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名女主播假冒张老师反转?除了骂“专业媒体”,我们还能做啥?

多名女主播假冒张老师反转?除了骂“专业媒体”,我们还能做啥?

00:00
05:18

社交媒体时代,争议事件的是非反转向来不是什么新鲜事儿。甚至反转反转、反转反转反转依次递推下去,也是有可能的。因为比起孤立事件本身的复杂性,情绪判断的先入为主、价值判断的无限循环更为繁杂。

从某种意义上讲,比起“张老师事件”本身,围观事件的能量和延伸事件的热情更为宏大。我们常说,道德的归道德,法律的归法律,可是在社交媒体时代,在核心事件之外,还有吃核心事件流量这碗饭的众多媒体。

过去人们总说,吃人血馒头不地道,可现在看来,比起吃人血馒头,操纵吃人血馒头热情的“专业媒体”更可恶。就比如在“张老师事件”的后续中,突然各大社交媒体平台都开始狂批“假冒张老师开直播的一众女主播们”,并且还是“有图有真相”。

不夸张地讲,传出的图片加上过往网红蹭流量的经验论,大部分网友都还当真了。于是“张老师事件”怎么回事儿,网友们暂时就不追究了,而是开始追究“先骂后咬再蹭”的“一众假冒张老师”。说实话,如果不是有人打破喧嚣,“张老师”貌似还要感谢网友们的仗义出手。

可问题是,闹半天根本不存在假冒“张老师”的情况,而是因为“专业媒体”的跟进,才让非专业的编排成为舆论火星。所以,当有知名媒体人开始捅破泡沫时,才发现“专业媒体”在“裸奔”。不夸张地讲,这种“裸奔”不是头一次,但这一次更不讲“媒德”。

或许有人会说,还“媒德”呢?脸都不要了!是的,自打进入社交媒体时代,传统意义上的“专业媒体”确实越来越“虚弱”。有些原因不便谈可以不谈,但是关于专业性的交叉验证这点手艺,作为“专业媒体”还是尽量不要丢了。因为要是连这点手艺也丢了,活该“虚弱”到底。

所以,在“张老师事件”后续中,“专业媒体”被骂确实活该。我们必须承认一点,“专业媒体”再怎么“虚弱”,基本的引领作用还是有的。所以对于“很多账号假冒张老师开直播毫无底线蹭流量”的论断,自然是容易形成共识的。

要知道,非专业媒体再会搞话题,只要“专业媒体”不下场跟评,基本上也就是局部波澜,有人信但不会走向舆论共识的地步,也就是说“专业媒体”除了引领作用,还有以正视听的作用。可现在看来,这种作用越来越会变弱的,因为“狼来了”喊多了,“猎巫戏”编多了,网友们也烦呀。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说,除了骂“专业媒体”,我们还能做啥?是呀,在社交媒体时代,时时刻刻面临各种是非的冲击,情绪判断一波又一波,价值判断各说各有理,就好像争议事件只是个导火线,除了引爆网络,没人关心当事人死活。

以至于,“全员坏人”成为当前舆论场的另类真实写照。就拿“张老师事件”来讲,“张老师”、“高中生”、“张老师的丈夫”,除了家属们在意真正的对错,心疼自己的亲人,舆论场的看客们更多是一边吃瓜一边骂瓜太恶心。更有人看完流传出的调情截图还不过瘾,觉得有视频才算有真相。

也就是说,面对桃色新闻,比起伦理是非,很多人更喜欢看其中的桃色互动。但是虚伪的人性却必须装出批判的样子,于是反转、反转反转、反转反转反转这种递推的舆论声向就出现了。就此而言,大多数网友当然也是不在乎的,毕竟吃瓜这种事儿,就是能爽就爽,当真审视就没感觉了。

可还是要说一句,吃瓜归吃瓜,可别被卖瓜的给带跑偏了。“张老师事件”后续外延的反转,与其说是“专业媒体”太无良,不如说在情绪判断和价值判断大多情况下都脱离真相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克制情绪判断、克制价值判断。因为不顾真相的情绪判断和价值判断,意味着“正确压倒一切”,同时也意味着“误判”会摧毁一切、淹没一切。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