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鲁克山位于塔城盆地南端,全长110千米,西南走向,南窄西宽呈 放射状。就如一颗彗星 把巨大的“帚尾”射向中哈边境。据当地居民介绍,巴尔鲁克的意思就是丰饶、富足、无所不有。巴尔鲁克山区确是块富饶丰美的土地,植被覆盖率在80%以上。山上,云杉茂密,是上等木材;山下,水草丰美,是优良的天然牧场;山谷山峰、山上山下,遍地都是花卉林木,还有名日繁多的中草药材,如野玫瑰、甘草、党参、手掌参、贝母等,都是名贵的草药。在层出不穷的木本植物中,有一奇特的树种一野巴旦杏,它属于新生代第三纪的遗植物,在欧洲已成为化石,现仅存于巴尔鲁克山区,面积达9万多亩,已被自治区列为自然保护区。就是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在腐败无能的清朝后期,几乎被强邻沙俄分割而去。
19世纪60年代,中英爆发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加上国内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起义,此时的清朝真是危机四起,风雨飘摇。野心勃勃的沙俄乘清政府内外交困之机,在中国东北侵占了我国大片领土之后,又把手伸向我国西北。巴尔鲁克山地处塔城西南,是伊犁、塔城、乌苏精河四地往来的要冲之地,在当时的交通与边防上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加上这里物产丰富,沙俄早就垂涎欲滴。1862年5月,沙俄军队曾在这一带地方擅自垒起了高约2米的“鄂博”17处,并在巴尔鲁克山下察汗托海西边驻兵,阻挠塔城边防部队执行巡逻任务。1864年10月,中国勘界代表在沙俄强大压力下被迫在《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上签字,致使我国40多万平方千米的土地沦人敌手,其中属塔城管辖的面积有10余万平方千米。但俄人欲壑难填,仍盯着巴尔鲁克山不放。塔城军民为保卫国土与他们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斗争。站业183年、中银塔尔巴哈台西南界约>即将签订,在与俄人的交涉中,经塔城人民的坚决要求,当地居民和驻军二再用事实证明,才得以在“条约”文福中写明广巴尔省克山及塔巴哈台所属地方仍属大帝国地方”。在划界谈到中,搭城地方官负路尔祥阿图瓦湖同等人因在塔城巡理守边和居任多年,熟悉边境情况,与沙俄代表据理争辩,寸土必争,揭穿了俄国代表玩弄的一个个花招,拒绝了许多无理要求,为维护国家权益发挥了积极作用。巴尔鲁克山区虽然在“条约”上写明归属中国,但沙俄代表以游牧于巴尔鲁克地区的俄属哈萨克一时全部迁移困难为由,要求租借巴尔鲁克山10年,如不答应,就拒绝在“条约”上签字。中方虽据理反对,无奈沙俄代表一味胡搅蛮缠。中方代表升泰恐俄方借端生事,引起更大麻烦,经请示后答应了沙俄租借巴尔鲁克山的要求。租借地方包括今天的裕民县全境和额敏、托里两县的一部分。俄国人租占该地后,东出可断塔尔巴哈台驿路,南下可人乌苏、精河,断伊塔通往迪化之饷道,隔断伊塔的边防,失地利,危疆域,隐患极大。不仅如此,由于沙俄租占面积大,塔城辖区所剩面积更加狭小,当地的牧民不敷驻牧,人口牲畜糊口无资,失去生存的基本条件,只有离乡背井,四处逃难谋生。
为了讨还赖以生存的土地,当地各族人民多次向地方官员要求收回巴尔鲁克山,当地驻军和官员也多次提出索还巴尔鲁克山的要求。在当地官员和军民的强烈呼吁下,清政府曾经照会俄国,要求迁民还地,履行“条约”。但沙俄政府迟迟不作答复。时任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的额尔庆额,在塔城时间较长,任职期间,他亲身体验过百姓失地的痛苦和沙俄日益膨胀的野心。他担心如不能按期收回失地,就无法安顿百姓,于是在借约期满前一年就给朝廷递了奏折。他在奏章中说:“借予俄人巴尔鲁克山地方,至明年九月将界期满,请饬总理衙门预先照知俄使,将俄属哈萨克陆续迁移。..如到期照知,必以哈萨克迁徙困难籍辞推诿,以呈其觊觎之计。” 根据塔城军民的- -再请求,清政府开始与俄国政府进行索还巴尔鲁克山的交涉。这时,俄国人好像已经忘了前面许下的诺言,竞然提出继续租借的无理要求,实质上是妄图以无赖手段将巴尔鲁克山据为已有。清政府一 面行文驳斥,一面令塔 城派人与俄国领事馆交涉。塔城地方政府依靠当地人民的支持,据理进行论争,竭力索还。沙俄代表“初犹狡执,既而再三争辩”,但在有他们自己亲笔签字的“条约”面前,终于理屈词穷,才答应按照“条约”将他们的属民迁走。但在办理迁移山中俄属民众时,又以有数千户人家无处安置,要把巴尔鲁克的南段卡住不还。当地军民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交涉官员也坚持不让,俄国代表见无隙可乘,这才同意将借地一次交清。
1893年11月12日,饱经忧患的巴尔鲁克山重新回到祖国怀抱。时值晚清,政府软弱,这次能以外交手段收回被强行租借的土地,塔城各族军民的持久斗争和人心所向起了巨大的作用。(洗冰河)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