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传(6):那些杀不死你的,终会让你更强大
王阳明在牢中关了五个多月,后经亲友奔走营救,于正德二年(1507年)获释。不过死罪可免,活罪难逃,他被贬为贵州龙场驿驿丞,即日前往。
王阳明乘船沿大运河南下,急匆匆赶路,计划着去贵州前先绕道余姚回家见见家人。一日,王阳明路上饿了,就走进一家馆子。落座时,他余光察觉到旁边有几个神色可疑的大汉。趁他们点菜的时候,王阳明伸长了耳朵听了听,发现是京城口音,心里一惊:
怕是来者不善啊!
图片
01
一群杀手
我们都已猜到了,这几人正是刘瑾派来暗杀王阳明的锦衣卫。真是好一招“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刘瑾这厮阴险至极!
不过王阳明可是个聪明人,他凭借多年研习兵法的智慧,行大道,入繁华,走到人民群众中去,就是不给杀手可乘之机。紧赶慢赶,眼看就要到余姚老家了。
然而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一日黄昏,王阳明还是被锦衣卫围堵在了钱塘江边上。面前是滔滔的江水,后面是杀手的刀尖。
那一刻,他想到自己所受的廷杖之辱和牢狱之灾,想到权阉刘瑾如此赶尽杀绝,想到自己未成的功业和未尽的忠孝,心里百感交集,于是向锦衣卫提出一个临死前的请求——
给他写一首诗的时间,他还有些话要说。
不知是出于对王阳明气节的敬重,还是出于对一个将死之人的怜悯,锦衣卫给了他纸笔。王阳明一气呵成,赋绝命诗两首。其中有两句是这样写的:
敢将世道一身担,显被生刑万死甘。
满腹文章宁有用,百年臣子独无惭。
面对死亡,他一身正气担世道,问心无愧尽臣忠。
面对这样的王阳明,锦衣卫们被镇住了,一时竟不忍动手。王阳明抓住这个机会,又提出了最后的请求:
留他一个全尸,让他跳江溺亡。在杀手们犹豫之际,王阳明脱下衣冠鞋帽,将绝命诗裹于其中,交给他们。然后纵身一跃,跳入江中。
02
一副棺材
锦衣卫带着王阳明的“遗物”回京复命了,而王阳明却凭着出色的水性最终九死一生,被一艘商船救起,艰难脱险。后几经辗转,终于回到了余姚老家,告别家人后,便领着两个家仆往贵州龙场驿去了。
正德三年(1508年)春天,王阳明抵达龙场驿。
那是一个古树丛棘、蛇虺魍魉遍布的“蛊毒瘴疠”之地。土著都是与汉人语言不通、习俗相左的少数民族。王阳明一到这个地方,困难就接踵而至,他也正式开启了闯关模式。
物质层面确实是艰苦异常,但还不是让王阳明最难受的。
住的问题还好说,他们主仆寻了处山洞,名之为“玩易窝”;搭了处窝棚,名之为“何陋轩”。
食的问题也不难,上一任驿丞给他们留了一些种子,他们到的时候正是春天,通过跟当地土著请教,慢慢也掌握了耕种的技术。
住得简陋没关系,吃得不好也没关系,最困扰王阳明的是精神上的困境。
虽说他跟当地的土著相处很好,能与他们一起唱民歌,跳狂热的舞蹈,但作为一个饱读诗书的儒生,在这样一个不毛之地,举目无亲,既无同道,也无圣贤之书,最终他还是陷入了思考生死意义的精神漩涡。
在龙场驿,王阳明获得了难得的清净,他在那种近乎空虚的清净中复盘自己的前半生。
三十多年来,他研习军事、探索理学、出入佛道、攻读辞章。虽然未曾在哪一方面真正修得正果,虽然在求学、科举、仕途上屡屡受挫,但是他意识到自己每次倒下都能再次站起,并且会变得更强大。面对这次龙场驿的考验,他总结说:
“我已超脱了得失荣辱,只是还无法超脱生死。”
王阳明想到死亡会让他宏大的理想破灭,心里就异常难受。一天,他为自己准备了一副石棺材,问自己:“圣人遇我这处境,将何如?”
随后他就坐了进去,决心要悟个透彻。
03
一场悟道
山洞里浓墨般的黑暗犹如万古长夜,王阳明盘坐于石棺中回看往生。心中一点灵明,就像洞中的小小油灯。风吹来时,微微颤动,几番将灭又复燃起。
他像破釜沉舟的项羽,像背水一战的韩信,像易水高歌的荆轲,将自己置于死地而后生!这是一种归零的心境,抛除依傍、抛除希冀、抛除遗憾、抛除愧疚,如赤子般真诚,直面自己的心灵。
不知悟了多久,王阳明体内蛰伏的生命能量开始酝酿、翻腾,就像是地下沸腾的熔岩找到了薄弱的地壳,他终于开悟了!不觉呼跃,从者皆惊!
他悟到了什么?
《王阳明年谱》里写道:“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句话是他对朱子理学探究的终点,也是阳明心学思想体系的逻辑起点。
关于开悟,弗洛姆说:“人的眼睛突然睁开了;他自己和世界突然显现在一种完全不同的光亮之中,能够从完全不同的角度去观看。在这种体验发生之前,往往有大量焦虑产生,而在此之后,一种新的力量感和自信心却油然而生。”
从此,对于王阳明来说,山还是山,水还是水,但他已经获得了新生。
天地我心,一片光明!
人划线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