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缓解“节后综合征”?

如何缓解“节后综合征”?

00:00
04:16

刚刚结束了春节长假,你是顺利回归到了日常工作状态,还是出现了精力不济、失眠等“节后综合征”的表现?

最近,各地卫健委、疾控、医院陆续发布了不少关于节后综合征的科普信息。新京报对此进行了梳理,希望帮助大家科学高效“满血复活”。

焦点1

有这些表现,你可能出现了节后综合征

北京市疾控中心提醒,所谓节后综合征,一般是在较长假期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出现的心理和生理上的表现。

在心理上,可能会有失落、焦虑、忧郁、暴躁等情绪,容易感到疲乏,容易失眠,学习和工作变得效率低下。在生理上,可能会出现不明原因的恶心、眩晕、食欲不振、腹泻等表现。

出现节后综合征,是因为在放假期间,既往生活、工作、学习的固定节奏和规律被打破了。当假期结束,人们要重新建立这个节奏和规律,可能出现一个不适应的“混乱期”。

焦点2

节后综合征≠职业倦怠

北京安定医院主治医师王聪介绍,很多人会把节后综合征和职业倦怠混淆,但两者有明显区别。

职业倦怠早在1974年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提出,大多是由于长时期受困于压力过大的工作环境中,产生了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一般认为是个体无法顺利应对工作的一种反应,持续时间长,会对人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不利影响。

节后综合征是在长假后才会出现,持续时间短,一般能在自我调节后得到缓解。但应该警惕节后综合征的慢性化,防止其演变成职业倦怠的诱发因素,甚至迁延不愈。

焦点3

不想工作?循序渐进慢慢来

王聪表示,节后两三天感觉提不起精神、工作效率变低、甚至不想上班,都是正常的。大部分人经过几天的自我调节,都能够恢复到正常生活。

上班前几天,可以优先安排一些常规的难度小的事情作为缓冲调整,循序渐进找到工作状态。

一些情况严重的上班族谈及工作会出现恐惧心理,有的因焦虑而入睡困难,可以进行呼吸放松训练,缓慢而深入地呼吸,专注于呼吸,赶走紧张状态以及烦乱的思虑。也可以跟朋友同事交流释放一下假期的“过剩能量”,从别人的故事和自身的体验中找启发,在彼此的情感支持下更好地前进,有意识地进行主动的自我调节。

焦点4

及时调整生活作息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张晨介绍,很多人节假日会熬夜,再加上路途奔波,生物钟完全被打乱。节后要及时调整作息,不在床上玩手机,尽可能在晚上11点以前入睡,定好闹钟,早睡早起。

节后饮食可以适当减少肉类的摄入,少吃油腻辛辣的食物刺激肠胃,尽可能多吃一些新鲜蔬果。

适当的锻炼不仅有助于提升工作效率,还能缓解节后综合征带来的疲劳感。通过定期锻炼,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身体抵抗力,释放压力,提升注意力和心情,也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

如果症状持续不减,应该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