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一个纲领性的立法文件,来统筹各方力量协同发力
罕见病又被称作“孤儿病”,专门用于治疗和控制罕见病的药物也被称作“孤儿药”。中国持续关注罕见病孤儿药的发展,但目前尚未有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为此,全国人大代表、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所长吴焕淦在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提交了《关于持续推进健全罕见病孤儿药法规的建议》。
我们身边的大多数人可能很少接触到罕见病患者,对五花八门的罕见病病种名称更是生疏。但在庞大的人口基数下,发生概率很小的罕见病,对应的却是一个庞大的病患群体。据吴焕淦介绍,中国约有2000万名罕见病患者,每年新增患者超过20万。罕见病病因繁多、症状复杂,并且同种疾病之间也会有不同症状。
吴焕淦建议推进罕见病孤儿药立法调研、丰富罕见病孤儿药相关政策、统筹推进罕见病孤儿药法规建立。其实类似推动立法的呼声,在业界由来已久。罕见病是一个相对笼统的概念,它涉及的疾病病种繁多,中国已知的就超过千种。近年来,国家卫健委发布了两批《罕见病目录》。然而,还有大量的病种没有列入目录之中,这意味着目录之外的罕见病患者,治疗、用药可能都得不到充分保障。他们要么很难找到合适的治疗药物,要么得付出高额的治疗费用。
大量罕见病患者无法被覆盖到,只是一个缩影。罕见病不仅治疗麻烦,药物研发等也面临诸多难点,到底有多少相关患者仍然是个未知数。罕见病药物的研发成本高,如果缺少准确的患者数据,药企可能就无法掌握市场的真实情况,也缺少研发动力。没有数据作支撑,针对罕见病患者的医疗保障体系搭建,可能也无从谈起。
正因如此,吴焕淦提出的推进健全罕见病孤儿药法规的建议,无疑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像吴焕淦提到,在更广泛的罕见病相关医院科室推广统一的罕见病注册系统,加快孤儿药上市前的审批等,这些针对性的建议都是提升罕见病防治水平的基础性工作。目前需要一个纲领性的立法文件,来统筹各方力量协同发力。
《罕见病目录》的发布,为全国罕见病政策制定工作打下了基础。但面对千头万绪的工作,从治疗手段到药物的研发、审批,再到医疗救助和社会保障,光有一个目录名单还不够。罕见病药物的研发周期长,立法也需要时间,响应业界呼声,尽快推动立法落地,才能缩短患者的等待期。在诊疗用药方面尽快实现兜底性的保障,让“孤儿病”患者不孤单。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前排围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