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新一期“汤液经法图”视频系列课就要开始了。在此之前,我们会讲关于“汤液经法图”的3个重要问题,帮助大家提前预习。今天,是第二节预习课。
今天的主题是什么呢?对,是我们来讲讲,“汤液经法图”的底层逻辑。
我们在《汤液经法图讲记》这本书中说,“汤液经法图”是中医组方配伍的底层逻辑。那么,“汤液经法图”的底层逻辑是什么呢?对,是阴阳五行。
换句话说,阴阳五行是“汤液经法图”的底层逻辑。而且,“汤液经法图”所展现出来的任何内容,无论是诊断疾病,还是认识中药,还是组方配伍,都忠实地遵循着阴阳五行这个底层逻辑。
我们一直在说,中医基础理论是在阴阳五行原则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可是,当你认真思考一番之后,你会发现,其实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中医理论内容,并没有严格地、忠实地遵循阴阳五行,而是存在某些医家的自我演绎,通过各种概念给自己加戏,上春山。
延续至今,好像中医创新就是搞几个新概念,整一些新方法,至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似有似无,再说再说。
而“汤液经法图”,却一直忠实地遵循和执行着阴阳五行原理。
就这一点,就值得我们好好研究。
接下来,我们就举例说明。
汤液经法图
首先,我们看看“汤液经法图”的辨证理论。
有些人看到“汤液经法图”后,就说,这就是脏腑辨证嘛,有啥稀奇的。
这话不对。
“汤液经法图”属于脏腑辨证,符合藏象学说,这个意思没错,我们也是这样说。但是,“汤液经法图”所展示出来的脏腑辨证,可与我们现在的脏腑辨证不一样。
最不一样的,就是“汤液经法图”这种脏腑辨证体系,具有极为严谨的逻辑关系,而且很好理解。第一,五行对应五脏,这就是疾病的定位,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第二,阴阳对应虚实,这就是疾病的定性,肝木虚,肝木实,心火虚,心火实,脾土虚,脾土实,肺金虚,肺金实,肾水虚,肾水实。
大家看看,这一套辨证体系,是不是忠实地遵循着和执行着五行+阴阳的原则?
反观现在的脏腑辨证体系,就没有这种严谨的结构,而是在不同方向上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演绎和拓展。
肝气郁滞,肝血虚,肝阳上亢,心阳虚,心阴虚,心火上炎,脾气虚,湿阻脾胃,肺气虚,肺热壅盛,肾阴虚,肾阳虚……
不是说这些概念不对,而是说,缺少严谨性。
比如,都说肝气郁滞,那心气能不能郁滞,脾气能不能郁滞,肾气能不能郁滞?都说肝血虚,那有没有肝血实?常说肺热壅盛,为什么很少说肺寒壅盛?
学习“汤液经法图”之前,我觉得这一切都很正常,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历代都这么说,大家都这么讲,有什么问题呢。
学习“汤液经法图”之后,我觉得这一切都不正常,这不符合阴阳五行的分类原则,这是一种带有反复改写痕迹的经验总结,这不是中医认识疾病的本质。
在本次系列视频课中,我们就会对上述各种证型概念进行解释,用忠实的五脏+虚实的理论体系去解释,去阐明这些证型概念的本质。
接着,我们看看“汤液经法图”的识药用药理论。
从“汤液经法图”角度来认识中药,也是药性与功效相结合。功效与现在一样,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解表散寒、活血化瘀等。而药性却与现在不一样,现在的药性理论是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沉浮和有毒无毒,而“汤液经法图”的药性理论,是直接基于五行属性来构建的。
关于这一点,我们在《汤液经法图讲记2:还原中药的五行属性》里面有详细的说明阐释。
在此,我们简单说几个关键点。
第一点,无论是采用四气、五味、归经,还是采用五行属性,说白了,就是对中药进行分类。四气是寒热平温凉,把中药分为5类;五味是辛咸甘酸苦,把中药分为5类。两者相结合,气味同看,就是把中药分为25类,例如,辛温、辛凉、苦寒、苦温等。
这个就是药性理论存在的价值之一,对中药进行分类。在这一点上,“汤液经法图”也做到了,也把中药分为25类,只不过,不是用气+味的联合方式,而是用五行互含的方式。
也就是大家在《辅行诀》里面看到的木中木,木中水,土中金,金中火,水中土等。
从这一点上看,五行属性与四气五味打了个平手。
第二点,虽然四气五味理论上可以任意搭配,但是,无论是从古代的《神农本草经》还是当代的《中药学》教材看,经常出现的气味组合也就那么几种,就是辛温,甘平,苦寒。其余的搭配方式,比较少见。
这说明什么呢?这说明,我们现在看到的本草,可能已经不是忠实于最早最初的本草了,已经失掉了严谨性。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辅行诀》二十五味药精的记载。
大家知道,《辅行诀》二十五味药精的记载中,任意五行都可以搭配,任意五行搭配都有一个代表中药,更准确地说,有且只有一个代表中药。论述方式非常规整,结构上非常严谨。
五行互含排列组合
这种形式,可能才是本草最初的样子。这种样子可能看起来不好理解,但它忠实于五行学说,严丝合缝。
第三点,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目前的药味和功效的关系,已经变得模糊和混乱。
例如,咸能软,软坚散结是咸味中药的功效,于是,《中国药典》给能够软坚散结的海藻和玄参标注了咸味,但是,同样能够软坚散结,治疗瘿瘤瘰疬或癥瘕的夏枯草和川芎,为什么就没有标注咸味?
又如,甘能补,于是补气的党参、补血的阿胶、补阴的麦冬、补阳的巴戟天,全都标注了甘味。可实际上,补气和补血能一样吗?补阴和补阳能一样吗?
这就是模糊,这就是混乱。
为了表达这种模糊和混乱,学术界想了一个好词,叫做离合关系。意思就是,关联性吧,似有似无,这种关联性呢,说是就是,不是也是;说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
而在“汤液经法图”里,所有中药的五行属性,与它们的临床功效都是强关联的。有什么样的五行属性,就有什么样的主导药味,就有什么样的临床功效,严丝合缝。
这才是理论,这才是真正忠实于阴阳五行的中医理论。
众所周知,阴阳五行是中医理论架构的基石,而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发现,原来“汤液经法图”才是阴阳五行理论的忠实遵循者和执行者!
随着你越来越深入的了解“汤液经法图”,你就会发现,我们现在中医理论中的太多内容,其实都不是本原理论,不是那种具有朴素唯物论哲学观点的内容,而是历朝历代医家自己的想法。
所以,汗牛充栋的中医古籍,到底要怎么读,到底要怎么看,哪些是真正的中医本原理论,哪些是历代医家的演绎和拓展,其实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所以,读书不在于多,而在于思考。
其实,中华历史源远流长,出现这种情况很正常。我们在《汤液经法图讲记1:解构经方时方的底层逻辑》里面说过一个成语,叫做曲水流觞,特别符合这个情况。大家坐在溪水边,你一口,我一口,最初杯子里的那些酒,最后还能剩下多少呢?
关键是,我们这些只能看到历史片段的后人,该怎样去回忆和还原酒杯里原来的东西,对吗?想明白这一点,再去看书,你就会有很多新的体会和感悟,你就拥有了跨越时间的思考能力。
历史课,应该成为小学生的必修课。拥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对于学好中医药特别重要,对于做好中国人特别重要。这是一种传承,忠实于华夏文化的根与魂的传承。
好,今天就讲到这里。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