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泥【夹泥】

甲泥【夹泥】

00:00
05:46
明代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对黄龙山陶矿蕴藏状态有这样神话般的描述:“出土诸山其穴,往往善徒产于此,忽又他穴得之,实山灵有以司之,然皆深入数十丈乃得。”
翻译成白话就是:此地发现的紫砂矿石,常常挖完这一槽就断脉了,但忽然在别处又可以见到同样品种的紫砂矿。古人弄不清这一现象,认为是山神掌管的缘故。其实就是黄龙山矿脉发生构造运动,即同一层大面积的矿脉,由于地壳运动,造成有的地方抬高,有的地方落下,形成断层,所以才会出现不同区域发现同一种陶土矿的情况。
整个黄龙山周长2.5千米,海拔最高200米,最低80米。在黄龙山蕴藏的所有陶矿品种,都是由硅、铝、铁、锰、钠、钙、钛、钾、石英岩、云母、磷质岩、碳酸盐岩等矿物质组成。
根据宜兴陶瓷公司20世纪对黄龙山蕴藏资源的调查报告统计,黄龙山陶矿总蕴藏量是2700万吨,而极品紫砂泥只占其中的3%。
随着后来黄龙山的深度开发及窑温设施的不断改进,不断有新的紫砂陶矿品种被发现,这就打破了原来的紫砂矿蕴藏量的标准,至于有哪些新的紫砂品类这是后话。
7000多年前,宜兴人民就凭借着宜兴地区丰富的陶矿资源,开始了原始日用陶的手工工艺制作,之后在长期的手工生产发展中,逐步对每一个山脉蕴藏的陶矿,进行实验烧制日用陶。从利用山脉表层的黏土制作砖瓦,再到寻找嫩泥红陶土,生产一些简单的生活器皿。这一类浅表层的陶土,烧制温度低,适宜原始社会做简单的生活日用陶器。
直到秦汉时期,人们在宜兴的许多丘陵山脉,开采到大量的高温泥陶土——甲泥。
紫砂艺术的诞生,紫砂材质的发现,就离不开甲泥,因为珍贵的紫砂矿都是在甲泥层中细分出来的,这也是为什么紫砂泥会叫做“泥中泥”。
甲泥,俗称为夹泥、缸泥,它是宜兴境内储量最大的陶矿品种,也是平时用量最大的粗陶材质,以前是做缸的原材料,现在经常拿来做茶叶罐甚至做壶。
它质地坚硬如石,砂性和酥性较大,颗粒感丰富,可塑性很强,含铁量也很高。高岭土、石英、云母等矿物含量丰富,烧成后成酱紫色、紫褐色。甲泥成陶后,胎骨坚硬,透气性好,砂性十足。甲泥会与嫩泥结合,按比例调配后制成熟泥,可以制作各种大小缸瓮罐盆,是宜兴丁蜀陶瓷企业生产日用陶、工业用陶、均陶、美陶、彩陶等陶瓷工艺主要的制陶原料。
过去大量的实用陶器,特别是大缸,都是用香山的嫩泥与甲泥按照比例练制并制作的,为防止漏水以及从美观性出发,大缸表面往往会上一层釉水,更高级的还会在缸体表面堆龙画凤。
我小时候,江南家家户户都至少会有这么一个大缸,在自来水还没有的时候,大缸主要功能被用来储水,水装满后,还会放入一些明矾用于消毒过滤。还有的人家会拿大缸用来腌咸菜,一层白菜一层盐,层层叠叠的码放,最后盖上塑料膜,压上大石头。
如今大缸已经几乎看不到了,偶尔会在某些场所看到,用作装饰或者用来养观赏鱼,种上荷叶。
歪题了,说回甲泥,甲泥品种很多,由于矿区和矿层的不同,还可分为老甲、嫩甲。其中宜兴黄龙山的甲泥最好,被称为本山甲泥,西山矿区采的甲泥,称为西山甲泥,润众矿区采的甲泥,称为东山甲泥。
黄龙山所产的甲泥与紫砂泥,虽然都属于陶矿,但紫砂陶质地细腻温润,陈腐有度,烧结的胎体凝重如脂,温润如玉。甲泥烧成后,胎面表面粗糙,颜色暗淡没有油润感,肌理也很粗涩,所以过去基本不用来做壶。
而现在随着紫砂窑口设施的完善和改进,使烧陶的温度和窑内气氛可以精准控制。比如现在会把黄龙山的黑墩头、乌泥、麻子类泥等,在超高温下烧出前所未见的奇妙颜色,有的呈虎皮色,有的呈铁锈红色,这些绚丽的颜色反而受到现代玩家的青睐,而且由于是特别的高温烧制出来的壶,泡茶的实用功能反而超过一般的紫砂泥,茶汤更加的温香纯正。
黄龙山过去几十年的无序开采,造成了许多紫砂资源的浪费。现在我们要懂得如何合理用好每一种矿料,比如过去人们没有认识到麻子类甲泥材质的利用价值,今天通过高温设施的发展,大大提高了紫砂陶土的利用力度。
紫砂泥料的工艺,同紫砂制作艺术一样,随着练泥业内人员的不断推动和研究下,不断发展进步,希望炼泥行业能去芜存菁,给壶友带来更多更好的优质紫砂泥料。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