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接收更多精彩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1969年5月,原广州军区参谋长阎仲川,被破格提拔为副总参谋长,并兼任总参作战部部长。
此时阎仲川还不到五十岁,这个年龄便升到了这样高的职位,可见,中央对他十分重视。
但谁都没想到,两年之后,阎仲川被卷入了一个大事件之中。
为此,他遭到了七年的隔离审查。
阎仲川
离奇事件
这个影响了阎仲川后半生命运的大事件,就是”一号命令”事件。
事情发生在1969年,当时的国际政治环境非常紧张。
我们和苏联的关系急剧恶化,苏联随时有可能对中国发动战争。
在这种情况下,北京城也变得岌岌可危。
因为,据可靠消息称,苏联有空袭北京的打算。
如果北京遭受袭击的话,那毛主席这些中央领导人的生命也会受到严重的威胁。
万一,毛主席、周总理等人出事,那整个国家就无法运转了。
所以,中央做出了疏散的决定,中央的几个主要领导人都需要撤出北京。
其中,毛主席去了武汉,朱德和李富春去了广州,周总理留守在北京主持大局。
而身为国防部长的林彪,按照原计划,是应该疏散到苏州的。
不过,林彪动身比较晚。
因为,当时最大的压力就来源于军事方面,所以,他这个国防部的一把手轻易走不得。
在毛主席已经去了武汉之后,林彪便开始重新检查国防部署。
当时,快到国庆了,北京城里要组织各项庆典,同时,各地的群众也涌入北京城。
林彪认为,敌人如果要动手的话,国庆节就是他们的最好机会。
所以,不可放松警惕。
那段时间,林彪在北京城四处视察,对机场做了重要部署,要求机场值班人员全都配备武器,以防敌人将机场作为突破口。
阎仲川作为军委的负责人之一,这段时间自然也过得非常紧张。
国庆将至,北京城表面上一片祥和,实际上,军委里所有的干部都心惊胆战,晚上连觉都睡不着,生怕出了什么纰漏。
万幸,那一年的国庆节,还是有惊无险的过去了。
万万没想到,熬到了十月中旬,出事了。
只是,事情却不是出在苏联,而是出在内部。
原来,十月中旬,一份林彪签发的命令,送到了远在武汉的毛主席手上。
而毛主席看到这份命令的编号,十分吃惊。
因为,这上面清清楚楚的标注着,这是一份”一号命令”。
可是,林彪无权发布”一号命令”。
因为,当时国家有规定,只有毛主席发出的重要指令,才有资格被命名为”一号命令”。
一个编号命名,看起来是小事,但当时正值多事之秋,许多不安分的人都想要趁机捣乱。
偏偏在这个时候,出了一份未经主席之手发布的”一号命令”。
如果文件大量的散发出去,恐怕,就要在中国乃至国际社会引起轩然大波了。
因此,毛主席非常生气,第一反应是让人把这份文件烧掉。
不过,后来由于这份文件涉及机密,需要存档,所以才保留了下来。
这份文件之所以成为”一号命令”,却偏偏又和阎仲川有很大的关系。
来龙去脉
据阎仲川回忆,1969年10月18日那天,他接到通知,让去林彪那里开会,主要还是商讨应对苏联的事情。
当天在场的还有黄永胜、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李德生这几个军委班子的主要成员。
阎仲川到了之后,黄永胜便递给他纸笔,让他把接下来的会议内容记录下来。
林彪所传达的命令,是这样几条:
“近两天来,美帝苏修等有许多异常情况,苏修所谓谈判代表预定明日来京,我们必须百倍警惕,防止苏修搞欺骗,尤其19日和20日应特别注意;各军区特别是三北各军区对重武器,如坦克、飞机、大炮等立即疏散隐蔽;沿海各军区应加强戒备,不要麻痹大意;迅速抓紧布置反坦克兵器的生产;立即组织精干的指挥班子,进入战时指挥位置。”
由于当时应对苏联刻不容缓,所以,把会议记录整理好之后,阎仲川便立刻要求值班参谋把这份文件下发,同时也要给毛主席等领导人发去一份。
而这时,值班参谋问了阎仲川一个问题,这份文件应当按照什么编号下发呢?
