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传(3):新婚夜新郎失踪,格竹子大病一场

王阳明传(3):新婚夜新郎失踪,格竹子大病一场

00:00
10:04
王阳明传(3):新婚夜新郎失踪,格竹子大病一
弘治元年(1488年),十七岁的王阳明奉父亲之命赶到江西南昌与他的远房表妹完婚。

可是新婚之夜,新郎官王阳明却神秘失踪了,这诸府上下顿时乱成了一锅粥。

岳父诸养和时任江西布政司参议,在南昌可是有头有脸的人物,一听到这消息脸都绿了,马上派家仆全城搜索。

找啊找,找啊找......

找了整整一夜,拂晓的时候,气喘吁吁的家仆们总算是把新郎官给找到了。

难以置信!

这王阳明竟是把新婚的妻子扔在洞房,跑去与一个九十多岁的老道士畅聊了一夜。

这老道又是何人?且见正文交代。

图片

01

铁柱宫问道
结过婚的朋友都懂,婚礼的仪式那是相当庄重,当然也相当繁琐。新郎官王阳明那几日就跟个提线木偶一样,被各种习俗、礼仪支派来支派去,早就够够的了。
仪式结束,王阳明等宾客散了,本想是到院子里透透气。结果踱了几步就从院子里踱到了街上,走着走着又从城里走到了城外。
不知不觉间他到了一处道观,仰头看门匾,上书“铁柱宫”三个大字。
进观后,见到一位龙眉皓首的老道在静坐,一派仙风道骨,王阳明心中大喜,总算遇见高人了!
于是连忙颠颠地过去搭讪,求问养生修道之法。
有读过前两章的朋友可能会疑惑,不是说王阳明已经潜心读书,苦练武艺,立志经略四方,做一个真正的儒生了吗?怎么又研究起养生修道来了?
这事要从一件王阳明人生的大事说起。
除了七岁的时候,曾在祖父身边受到过一点道教养生术的熏陶外,王阳明正式接触道教思想是由于他生母的离世。
十二岁的时候,王阳明母亲离世。为母守孝期间,他极度哀伤,对生与死的问题进行了郑重的思考,并开始正式接触道家的养生修道之术。
这次遇上了这样一位修行极高的老道,自然不会放过。
这位老道世称“无为道人”,那时已经九十六岁了。
对面前这位求道的青年,他也毫无保留地透露了养生秘诀:
养生之诀,无过一静。老子清静,庄子逍遥。唯清静而后能逍遥也。
清静而后逍遥,所指养生先要养心,心静自然逍遥。今天来看这秘诀,虽为道家箴言,但也被王阳明融进了自己后来的心学里去了。
无为道人与王阳明一见如故,畅谈了一夜,直到东方既白,仍毫无倦意。
只是,苦了洞房里那位独自抹泪的新娘子了。
图片


02

格竹致知
王阳明不愧是圣贤的胚子,新婚夜闯下了这样的大祸,最终竟仍能周旋取得新娘子和老丈人的宽宏大量。
在岳父家住了差不多有一年多后,弘治二年(1489年)十二月,王阳明带着诸氏回到了老家余姚。
还乡途中,他在江西上饶舍舟登岸,去拜访了当时的大理学家娄谅。
王阳明向娄谅问了那个他一直苦苦思考的问题:
如何能成为圣贤?
娄谅则回给了十八岁的王阳明一束光和一把刃:
一束光是“圣人必可学而至”。
(人是可以通过后天学习来成为圣贤的)
就是这束光,从此照亮了王阳明的圣贤之路。
一把刃是“格物致知”。
这是朱熹理学的治学方法,也是成为圣人的方法:人在面对自己所不知的物时,要通过各种方式来把它搞明白。搞明白一切事物的道理后,你就是圣人了。
如果说孩童时的王阳明向私塾先生追问“人间第一等事”,还只是出于一种自发而模糊的生命本能;先前街市上偶遇的那位相面先生的赠言,也只是唤醒种子萌发冲动的一份温暖;那么现在受娄大儒启发而树立的“学为圣贤”之志,则是一种自觉而坚定的精神追求了。
王阳明如获至宝,回老家后开始苦读朱熹注解的“四书”,研究各家理学著作。
在这期间,他结识了几位志同道合的学友。
一日,王阳明想要检验一下自己所学的成效,便约着那几位学友一起来院子里实践一番,格一格竹子,试试能悟出什么道理。
几位青年才俊说干就干,找到一棵挺拔的竹子死盯着看起来。
学友信了王阳明的鬼话,“盯着它看,道理自会出现”。
三天后,道理没有闪现,学友却闪倒了。由于忙着格竹子,几日里他们都吃不好、睡不好,一个个头昏脑涨,满眼血丝,终于晕倒了。
不得不说,王阳明还确实异于常人。
因为他坚持到了第六天!
但终究还是血肉之躯,第六天的时候因体力不支,不用说格竹子了,就是扶着竹子也站不住了。
王阳明病倒了。
这一病倒是让王阳明的修学之路转了一个弯,几根竹子就废掉了半条命,还拿什么去格万事万物?自此,王阳明对朱熹的理学产生了怀疑的萌芽。
图片


03

荒唐少年求圣路
王阳明因格竹子失败而质疑朱熹的理学,朱子实在是很冤枉。
因为程朱理学格物致知的“格”是个深刻而广义的概念,而王阳明格竹子的“格”则是个表象又狭义的概念。也就是说,王阳明自己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却怪到了朱子的头上去了。
撇开是非不论,但看这几个故事,我们是能够从中看出王阳明一些难得的优点的。
首先是他有求新知的强烈欲望和积极实践的勇气。
想做保境安民的英雄,他就去学习弓弩马术,说走就走去了塞外长城。
想求养生之道,他能在新婚之夜跟无为道人彻夜促膝长谈。
想修圣贤,他能登门拜访大儒娄谅,精研程朱理学。
其次是他既有专注一事的定力,又有此路不通另寻他路的本事。
他能做出连续六天跟一根竹子死磕的荒唐事,也能在自己写给皇帝的奏章被父亲否定和痛骂后,收心向学。直行的时候能持续加速,遇到了拐角能不硬撞南墙,单这两点来说,王阳明已经是强于大部分普通人了。
做圣贤也像是做生意,并不是每一笔投资都要立刻见到回报。
做圣贤也像是做实验,每一次试错都是向成功靠近的一步。
王阳明的故事也在启发我们,年轻的时候要善于尝试,乐于坚持,敢于改变。
每一条路都不会白走。
因为走着走着,路就宽了。
宽着宽着,路也就直了。
大病初愈后,王阳明又会去试一试哪条路呢?关注我,下一篇一探究竟!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