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一个一言难尽的国家。
1991年5月24日下午1点,在印度恒河岸边,一场规模浩大的葬礼正在上演。
尽管当时的印度气温已经远超40度上限,但现场的气氛却非常肃穆庄严,因为这个身体归河,灵魂升天的人,名叫拉吉夫·甘地,是名副其实的尼赫鲁家族成员。
而拉吉夫·甘地之所以躺在里面,直接原因是一次与粉丝的互动见面。5月21日晚10点,拉吉夫·甘地前往泰米尔纳德邦首府马德拉斯以南40公里斯里督佩鲁姆普杜尔帮助印度统一共产党竞选,被一名献花女子炸得残缺不全。
经过印度警方的严密调查,证实元凶是斯里兰卡泰米尔猛虎组织,而猛虎组织之所以与拉吉夫·甘地不共戴天,根本原因在于拉吉夫·甘地在任期间,和猛虎组织打成了一片。
本来1983年斯里兰卡内战爆发后,印度只是单纯地不想作壁上观,并想通过支持猛虎组织实现在斯里兰卡见缝插针的心愿。哪成想国内的泰米尔人深受感染,说什么也要效仿猛虎组织发表自治宣言,于是感觉不妙的拉吉夫·甘地迅速谋求站在斯里兰卡政府和猛虎组织中间,于是这个调停者受到了两派的极端讨厌,猛虎组织更是与印度打成一片,迫使印度前后花了103亿美元。
正因为打成一片的不共戴天,猛虎组织从未忘记拉吉夫·甘地的“恩典”,即便拉吉夫·甘地在1989年下台赋闲,猛虎组织也贴心地将炸弹送到了他的身边并送他上西天。
鉴于拉吉夫·甘地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印度总理,所以他的突遭不测并不是印度人民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失,但作为尼赫鲁家族的第3代继承人,拉吉夫·甘地的身亡还是给尼赫鲁家族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毕竟从1947年印度独立到1991年拉吉夫·甘地遇刺前,45年时间里尼赫鲁家族独掌政坛40年,是真正的一手遮天,而随着拉吉夫·甘地的“英年早逝”,尼赫鲁家族从此走向黯淡,东山再起的梦想时至今日都依然未能实现。
而尼赫鲁家族的盛极而衰,也意味着“有声有色”的印度梦从此成为天方夜谭。
这是一个令印度无语凝噎的答案,要知道,印度的开国局面是多么的令人艳羡。
因为青藏高原的直冲蓝天,自西向东的征服者不得不重新选择路线。而因为向北绕行天山大漠太过艰险,于是转头向南成为历史的必然。
再加上开伯尔山口作为天险自古以来就不设收费站,所以从雅利安人、突厥再到蒙古,一波又一波的“打印”人通过这条别有洞天的“绿色打印通道”,将源远流长的古印度文明压成了秀色可餐的“千层饼”,并吸引了更多征服者的垂涎。
作为新生代打印人,英国虽然不走寻常路,而是从孟加拉出现,但却在击败葡萄牙、荷兰和法国同行后,实现了南亚次大陆的同在一片蓝天,这就是赫赫有名的“英属印度”。
鉴于耕地面积广阔的地貌特点和雨热同期的气候表现,英国对英属印度倾注了大量的精力,不仅强化了根深蒂固的种姓制度,更以英属印度为家,加班加点地开疆拓土,再加上英属印度人民不爱反抗爱受虐的特点,英属印度最终成为日不落帝国的“模范殖民地”兼“英国女王王冠上的明珠”。
1945年二战结束后,英国作为事实上的最大输家,不得不选择放手成全,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也终于曙光乍现。
虽然作为名副其实的“离岸平衡手,大陆搅屎棍”,英国在1947年抛出的“印巴分治”方案将英属印度分成两半,但因为“印巴分治”以宗教为分野依据,于是人多势众的印度教徒撑起了印度的空间,印度也得到了英国大部分的遗产,比如:
巨大的国土
印度建国之初国土面积就达到了298万平方公里。领土作为一个国家尤其是大国发展的先决条件,不仅意味着资源的多寡,更决定了战略纵深的长短。正是因为英国殖民者夜以继日的整合和开拓,印度才彻底告别了“地理概念”,并撑起了南亚的半边天;
雄厚的技术
虽然英国在300多年的时间里坚持捞钱,夺走了英属印度超过了540000亿美元的天价财产,却也在客观上给印度留下了雄厚的遗产,比如超过60000公里的铁路,成熟的纺织产业以及若干军工产业等,让印度还没开始努力,其起点就已经让大部分第三世界国家都高不可攀;
民主的制度
作为最后一届“打印人”,英国不仅整合了印度的国土,留下了令人羡慕的财富和技术,更建立了令印度傲视群雄的制度,比如英语作为官方语言是印度与西方世界沟通的桥梁,种姓制度的根深蒂固保证了印度社会的平稳发展,多党制更是让印度成为西方国家眼中的“自由先锋”和“民主典范”。想想中俄等国长期得不到西方世界正眼看的处境,和西方世界打成一片是印度的最大脸面;
和平的过渡
相比于其它第三世界国家打得天昏地暗才自立门户的艰难险阻,印度只靠一纸“印巴分治”就成功过渡。
因为惨烈的革命或战争不仅是人口和社会财富的巨大摧残,更是时间和发展机遇的一再错失,所以印度的和平建国,最大限度地回避了这些问题,最大限度地保存了印度的实力,使实力相对雄厚的印度具备了捷足先登的原动力。
美苏的爱慕
