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里有个奇怪的词,叫“Pax Britannica”,讲的是大英治下的和平。
这个词有两重意思,首先就是字面意思,欧洲以前是非常非常乱的,几百个国家硬是被打到现在那么几个,直到打出来了英国这么个怪兽,战争频次才降下来。
这还不是关键,关键是大家打仗少了,军备开支就可以降下来,生产炮弹的资源可以扩生产搞贸易,清剿贸易线上的海盗什么的,世界经济迎来了一波大繁荣。
“二战”之后的西方又叫“美国治下的和平”,在美国强大的实力庇护下,西欧、美国和日韩都享受了长期的和平,尤其日本韩国德国,他们仨的防卫压力小了很多,可以把更多的资源用来发展经济。
这也就解释了一件事,咱们有很多人说起美国在日韩德驻军,认为他们没主权很屈辱,其实这个比较复杂。特朗普在的时候,敲打这几个同盟,动不动就要撤军,或者要求他们几个加钱,他们几个哭爹喊娘不让走,尤其韩国和德国。
背后原因也没那么复杂,纯粹就是美国走了他们得花大价钱弥补国防空缺,必然要挤压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去发展军事,说不定GDP都得跌掉一个点。这背后有个共识,日本和德国战后发展得那么快,固然有战前的人才储备,但是最重要的是战后乌云密布的那半个世纪,他们却几乎没有国防压力。
“二战”之后北约内部是没发生过任何战乱的,有那么几次他们出去打别人,所以老百姓享受了一个长达近八十年的和平。
咱们上世纪也经历了一个转变。在中美建交之前,中国尽管也比较和平,但潜在压力极大,四面受敌。北方苏联大兵压境,西边印度蠢蠢欲动,还有东南的小岛,西南的越南等等。所以就需要巨量的国防开支来保障安全,这种情况下,经济根本没法正常发展。
等到跟美国和解,东南富庶地区的国防压力才得以解除,可以面向大海发展经济了,只需要对苏联保持警惕。也不再需要那么大的国防开支,可以省钱买工业设备买化肥厂。更关键的是,中国对日本和美国的商道也敞开了。
反倒是苏联,因为中美的联姻,它的压力暴涨,需要从本就拮据的财政预算里增加军费防中国,叠加石油大降价,很快扛不住崩了。
然后中国在加入WTO之后迎来了自己的时代。
现在国际上又有了一个新词,叫“Pax Sinica”,说的是随着中国的崛起,中亚和中东这些地区也能平稳下来,中美共同维护世界和平,就算没有繁荣,和平是没啥问题的。
为啥说这事呢?
其实繁荣有两个前置条件:
开放;
和平。
这两样看着稀松平常,可是世界上还有20%左右的人口生活在战乱或者动荡中,还有不少国家或主动,或被动,没有链接到世界经济这个大池子里,依旧忍受着贫困和衰退。
反过来讲,如果一个国家接入到了世界市场,只要保持和平不出乱子,然后老百姓稍微上进点,政府有为一些但是不瞎胡闹,时间长了总能搞出来的点啥。
哪怕陷入衰退,哪怕经济泡沫刺破,只要保持和平保持开放,总能在几年内重新调整走出衰退。
比如最明显的是那个印尼,这个国家够烂吧,但是这些年没咋折腾,保持和平和开放,这两年发展得有声有色。你们搜一下,就能看到阿里拼多多他们几个都在争印尼市场,咱们国家的汽车出口也没少往印尼卖,说明印尼确实有了一些实力。
还有印度,够烂了吧,但是不出意外三四年后就要超过德国日本,成为世界第三,这个现在几乎没啥悬念了。
你只要保持开放,不打仗,跟别人不断做买卖,老百姓的脑子就会转起来。毕竟再怎么蠢,看别人赚钱多了总会有点想法,然后开始引入别人的商业模式,还有配套知识体系,慢慢整个环境就变好了。
为啥要说这事呢?
面对当下的很多问题,咱们的底线在哪?
