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一个令我们咬牙切齿的国家。
迫在眉睫的会面
1982年的9月22日,天高云淡的北京,迎来一位特殊的客人,这就是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
在离开日本后,撒切尔夫人之所以将第二站定为访问中国,主要目的是解决香港问题。1981年9月底,叶剑英元帅宣布新中国对于实现台湾地区回归和平统一的9条方针,随后邓小平等老一辈领导人决心根据对台政策制定收回香港的具体方案,此举引起了英国方面的高度关注。
1982年1月,英国副外交大臣兼掌玺大臣艾金斯访华,试探新中国关于香港问题的态度。出乎艾金斯意料,当时的新中国已经将解决香港问题提上议事日程,更旗帜鲜明地表达了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同时保持香港繁荣地位的态度。
随后在4月份,英国前首相爱德华·希思以“民间使者”身份访华,作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希思曾在1972年访华并与毛主席及周总理等领导人会谈,当时的毛主席将香港回归等祖国统一的问题交给“年轻人”,也就是邓小平。
此次老朋友重逢,希思开门见山地问:“现在距离1997年只有15年时间了,您是如何考虑在这期间处理这个问题的?”邓小平坚定地表示:“如果中国到时不收回香港,我们这些领导人谁也交不了账!”同时邓小平还向希思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思想,并请希思向英国政府转达中国政府的考虑。
可以说,新中国解决香港问题决心已定,英国不得不有所回应,所以撒切尔夫人决心亲自来华商讨香港问题的解决办法。
彼时的撒切尔夫人意气风发,作为保守党领袖的她针对英国被高福利拖累的窘况,雷厉风行地推动改革,甚至不惜以铁腕手段压制反对势力,将英国拉回了正轨。更重要的是,就在三个月前,迟暮的大英帝国刚刚以最强硬的姿态回应了阿根廷的挑衅,取得了马岛战争的全面胜利,这也使得撒切尔夫人和保守党的威望如日中天。
所以,意气风发的撒切尔夫人相信,中国的所谓的姿态都是不值一提的,毕竟和英国的高光时刻相比,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且依然与邻国处于战争状态,国际环境也相当险恶,撒切尔夫人不相信中国会比阿根廷更强。
然后,她“失足”了。
火药味十足的交锋
也许是习惯了高高在上的姿态,也许是迫于国内舆论压力急于解决香港问题的迫切,撒切尔夫人刚到中国,就泄露了“英国希望以主权换治权”的底牌,正中中国下怀。
而后,由于人生地不熟,撒切尔夫人又在会谈时间上差点儿出糗。
和邓小平正式会谈前,撒切尔夫人先与国务院总理会谈,但没有得到中国关于英国主张的态度,但却差点儿耽误了和邓小平会谈的时间。
因为不知道轿车从西门可以直接开到人民大会堂门厅而选择走东门,撒切尔夫人穿着高跟鞋从东门一步步走上了39级台阶。进入人民大会堂后撒切尔夫人走在空无一人的红地毯上,两侧大门次第打开,邓小平则在福建厅门后等待多时,这给了撒切尔夫人极大的压迫感。
初次见面,撒切尔夫人先声夺人:“我作为现任首相访华,看到您很高兴。”
邓小平答:“是呀,英国的首相我认识好几个,但我认识的现在都下台了,欢迎您来呀!”
宾主寒暄后,很快进入正式会谈环节。撒切尔夫人依然先发制人,直接指出有关香港的三个条约依然有效。
“三个条约”指的是1840年鸦片战争后,英国逼迫清政府在1842年签订的《南京条约》,1856年第2次鸦片战争后,在1860年逼迫清政府签订的《北京条约》以及甲午战争结束,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后,英国于1898年。逼迫清政府签订的《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三个不平等条约分别夺走了香港岛、九龙半岛和新界,尤其是香港岛和九龙半岛更是永久割让。
所以当撒切尔夫人抛出条约论,试图以所谓的法理捍卫英国在香港的权益时,邓小平直接指出,这次谈判除要解决香港回归中国问题,还要磋商解决1997年后采取什么方式来管理香港并继续保持它的繁荣,以及中英两国政府要妥善商谈如何使香港从现在到1997年的15年中不出现大波动的问题,也就是说这是三个问题,涉及到香港的现在和到将来。
而谈到香港的主权归属,邓小平明确表示:“新中国一贯不承认帝国主义强加的不平等条约,主权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
邓小平的表态,完全出乎撒切尔夫人的意料,虽然被苏联戏称为“铁娘子”,处事果断雷厉风行,但面对邓小平这位“钢铁公司”的硬碰硬,铁娘子很快就败下阵来。
邓小平指出,中国不仅要收回新界,更要收回香港岛和九龙半岛,这是全中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的意愿,如果不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
面对邓小平的“咄咄逼人”,撒切尔夫人使出必杀技,暗示如果有需要,大英帝国的舰队可以和一个半世纪以前一样再度漂洋过海,以非和平的方式保护英国在香港的权益。
毕竟刚刚打赢了马岛战争,英国舰队意气风发磨刀霍霍,这也是撒切尔夫人来华谈判的最大底气。
但它忽略了眼前这位老人家,是一位戎马一生的老革命家。从左右江革命根据地一路走来,在土地革命和反侵略战争中指挥千军万马,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邓小平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太多的印迹,是中国革命不可或缺的领袖和功勋。
不仅如此,邓小平还在和平建设时期领导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带领着数十亿人民从站起来走向富起来的道路。
而就在3年前的1979年,推动中美建交后,邓小平在第15天下达了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历史性决策,对不可一世的中南半岛小霸王越南展开猛烈反击,更由此敲响了苏联崩溃的丧钟。
在这样一个伟人面前秀肌肉,撒切尔夫人连班门弄斧都差点儿意思。
果然,在嗅到撒切尔夫人的战争威胁信号后,邓小平云淡风轻地表示:“中国人穷是穷了一点,但打仗是不怕死的!”