这个问题,是应当慎重考虑的,因为涉及到以后文档的整理和归类。
但让阎仲川日后百般后悔的是,他当时竟然没有多想。
他认为,这是前指成立之后,所下发的第一个命令,又比较重要。
所以就对值班参谋说:“就从一号编起,叫‘一号令’吧!”
阎仲川
当然了,工作经验丰富的阎仲川,不可能擅自把这份一号令发出去。
在文件编写完成之后,他让参谋先去请示黄永胜。
结果,参谋去了没一会儿,就回来了。
他告诉阎仲川说,黄永胜服了安眠药,刚刚睡下,现在不让人去打扰。
阎仲川无奈,又让参谋把这份文件先发给林彪过目。
而林彪那边看了,并没有否定什么,所以,阎仲川就放心大胆的让人把这份文件下发了。
当然,事后看来,阎仲川的表现还是相当不谨慎。
不过,在当时的阎仲川看来,这份文件,说重要,却又没有那么的重要。
毕竟,林彪在文件中所下达的也不过是普通的军事安排,根本没有涉及具体的调动。
这份文件的保密性,没有那么高。
也正因为如此,阎仲川把这份文件下发下去,便以为万事大吉了。
当然,这份文件一发到上级领导那里,立刻就出事了。
毛主席和周总理都在过问,这份文件到底是怎么发出来的?
阎仲川听到消息,这才明白,自己闯大祸了。
更糟的是,刚升了职,就闹出这么大的事,只怕影响前途。
那段日子,阎仲川的心中七上八下。
周总理在接到毛主席的消息之后,先是问了黄永胜。
据黄永胜回忆,当时周总理相当生气,连声责问黄永胜,这份文件为什么要命名为”一号命令”?
而且,林彪发出的命令,能达到部队即可。
可更让周总理生气的是,这份文件,不光是军队里人尽皆知,甚至还下发到了地方。
现在,全国上下都知道了这份一号令的存在,如果往深里说,这简直是一次明晃晃的挑衅。
也正因如此,这件事情必须得追查到具体的责任人。
很快,黄永胜就找到阎仲川等人,又开了个会,追查这份文件的来龙去脉。
阎仲川自然是第一责任人,在会议上,他坦承自己的错误。
黄永胜也是火冒三丈,他大声的对阎仲川吼:“昨晚发出的那个指示,为什么叫一号?谁是二号?”
阎仲川满心羞愧,他不敢隐瞒,就把昨天自己如何下发文件,又是因何把这份文件命名为一号令,从头到尾详详细细的说了一遍。
卷入风波
要说这件事情,也是可大可小,阎仲川当时的想法,乍一看也没什么问题。
毕竟,他过往的工作里,也没有接触过一号、二号这样的敏感字眼。
但现在,说这些也晚了,已经发出的文件追不回来,已经造成的影响更是无可挽回。
阎仲川只能战战兢兢的,亲自去向周总理解释。
令他庆幸的是,总理虽然生气,批评了他几句,但是并没有严厉的处罚他。
可是,到了1971年,事情却又变得不同了。
因为,那一年,林彪出事了。
为了审清他的案子,他的过往必须被拿出来一遍又一遍的清查。
而阎仲川这些过去和林彪走的比较近的官员,自然也都在受审之列。
说起来,面对林彪的事情,阎仲川一贯表现的很谨慎。
在林彪还没出事的时候,阎仲川就预感到了危险。
所以,那个时候,他是不愿意同林彪等人多接触的。
阎仲川的儿子形容,当时的父亲几乎是自我封闭,除了工作之外,私下里轻易不和人联络。
有几次,几个领导家中放电影,邀请总参的同志,还有他们的家属去看。
这么一件小事,阎仲川也对家人三令五申,让他们绝不要接受邀请。
可即便再谨慎,阎仲川和林彪工作上频繁的接触,也终究埋下了隐患。
1971年,阎仲川正作为中国方面的代表访问越南,却紧急接到国内的通知,要他立刻回国。
