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古二-31金元元好问邓牧君道

自考古二-31金元元好问邓牧君道

00:00
11:39

模块一元好问
元好问,字裕之,自号遗山山人,世称元遗山。工诗、词、散文,以诗的成就为最高,是金代最杰出的诗人。论诗主张表现真情,提倡刚健质朴之风,又亲历战乱和流亡,所作诗情感真挚沉郁,风格苍莽悲壮。擅长七律,笔力雄劲,意象深远,论者称为“杜甫嗣响”。有《遗山先生集》。
知识点一《岐阳》


百二关河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岐阳西望戎来信,陇水东流闻哭声。
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从谁细向苍苍问,争遣蚩尤作五兵。


参考译文
号称“百二关河”的三秦啊,如今已不见杂草纵横;十年的战火燃烧在这里,烽烟遮暗了旧时的秦京。西望着岐阳啊,全没有半点同胞的音信;东流的陇水啊,只听到一片惨痛的哭声!荒野里,缠绵的蔓草情深意厚,在悄悄萦绕着战士的尸骨;蓝天下,惨淡的残阳究竟为啥,却偏偏照射着死寂的空城?我能够从什么地方啊,向苍天细细地责问——为何让凶残的蚩尤啊,制造这杀人的刀兵?


1、思想感情:这首七律通过对岐阳城破之后惨象的描绘,表达了对国事艰危、人民受难的焦虑,以及对战争的极度厌恶。
2、层次内容:首联追溯历史,说明金兵有险不能守,致使蒙军一再进犯秦地。颔联写诗人对岐阳战事的关注。颈联写岐阳城破之后的惨景。这是诗人的想象之辞,并非实地见闻,乃紧承上句而来。尾联以责问上天的语气,揭示全诗主题。
3、下字用语精警凝重:此诗下字用语精警凝重,恰当地表达了诗人深沉悲郁的感情。如开头两句中,“草不横”
说明金兵毫无战功,“十年”说明战争旷日持久,“暗秦京”形容战争危害之烈。又如第五句“野蔓有情萦战骨”,既准确形容了白骨遍野的惨酷情景,又用反语揭示内心沉痛,令人有惊心动魄之感。


20230810 -0924


知识点二《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


惨澹龙蛇日斗争,干戈直欲尽生灵。
高原出水山河改,战地风来草木腥。
精卫有冤填瀚海,包胥无泪哭秦庭。
并州豪杰知谁在,莫拟分军下井陉。


元好问《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一诗和《岐阳》一样,都是元好问的“纪乱诗”。用典极贴切。颈联连用两个典故,表明愿意矢志救国,之死靡它,但现实严酷,无处可以求援。尾联用刘知远典故,抨击有关将领坐视不救,任凭蒙古军队猖狂肆虐。表现诗人的悲愤交加,痛心疾首。


模块二邓牧


邓牧《君道》,采用对比论证的方法。擅用排比,多用反诘句式。激烈地抨击历史上的暴君,对秦及以后的君主集权制度给予了深刻的批判。立论基石是儒家民本思想,而其追求则是明君政治。两者结合,其中隐含着从民本走向民主的种子。观点鲜明,气势充沛。


邓牧《君道》
古之有天下者,以为大不得已,而后世以为乐。此天下所以难有也。
生民之初,固无乐乎为君。不幸为天下所归,不可得拒者,天下有,求于我,我无求于天下也。子不闻至德之世乎?饭粝粱,啜藜藿,饮食未侈也;夏葛衣,冬鹿裘,衣服未备也;土阶三尽,茆茨不翦,宫室未美也;为衢室之访,为总章之听,故曰:“皇帝清问下民”,其分未严也;尧让许由而许由逃,舜让百户之农而百户之农入海,终身不反,其位未尊也。夫然,故天下乐戴而不厌,惟恐其一日释位而莫之肯继也。不幸而天下为秦,坏古封建,六合为一。头会箕敛,竭天下之财以自奉,而君益贵;焚诗书,任法律,筑长城万里,凡所以固位而养尊者,无所不至而君益孤。惴惴然若匹夫怀一金,惧人之夺其后,亦已危矣!
天生民而立之君,非为君也,奈何以四海之广,足一夫之用邪?故凡为饮食之侈、衣服之备、宫室之美者,非尧舜也,秦也;为分而严、为位而尊者,非尧舜也,亦秦也。后世为君者歌颂功德,动称尧舜,而所以自为乃不过如秦,何哉?《书》曰:“酣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彼所谓君者,非有四目两喙,鳞头而羽臂也;状貌成与人同,则夫人固可为也。今夺人之所好,聚人之所争,慢藏诲盗,冶容诲淫,欲长治之安,得乎?
夫乡师里胥虽贱役,亦所以长人也。然天下未有乐为者,利不在焉故也。圣人不利天下,亦若乡师里胥然,独以位之不得人是惧,岂惧人之夺其位哉!夫惧人之夺其位者,甲兵弧矢以待盗贼,乱世之事也。恶有圣人在位,天下之人戴之如父母,而日以盗贼为忧,以甲兵弧矢自卫邪?故曰:欲为尧舜,莫若使天下无乐乎为君;欲为秦,莫若勿怪盗贼之争天下。
嘻,天下何常之有!败则盗贼,成则帝王。若刘汉中、李晋阳者,乱世则治主,治世则乱民也。有国有家,不思所以救之,智鄙相笼,强弱相陵,天下之乱何时而已乎!


