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学用好资源厚植非遗传承沃土

山西大学用好资源厚植非遗传承沃土

00:00
06:28

前不久,一场独特的非遗展在山西大学开启,吸引了众多非遗爱好者前往参观学习。记者了解到,此次展出的300余件作品,均由来自山西省的50名剪纸、布艺、刺绣、草编、结绳、堆绫等专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所创作。

据悉,作为文化和旅游部实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的院校之一,山西大学自2016年以来已培训11期共500余名非遗传承人。

非遗文化点亮校园生活

一进展厅,色彩艳丽的作品就吸引了人们的眼球,剪纸、布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生动鲜活地跃然于展示墙上。同学们驻足于非遗作品前,或观赏实物,或聆听讲解,或交流观感,近距离感受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每一张剪纸作品都是一段故事、一幅画,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山西大学初民学院2022级本科生牛菲感慨道,非遗传承大师们凭借着巧妙的手艺和无尽的创意,将普通的纸张转化为惊艳的艺术品。这些精致细腻的非遗作品不仅展示了艺术家们的技艺,更反映了中国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和历史。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地区和民族传统文化的珍贵记忆,是民族智慧的象征,彰显特色鲜明的民族文脉。在展览中,记者看到,有的作品做出了将剪纸融入布艺的新尝试,有的作品探索用皮革与刺绣进行深度结合。本次展览相关负责人介绍,无论是传统或现代,这些非遗融合都以适应时代、传承发展为宗旨,呈现出了与时俱进、迸发新生命的活力。

“看到了展览中的许多创新元素,我意识到非遗艺术在时代改变下要不断创新与突破,传统文化才得以穿过时间长河,以这样的形式与我们对望。”山西大学新闻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胡文慧说。

非遗传承助力乡村振兴

据了解,本次非遗培训将剪纸与布艺两个姊妹花项目融为一体,在材料融合方面大胆创新,不仅融入了各自的非遗项目,同时在设计上突出个性,以地方元素为主进行了旅游产品开发,深度融合了非遗与地方文旅产业相适应的设计特性。

“山西布艺研究、汉服设计、纸雕艺术等课程让我们印象深刻,为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提出了新的发展思路,激发了我们的创作热情和灵感。”山西省忻州市非遗传承人刘建萍表示,“我们将用在研培班学到的知识、理念、技艺,结合自己的传承项目,将传统剪纸与布艺多材料创新融合,创作出更多精品。”

据了解,山西大学非遗传承人研培项目已经举办了11期培训,包括髹饰技艺、剪纸技艺、布艺织造技艺、雕刻技艺、烧制技艺、壁画技艺、木艺、晋绣技艺、建筑彩画技艺、传统剪纸与布艺多材料创新融合等非遗实践课程。

此次研培从实际出发,在调研该领域非遗传承困境与现状基础上,结合地域特点,采用“专家+大师+设计师”的专家团队进行教学设计,在课程设计方面以非遗政策、国学与传统文化、艺术史论进行“增学养”,通过白描技法、图案设计、基础设计与创意设计进行“强基础”,材料工艺、展示设计、综合创作让每一位学员达到“拓眼界”。课程环环相扣,由广到深对传承人进行研培。尤其是专业技法课程和材料工艺为学员带去了全新的认知,也为其传承技艺的精进和产品质量迭代提供了更加专业的帮扶。

“这对于我来说非常好的机会,山西大学圆了我的大学梦。”杨秀玲来自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是平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统工艺”代表性传承人,61岁的她非常珍惜这次培训机会。

可喜的是,非遗的研培不仅助推了文化的传承,也带动了乡村振兴。记者了解到,“晋绣技艺”研培班高平绣活大师赵翠林两次参加研培,尤其在2019年“晋绣技艺”研培学习中得到启示,她将高平绣活的材料与工艺进行了深入探究,将这一国家级非遗刺绣项目在活态传承上进一步发展与挖掘,在家乡成立了凤林刺绣厂,并培训了大量专业人才,助力乡村振兴以及文旅产业发展。而“布艺织造”研培学员代县雁绣剪纸大师高凤兰是省级非遗传承人,她通过组织“雁绣坊”传统手工刺绣工坊带动家乡非遗发展,同时也解决了大量就业岗位,为非遗扶贫工作贡献了力量。

事实上这只是山西大学非遗传承人研培学员的一个缩影,更多的学员正在积极参与地方文化建设与区域文化振兴,在非遗传播、非遗扶贫、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着作用。

山西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学校将会与这些非遗传承人保持密切联系,持续为非遗和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生命贡献高校力量。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