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吝啬的沪上地皮大王

88.吝啬的沪上地皮大王

00:00
06:58

       扬州盐商,富可敌国,多数挥金如土,竞尚奢华。也有少数盐商,一钱如命,吝啬得要命,晚清扬州大盐商,后成为沪上著名房地产大王的周扶久,可算是一个典型。

       周扶久原籍江西吉安,家道中落,在乡里常遭人欺负。无奈之下,他跑到杭州投奔亲戚萧三爷。萧时任杭州藩台,极力提携这位远道而来的小兄弟,给他谋了个填发盐票的美差。清代盐业兴旺,盐税是皇家主要的财政来源,官督商办,权钱交易,黑幕重重。官府实行盐票制,盐票即是买卖贩运食盐的凭证,各产盐区划分经销范围,两淮盐规定销售到安徽、湖南、湖北等地,集散地在扬州。

       周很有经济头脑,他的暴富源于倒腾“盐票”。早年,周扶久奉老板之命到扬州收债,债户手中没有现钱,只有刚投资弄到的盐票,没法归还现钱。当时盐票行情不明,债户想以此抵账。周扶久写信向老板请示,老板回答只要现银,拒收盐票。周扶久再次写信汇报,老板依然固执己见。就在此时,盐票价格大涨,周扶久随机应变,自己将盐票买下,一夜暴富。

       掘到了第一桶金,积少成多,渐至家财万贯。后来,干脆带老婆到扬州,操办运盐业务。有了钱,周买地置房,显赫一时。他的扬州故居,位于旧城内。学者韦明铧曾作过一番寻访,一幢两层楼房,依现今眼光看,算不得豪华,韦说:“遥想晚清时代两淮最富有的盐商就起居于此,不禁有些感慨。”附近还有两幢洋房及其周围的房产,也属周扶久的名下。光绪末年,周的资产已超过千万。辛亥革命后,盐业萧条,他随风转舵赴十里洋场经营房地产,在南京路一带吃进不少地皮。鸿运高照,不久,沪上地价大幅飙升,周扶久获利丰厚,成为上海滩排行老三的地皮大王。

       肥得淌油的大富翁,生活却节俭到了让人无法置信的程度。民间流传许多关于周扶久悭吝的故事,真伪难辨。譬如,说他过日子特刮皮,买东西付一半钱,探望亲戚只带一包花生米,等等。曹聚仁在《地皮大王周扶久》中说过一则故事:周扶久从不坐车马轿子,总是步行独来独往。一次提了灯笼走夜路回家,看见前面有一顶轿子,前后都点着灯。他急忙吹灭灯笼,跟随前行,轿子走跟自己回家同一条路,周心里暗暗高兴。不料,轿子在自家门口停了下来,轿子里走出的是他儿媳妇,气得周七窍生烟,差点儿背过去……

       周扶久从封建社会蜕变而来,成为近代著名商人,他精明过人,极富传奇色彩。迎合小市民的世俗眼光,给周扶久抹上小丑的脸谱,大可不必;当然也无须刻意拔高他,因为他身上沾满原始资本积累者的丑陋品行。巴尔扎克在长篇小说《人间喜剧》中塑造了贪婪、自私、吝啬的暴发户欧也妮·葛朗台,面对黄灿灿的金子丧失亲情和理智;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刻画了视钱如命的严监生,咽气前还念念不忘油灯多点了根灯芯。中外文豪笔下对“守财奴”没有丝毫赞美,持的是批判态度。畸形社会培育出畸形人物,也许他们有追逐利润的“一技之长”,但如蝇逐臭,巧取豪夺,手段卑鄙,周扶久形象庶几与之相似。

       据曹聚仁文章记载,民国十年(1921年)周扶久死于上海,年近八旬。他生前俭啬,死后排场却很大。送葬队伍在南京路上,行进了足足三个钟头,花费银子二十万两。当时上海人说,这是上海规模最大的一次出丧。周氏生前一钱如命,死后奢靡铺张,已由不得他反对了。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