掷地有声的话语落下,会谈现场瞬间鸦雀无声,撒切尔夫人更是愣在原地。是的,香港不是马岛,中国更不是阿根廷,如果撒切尔夫人连这一点都认识不到,那么她的访华就是徒劳的。
果然,第二回合撒切尔夫人再度败下阵来。而还没等撒切尔夫人出招,邓小平就轻松地表示:“毛主席早就料到有这么一天了。”
毛主席的高瞻远瞩
事实上,关于解决香港问题,毛主席始终都非常关注,并制定了高屋建瓴的决策,确保了香港的顺利回归。
1949年4月渡江战役取得辉煌胜利后,蒋家王朝覆灭,解放军以秋风扫落叶的姿态迅速解放大片国土。
1949年10月19日,第四野战军邓华部先头部队登上深圳罗湖桥,东方明珠香港就在眼前。只要一声令下,解放军夺取香港只在弹指之间。
然而,大军却选择了按兵不动,这让对面瑟瑟发抖的英国人也大惑不解。
解放军之所以停下了脚步,根本原因在于毛主席早在1946年就曾对记者表示香港问题可以协商解决。应该说这是毛主席经过慎重考虑后的明智之举,毕竟当时的新中国缺乏治理这座东方明珠的能力,而且留着这座城市作为对外交流的窗口对百废待兴的新中国而言至关重要。
所以新中国很快制定了“长期打算,充分利用”的当方阵,后来的历史很快印证了毛主席的判断。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新中国受到了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疯狂封锁,香港和澳门成为我国打破西方国家封锁禁运的重要通道。同时香港的“维持现状”再让香港人安居乐业,并一跃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的同时,更推动身处西方阵营的英国率先承认新中国,对于改善新中国的国际环境极为有利。
但保持现状不意味着无所作为,1971年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1972年11月,联合国大会高票通过了将香港和澳门从殖民地名单中删除的决议,为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提供了法理支撑。
而在保持现状,互惠互利的同时,新中国还针对香港在60年代以后出现的严重淡水危机修建了全力保障香港同胞用水的供水工程。
邓小平所说的毛主席早有预料,说的是英国在香港问题上的冥顽不化,而毛主席对香港地区的淡水供应也让香港对大陆产生了高度依赖,这是邓小平抛给撒切尔夫人的杀手锏。
是的,也许不惜一战的威胁会让你波澜不惊,但关闸断水,让香港成为臭港死港还是能让你胆战心惊的。
所以虽然天气有点儿热,但撒切尔夫人却有点儿不寒而栗了,而且中国几十年前就开始了谋篇布局,手中也绝不会只有一张供水牌。所以初次交锋,撒切尔夫人彻底败下阵来,再也没有了会谈开始时的趾高气扬。
虽然完全没有取得预期效果,但撒切尔夫人还是和邓小平共同发表了简短声明:“双方本着维持香港的繁荣和稳定的共同目的,同意在这次访问后通过外交途径进行商谈”。
虽然限定为“外交途径”,但邓小平还是在会谈期间给予了相当强硬的警告,比如如果港英政府在1997年之前挑起严重对抗或者从香港撤走资金,中国将不得不对收回香港的时间和方式另作考虑……和英国合作不代表必须由英国治理香港,如果双方在两年内无法就主权移交达成协议,中国将单方面宣布自己的政策。
如此强硬的措辞打得撒切尔夫人措手不及,以至于在结束了延时一个多小时的会谈走出人民大会堂后,神色凝重的她脚下一空摔下台阶,这一幕被各国记者争相报道,成为本次中英领导人会谈最好的注解和暗示。
英国的小伎俩
虽然没有取得预期成果,但撒切尔夫人与邓小平的会谈还是打开了中英谈判的大门。
在明确了新中国底线的情况下,英国高层放弃了“三个条约有效”和续约等不切实际的幻想,毕竟对于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奋斗终于推翻三座大山并取得民族独立的中国而言,任何不平等条约都意味着巨大的耻辱。尤其是英国挑起鸦片战争,直接将中国推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所以英国在条约问题上做文章只能说火上浇油自取其辱。
所以,连任成功后的撒切尔夫人专注于“主权换治权”,即中国可以收回香港主权,但必须由英国继续治理。
