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眇解》39. 有德之人才能有容乃大宽以待人

《道德经眇解》39. 有德之人才能有容乃大宽以待人

00:00
04:18


第七十九章 右 契


和大怨,必有馀怨,安可以为善?


是以圣人执右契,而不责于人。


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夫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圣人在这篇文章中说明了“以德报怨”可以化解仇怨,并且可以避免出现“冤冤相报”结局的道理。

如果人与人之前发生了极深的怨恨,而调解这样的怨恨是很难做到不留“馀怨”的。那么,怎么做才能妥善地解决问题呢?这里,圣人用借贷的例子作比喻,阐明了其中的道理。

对债务人,有德之人虽然手中持有借据,但也不会因此而趾高气扬、步步紧逼,更不会以强迫的方式凌驾于债务人之上,而会心平气和地与债务人协商如何解决,或在对方有偿还能力时要求其归还。相反,无德之人则会用手中的借据去威逼,胁迫对方,就如征税般苛刻地对待债务人。




本篇所阐述的“大道无亲疏”,是指有德的人,在对人、对事方面都持宽厚包容的态度,胸怀如天地般容纳万物,表现出高尚的品德与修养。他虽然有理有据,但善解人意,仍能保持宽容豁达的心态,谦卑退让,据理而不力争,以自己的德行去感化对方,最终化解矛盾。

至于无德之人,其所表现出来的则是斤斤计较。他们往往心中怀有种种怨忿,认为自己是占理的一方,怎么做都不过分。其所表现出来的态度,永远都是“你对不起我,你为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你所归还的远远不够你所欠我的”,丝毫不考虑对方的实际状况,不给对方留出余地和时间。如此,只会让债务人虽然对债权人有所亏欠,但有因债权人逼破、甚至欺压的态度而产生出新的怨恨。


圣人在这篇文章中所说的“大道无亲疏”,是说:在圣人的眼里,没有亲疏之分,只有宽容与包涵。善人行善,不求其结果,就如农人默默耕耘,一切皆靠因果定律,绝不会为眼前的利益而耿耿于怀。

俗语所谓”但行善事,莫问前程“,是说:天道自在人心,上天从未亏待过行善之人,也从未放过作恶之人!在是非得失面前,要常常怀宽宥之心。就如同执有”右契“—— 借据一般,欠就是欠,即便你不据理力争,他也是欠。欠而不还,自有因果,没有必要怨恨之上再加怨恨。

这里,圣人所强调的是:在待人处事的过程中,无论产生怎样的是非恩怨,都不要去计较,一定要以“深信因果”的心态来化解眼前的仇怨。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相欠,自然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相恨、相怨,只有以宽厚、包容的心态待人处事,才能够化解各种矛盾与仇怨。



内容来自未来生活学馆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