线,是一种正常的人才选拔思路。
但年龄门槛究竟划在什么位置,却会随着时代变化而产生不同意见。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中国的人口平均年龄为38.8岁,这或许也是为什么对35岁吐槽在近些年密集出现的原因之一。这不是一种情绪,而是一种现实。
而且今天人们的身体素质和受教育状况,都让过度坚持35岁门槛多少显得有些不合时宜。生活质量和医疗条件的改善,不至于让35岁以后就立即进入“衰老”;教育时长的增长,也让很多人在离开校园时已经不那么“年轻”。那么35岁门槛,对不少人来说无疑来得太早。《公务员录用规定》也明确,年龄限制条件经省级以上公务员主管部门批准,可以适当调整。
事实上,近些年公务员招考的年龄限制已经开始有所放宽。2023年河南公务员省考将2023年应届硕士、博士研究生的招录年龄要求放宽至40周岁以下,而过去年龄限制通常为35周岁以下;贵州、天津、湖北、江西、广西、四川、云南、重庆、内蒙古等地在个别基层岗位或专业技术岗位条件上也放宽了年龄限制。
不过社会还是希望公务员考试遴选标准能够做出更加彻底的改革,对35岁门槛进行整体性的放宽。这也不只是为了给考公务员增加机会,而是期待公务员考试能够为社会作出表率,带动整体就业市场的改变。
其实绝大多数人的就业依然是要通过企业来解决,但在有的企业招聘中,35岁门槛俨然成了一个“潜规则”。对此,一事一议地进行纠正,显然成本巨大,也不现实。公务员考试作为一种公共部门的选拔,自然可以起到引导作用。这相当于是从国家层面对人才红利的内涵进行重新评估,重视经验、知识和长线学习的价值。
公务员遴选也有这样的义务。如今既然鼓励社会流动,支持终身学习,那么相关部门也应当及时对政策规定作出调整,对社会意见进行回应,营造松弛和有自由度的职场生态。而对35岁门槛有所松动,就不失为一个具体的切入点。
当然,年龄限制究竟如何打破,又打破到什么程度,恐怕还需要广泛的讨论。但无论如何,“取消35岁门槛”的呼声已经连续几年在两会中被提出,社会确实应当有所反应,将这一话题正式提上日程了。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