当不成业主,就做物业,总之搅屎棍精神永在,英国就和奥力给的臭味一样无处不在。
所以,撒切尔夫人态度再度强硬,甚至无视英国外交部不再谋求香港“治权”的主张,坚持将每张讨价还价的牌都发挥到最佳效果。随后她抛出“三脚凳”策略,即将港英当局拉入谈判,完成二对一局面的同时使香港成为一个独立实体。
英国的伎俩,随着港督尤德一句“我以港督身份代表香港市民参加谈判”的记者会发言而在国际社会引发轩然大波。
很多港人意识到,这是英国让香港充当炮灰,并拿走大陆给香港的所有好处。而北京方面更是做出了强烈回应,坚持认为尤德只能代表英国政府参加谈判。
在中方的强烈回应下,撒切尔夫人只能放弃“三脚凳”策略。然而在接下来的前四轮谈判中,英国始终坚持“主权换治权”,双方陷入僵局。
1983年2月,英国获悉中国关于1997年之后香港政策的单方面方案草案已接近完成,如果中英谈判不顺利,中国将在1984年9月予以公布。
这无疑对英国极其不利,于是前首相希思再度作为信使访华,而后邓小平向希思表达了对英国政府的主权换治权政策的强烈不满,正告英国放弃幻想,将主要精力放在交接等问题上,于是撒切尔夫人终于认清现实。
将军“失言”和邓公“失态”
1983年6月30日,中英第1轮谈判结束后不久,许家屯被正式任命为港澳工作委员会党组书记,并被派往香港工作,作为中央和香港对话的桥梁。
许家屯卓有成效的走访和工作,为邓小平充分了解香港现状并制定实事求是的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更向香港传递了大陆和蔼友善的信号。
希思访华后,中英从第7次谈判开始出现转机。然而就在中英谈判唇枪舌战的时刻,一位将军的“失言”,却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更引发了邓小平的雷霆震怒。
1984年5月15日“两会”召开期间,很多中外媒体急于抓住机会探明中央关于香港问题的底线。
本来对于香港问题,中央领导人都口风一致,主权立场坚定不模糊,但某些善于捕风捉影的香港媒体还是挖了一个坑,然后差点儿害了时任副委员长的耿彪。
有记者问耿飚:“香港老百姓怕驻军,你们中央是不是一定要在香港驻军?”
疲惫的耿飚一时没能反应过来,便含糊其辞地答了一句:“我们可能不一定在香港驻军吧?”
随后,这句话被添油加醋发到了香港各大报纸上,声称不在香港驻军是中国政府的意见……前国防部长确认不会在香港驻军。一时满城风雨,对我国造成极大被动。
耿飙是我国著名政治家、外交家和军事家,他的一时“失言”被某些别有用心的媒体歪曲报道,令邓小平雷霆震怒:“他有什么资格对记者说那样的话?”
随后在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的闭幕式上,邓小平叫住了准备退场的记者:“趁这个机会,我要对记者们说几句话。出去给我发一条消息……给我辟个谣。”
“在恢复对香港的主权以后,中国有权在香港驻军,这是维护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主权的,也是香港稳定和繁荣的保证……香港是中国的领土,为什么不能驻军?没有这个权力还叫什么中国领土!”
这番话一改邓小平此前“谦谦君子”的形象,以至于那些造谣的记者都不敢举起麦克风。
而邓小平这一次“失态”的辟谣,也令英国彻底放弃了幻想,随后中英谈判在经历了22轮后终于柳暗花明。
1984年12月18日,撒切尔夫人第2次访华。12月19日,《中英联合声明》成功签署,标志着香港回归问题的圆满解决。
1997年2月19日,邓小平去世,未能见证香港的回归,撒切尔夫人则见证了这一历史性时刻,并再度黯然离开。
1997年6月30日午夜,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香港会展中心隆重举行,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冉冉升起,香港终于回到祖国怀抱,从毛主席到邓小平一脉相承的“一国两制”理论也取得巨大成功,并成为香港持续繁荣的坚强保障。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