从长期看,就是和平和开放,只要保持这两样,再差也差不到哪,就算有问题,市场和民间也会自发修复。因为人群里总有人想赚钱,也总有人能赚到钱,只要提供平稳的环境,在这些人的不断努力下,总能找到出路。尤其我们这么大的市场,人口变少之后,一年依旧出生一个以色列。
其实我们的改革开放,也是这么个过程,大家发现环境变好了,生意可以做了,都去尽力做生意赚钱,赚到钱之后再升级,一步步走到了现在。最明显的就是日本,尽管烂了三十年,这不最近又缓过来了嘛。
改革开放过去这么多年,国内的高增长当然有人口红利、地产红利这些因素,现在这样的高增速肯定是回不去了。但是,过去这几十年中国积累的家底还是挺厚的,关键是这个家底和世界市场如果能够结合起来,持续的发展依旧是可以期待的。
日本为什么一直都能够不下牌桌,就是因为日本整体上的实力,已经足以让日本赚全世界的钱了。我们如果光是只盯着国内,总觉得有很多问题,但如果我们把视野放到全世界,对中国的经济形势和所处的大环境,就能够有一个更客观的认识。
任正非有句话,叫“走向世界走向开放,一杯咖啡吸收宇宙的能量”,其实菊厂从一开始的策略就是走出去,从南美到非洲,从南亚到东欧,到处都是华为的办事处和销售,先把触角伸到全世界,东边不亮西边亮,总能吸收到订单,哪怕是蚊子腿,攒得多了也是一条大腿。
华为走出去算是早的。但大家看到了最近几年,中国不管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都在集体走出去,因为无论能力还是技术,都已经开始水到渠成了。
大家注意下,“走向世界走向开放”,基本上也是去年重申的一项重要战略,也是一个破局之路。
比如面对美帝这两年的脱钩要求,我们也正在大规模做调整,比如大量中国企业去越南和墨西哥建厂,对美国的出口变少了,对东南亚和墨西哥的出口却上来了。
而且可能大家没关注,现在有几百万家企业在做跨境电商。中国的产品就跟无数的溪流一样流向世界。这几年大宗是下降的,但是跨境电商增幅很大,一定程度上又弥补了贸易额的下降。
以前你想搞个这类公司超麻烦,你想把什么的东西卖到国外的某个市场,还得在那里先申请一个银行卡,但是动不动需要几个月,资金回笼什么的都能折腾死人。
这两年蚂蚁下面的万里汇起来之后,就容易多了,一个账户卖全球。申请一个万里汇国际账号,就能支持卖家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全球120多个跨境电商平台一站收付,中小企业立刻变成了全球企业。去年万里汇中国中小企业出海销售额增长59%,东南亚中小企业出海销售额增长了70%。
根据美国国会2023年6月的一份报告,Shein 和 Temu每天总共向美国发送近 600,000个包裹。
另一个商业咨询机构发现,中国三家最大的电商平台,每天向美国发送一万吨的航空货物,相当于每天装满约108架波音777货机。
可以对照一下:苹果每天运货1000吨。
这背后都是支付系统和物流系统的极度成熟,让大家在购物过程中非常平滑,完全感觉不到这背后无数的技术细节和跨越上万公里的空间距离。
或者说,国外付款、国内收钱这么个操作,背后却极其复杂,很多国家发展不了电商,也是因为没有成熟的支付平台。
咱们可以把“支付”也看作是一种类似公路的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建起来之后,只要保持通畅,大家自然会用起来,然后业务越来越大,甚至都没法阻挡。
有一段时间,大家觉得“支付”这个技术其实很常规,也不炫酷,但实际上到了全球贸易的新阶段,支付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以前贸易都是大宗贸易,只有有了支付技术,中小企业才能够参与国际贸易。现在中小企业在国内都感觉太“卷”了,都想出海,其实支付和结算是个前提。
其实,跨境电商的发展,也是“开放”的一个副产品,你足够开放,堵住了其中一条路,还有无数条,贸易如水,顺势而流。
而且大家可能知道我国造船业比较猛,但是不一定知道,西方那边最终极的奢侈品——游艇,我国也切下来一大块市场份额。这些都是悄无声息间就搞定了,本质也是“开放”带来的众多结果之一,在很多你没注意到的地方,只要障碍被拆除,总会有人想办法去赚钱。美国人不想从中国买,但是可以从日本买吧,日本的销售公司就是我们的子公司。
再比如我们单方面扩大了免签,一开始大家还怀疑这样做的效果,不过从过去几个月的数据和实际感受来看,外国人来华确实增长很明显,外国也扩大了对我们的免签。
从刚刚过去的春节数据来看,我们也能看出来,出境游在恢复,外国人入境也在恢复,中外的人员往来和贸易、商业联络都更紧密了。
另一个很明显的副产品是,由于中国人在欧洲和日本旅游的一年比一年多,国外越来越多的商铺开始支持支付宝。尤其日本,现在已经基本上无障碍地支付宝用支付了。
这也提供了解决另一个问题的思路。
大家都知道,从疫情开始,来华的老外降幅特别明显。一方面和防疫有关,毕竟去年8月才彻底解除入境核酸。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国内的支付体系跟国外相差比较大,老外是习惯用信用卡的,可是国内现在主流是刷二维码,pos机在商铺的普及率非常低。
现在一个主流方案就是他们下载一个支付宝的国际版,绑定境外的卡之后,在国内就可以无限制通行了,无论支付还是身份验证,都可以用支付宝。对于东南亚一些国家,蚂蚁有个“Alipay+”的方案,用本国的钱包在中国扫码,就可以直接支付,就更方便了。并且这个方案并不仅仅适用于中国和有关国家,东南亚的这些钱包互相扫也可以。
去年亚运会的时候,杭州中山南路的吴阿姨向外国游客卖了2000单葱包烩,她并不会说英语,一张支付宝二维码就帮她做了跨国生意。
所以,支付不仅可以解决贸易的问题,也可以实实在在地促进人员的往来。我们和其他国家的走动多了,谁也封锁不了我们。
所以我对接下来相对乐观,大家也可以看看美国战后这几十年的发展路径,中间也是问题一大堆,又是石油危机又是滞胀,还经历了好几次的大危机。
但是有两样东西没变,一是和平,他们的贸易圈是没打仗的,类似罗马帝国内部没战乱,只在边疆上有些冲突。二是经济圈运行得一直很平稳,有这两样,磕磕绊绊也就走过来了。
咱们现在问题也很多,但是只要坚持开放,保证和平运转,碰上困难解决困难,决策出错就纠正,慢慢地,我们至少能在一定范围里建立真正的“Pax Sinica”,啥困难都能顺利挺过去。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