远古的统治者,都把做国君当作不得已而为之的事,而后代的统治者都把它当作乐事,这便是后世君主江山难以巩固的原因。
人类社会之初,人们本来就不乐于做君主,一旦被天下民众所拥戴,而又不能拒绝,其原因就是天下民众有求于我,而我无求于天下。您没听说社会道德水平处于最高时的情况吗?唐尧虞舜,他们吃的是粗粮,喝的是野菜汤,饮食极其节俭;夏穿葛布,冬穿鹿皮,衣服也不齐全;房屋低矮,台阶用土筑成,房顶铺盖的茅草也不加修剪,连住宅都极其简陋,但都设有专门听取人民意见的办公处所,因此《尚书》称赞道:“尧帝询问人民的疾苦”,当时人民与统治者之间没有什么严格的等级界线。
尧把帝位禅让给许由,而许由不受而逃去,舜把帝位禅让给百户之农,而百户之农不受而逃入海,终身不返,可见,人们并不把帝位着得很重。唯其如此,天下之人都乐于推戴别人做君王而不厌烦,唯恐国君哪一天放弃帝位而没有人肯来继承。不幸天下归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破坏了古代的制度,逼迫人民按人头缴纳税粮,一箕箩一箕箩地集中起来,运交朝廷,搜尽天下的财物供自己享用,因此帝王之位渐渐显贵起来。秦皇焚烧诗书,施行法律,修筑万里长城,凡是能够巩固其统治地位而自享其尊的办法,没有不用到的,然而他越来越孤立。其惊恐不安的心情就象平民百姓怀藏了一块金子,生怕别人从身后将它夺走,这样也已是很危险的了。
上天为了养育人民才给他们立了一个君主,而不是为了君主而立君的,为何要用天下的财物去满足帝王一人的需用呢?因此凡是追求饮食奢侈、服饰齐全、住宅华美的君主,都是不同于尧舜而象秦皇一样的君主;使自己同人民之间的等级界线日趋森严,使君位日趋显贵的,也是不同于尧舜而象秦皇一样的君主。后代替国君歌功颂德的人,动辄称他们为尧舜,但国君的所作所为却不过象秦皇一样,这是为什么呢?《尚书》说:“沉湎于美酒音乐,迷恋于富丽华贵的宫室之中,只要有其中一条,就没有不亡国的。”那些做形貌全与普通人相同,因此国君本来就是人人都可以当的。现在做君主的恣意夺人所好,聚敛民财,然而储聚的财物太多,必然招致“盗贼”,一意追求享乐,必然导致腐化荒淫,这样却想国家长治久安,可能吗?
乡师、里胥虽然是低贱的小官,却也是掌管人的人,然而天下没有谁乐于出任,因为他们都不能从此职位上获利。圣明的君主不在帝位上谋求私利,他们也象乡师、里胥一样,只会担心有了帝位而找不到人来坐,哪里会担心别人来篡夺君位呢?那些害怕别人篡夺君位的人,用军队和武器来防备叛乱者,便会发生动乱之事。哪里会有圣君在位,天下民众如同对待父母一样地拥戴他,而他却担忧叛乱,用军队和武器来自卫的事情呢?所以说:打算做尧舜般的国君,就不如让天下的民众不乐于做君主;打算做秦皇一样的君主,就不如不要去责怪叛乱者与自己争夺天下。
啊,天下的事情哪有什么永恒不变的呢!失败者便是盗贼,胜利者便是帝王。可象刘邦、李渊之类的人,对乱世而言,则是治主,对治世而言,则为乱民。享有统治地位,而又不想挽救它,相争者斗智斗力,争夺不休,天下之乱何时才能停止啊?
【总案】 邓牧认为为君之道在于“不利天下”,因此他对封建统治者“竭天下之财以自奉”,残酷剥削人民的政策提出了大胆的批评和指责,指出“所谓君者”与普通百姓没有什么特殊之处,国君人人可当,只要帝王们“夺人之所好,聚人之所争”,就必然会遭到人民的反抗。这种反对阶级剥削、强调君民平等的观点,体现了作者的民主思想和敢于冒犯封建社会至高无上的君权思想的气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对人民群众的残酷压迫和剥削。但是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作者对于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缺乏认识,所以,他只能把远古时代原始共产主义末期的君民关系同封建社会的君民关系作一个简单对比。从改善君民关系这一角度提出的“圣人不利天下”这一救世药方,也只能是一种幻想。
本文采用了层层推进、步步紧逼的论证方法。开篇之处,揭示并分析了古今君主对待“为君”一事的两种不同态度的矛盾后,又引出了封建君主在政策上“竭财自奉”与在愿望上“长治久安”的矛盾,并从不同层次和不同角度把这两对矛盾作为立论的逻辑基础,这样就使得论述顺理成章,文势贯通,形成“外文绮交,内义脉注”之美。另外,自始至终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也是本文的一个特点。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