阎仲川当时还满头雾水。
回国之后,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向阎仲川等人宣布了林彪已经出逃,并坠机失事的消息。
这个消息,震得阎仲川大脑一片空白。
随后,他又接到通知,将被暂停一切职务,接受隔离审查,直到案件水落石出。
周总理以及当时在旁协助的叶剑英,对阎仲川的态度算不上很严厉。
阎仲川记得,当时叶剑英还对他说:“阎仲川同志,你还年轻,又有工作能力,一定要好好交代问题,将来还能出来工作。”
叶剑英
审查针对的重点,是阎仲川和林彪以及黄永胜这两人的关系。
几方之间频繁的工作交接,一度惹人怀疑。
不过,阎仲川也能拿出大量的人证物证,来证明自己和林黄二人之间,的确是正规的工作往来,私下里没有接触,更没有参与到所谓的案件当中。
因为证据齐全,所以他也渐渐的洗脱了嫌疑。
但随后,查着查着,当年的“一号令”又旧事重提。
而这件事情,却不是阎仲川轻易能解释清楚的了。
沉重代价
因为,一号令涉及政治。
而且,直接关系到林彪和毛主席这两个关键人物。
很多人都认为,阎仲川当年轻率的签发了”一号命令”,正是为了挑战毛主席的权威。
甚至有人说,这就是林彪反革命的预演。
这下,性质就严重了。
所以,在后续的调查中,阎仲川必须想办法解释清楚当年的”一号命令”事件。
可问题就在于,这件事情最大的证人林彪,早已经去世。
而毛主席等人,虽知道一号令的存在,却也并不知道,这份命令,阎仲川究竟是在何种心态的驱使下发出来的。
而阎仲川,当时已被许多人看作是林彪的同谋。
所以,不管他怎么解释,始终有人觉得,他当时签下这份命令,是别有用心的。
阎仲川后悔不已,他没想到,当年自己眼中的一件小事,最后会给自己招来如此大的灾祸。
他只能一遍遍的解释,作为军人,他承认自己当年在这件事情上犯了错误,但他绝不认同那些关于叛国的指控。
而这份坚持,也让他承受了巨大的精神折磨。
因为,在许多人看来,阎仲川就是一个拒不交代犯罪事实的顽固分子。
为此,他接受的调查越来越多。
每天都有不同的人,来审问他当年发生的一切。
到最后,阎仲川的内心已经疲惫不堪,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
多年之后,阎仲川说:“国家出了这么大的事情,我有责任把它说清楚,如果屈服于压力胡说八道,那将对党对国家贻害无穷。”
让阎仲川很感动的一件事情是,周总理其实并没有忘记他。
按说,阎仲川身上发生的一切很麻烦,周总理那个时候又病重,完全可以置之不理。
但是,1973年,已经躺在病床上的周总理,还是专门下了指示说:“总参党委研究一下,是否把阎仲川的问题看得太重了?”
只可惜,总理这份批示下了之后,张春桥却坚决反对,导致阎仲川七年之后,才终于重见天日。
而在1980年8月,中央发布的大事年表中,专门强调1969年,林彪所做出“关于加强战略,防止敌人突然袭击的指示”,即“一号命令”,和反革命预演并无关系。
至此,因为“一号命令”而掀起的风浪,才终于画上了一个句号。
参考资料:
张颂甲《阎仲川与“一号令”》
阎明《往事不忍成历史》
本文由“文史江山”原创,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