因为印度自立门户时,冷战格局已经形成,美苏两大超级大国早已剑拔弩张,美国甚至在亚欧大陆周边构建了围堵社会主义阵营的包围圈。在这样的情况下,自诩中立且体量较大的印度就情不自禁地成为美苏争相拉拢的小伙伴。再加上印度具有恶心中国的条件,所以美苏的拉拢始终有增无减。
可以说,经过了英国殖民者的一系列布局谋篇,印度彻底结束了一盘散沙的局面,再加上英国殖民者留下的丰厚遗产,印度具备了一飞冲天的条件。更令人望尘莫及的是,美苏两大水火不容的宿敌,也将印度视为异父异母的亲兄弟好伙伴,于是印度的起点是如此高不可攀,是真正的“准王者”场面。
只是,所谓“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除了“准王者”还不是“王者”的差距,英国留下的遗产在充实了印度的同时,也让印度几乎走向了万劫不复的境地。
简单说来,英国在印度深耕几百年主要目的是强取豪夺,所谓的铁路和产业不过是副产品。如同药渣几乎没有药效一样,指望英国留下的“药渣”药到病除并枯木逢春,根本就是痴人说梦。所以,英国留给印度的“准王者”开局,不能说是虚无缥缈,只能说是镜花水月。
在静夜史看来,阻挠印度异军突起的最大障碍不在于恒河水是否甘洌醇厚,而在于印度欠缺了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涅槃重生。
虽然印度政权实现了平稳过渡,虽然印度有了先声夺人的资本,但没有革命或战争洗礼的印度,如同万丈高楼平地起却不打地基,其结果不言而喻。
事实上,“得国太易”的印度,不仅仅是走了捷径反而绕远的问题,因为没有革命或战争的冲击,一方面无法彻底斩断与英国的联系,确立自己的正统地位;另一方面难以消灭反动力量,只能退而求建立实行多党制政权。
在这样的情况下,印度上不能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扭转“政令不出新德里”的窘境;下不能将统治力延伸到基层各个角落,推行土地改革为工业化打下基础;中不能废除根深蒂固的种姓制度,为工业化释放人口红利。
所以,独立后的印度看起来很强,事实上却外强中干,在这一背景下尼赫鲁的威望成为推动印度改革的核心与中坚。事实上印度也确实是在尼赫鲁的德高望重下,通过赎买土地推行土改,倚靠个人威望消灭了大部分土邦。
只是,尼赫鲁领导的国大党,本身就是英属印度的既得利益者,俗称买办。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高度概括了国大党两头通吃的骑墙做派,印度独立也标志着统治阶层的换汤不换药。
所以,尼赫鲁代表的国大党人,在实现印度真正“站起来”之前,首先对英国殖民者感恩戴德,其次以英属印度继承者自居。
尼赫鲁甚至在企图恢复英属印度版图的基础上,妄图建立一个囊括南亚次大陆、阿富汗、青藏高原和缅甸的“大印度联邦”,让有声有色的印度梦更加“抬眼可见”。
在尼赫鲁都无法彻底割裂英印关系的前提下,印度想要建立真正的民族认同不是不可能,而是根本不可能。毕竟虽然英国建立了统一的英属印度,但为了统治便利极力强化内部的对立,而缺少革命或战争过程的印度又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尼赫鲁就成为维持印度统一的中流砥柱。
而这个中流砥柱,在1964年郁郁而终。
尼赫鲁的溘然长逝,根本原因在于中印战争的一败涂地。由于“大印度联邦”的号角一经吹响就根本停不下来,于是尼赫鲁对青藏高原也有了别样的情感,简称觊觎。
因为新中国的“与邻为善”长期被尼赫鲁误解为习惯性怯战,所以有便宜就占的尼赫鲁越来越蹬鼻子上脸,不仅要将青藏高原作为缓冲国,更提出大面积领土声索的狂言。于是百思不得其解的毛主席下定了自卫反击的决断,早已忍无可忍的解放军如猛虎下山,让不可一世的印度侵略军灰头土脸。
尼赫鲁做梦也没有想到,志在必得的侵略战会打成屁滚尿流的首都保卫战。而当看到昔日志得意满的士兵们跑出了非洲角马迁徙的观感,这位开国领袖再也挂不住脸面。
于是,就是这只有一个来月的决战,彻底将印度踹下了第三世界领袖的神坛,从此印度做了一个甲子的噩梦,中国更成为印度的梦魇。虽然印度一再叫嚣“印度再也不是62年的印度”,爸爸再打我一次的愿望极其强烈,但中印边境早已被中国占据制高点,印度想要反败为胜根本就是难上加难。
尼赫鲁在中印战争结束不久中风偏瘫并郁郁而终后,印度刚刚起步的大国崛起历程也被彻底打断。
半拉子的土改,让印度虽然得到了不逊于新中国的苏联支援,但却根本没有发展工业化,实现自力更生的空间和条件,想要实现所谓的“有声有色”印度梦只能求助美苏的军火贩,这是印度深受国际军火商亲睐的重要渊源。
而本身就不强的中央政府,因为尼赫鲁的去世,更失去了凝聚的核心,本就难以整合的地方势力非但未能九九归一,反而自成体系让印度成为一个个独立个体的合集。
在印度斯坦人只占总人口44%的情况下,印度大胆放弃以民族整合全国的路线,转而推行“宗教兴国”,比如一再拔高印度教的地位,以“大印度教主义”作为治理印度的不二之选。
而这种操作无疑大大激化了印度教与其他宗教的矛盾,尼赫鲁的女儿英吉拉·甘地就死在了印度教和锡克教的宗教仇杀面前。
在宗教亦不能统一印度并缓解矛盾的情况下,印度精英经过长时间的冥思苦想,创造性地提出了“攘内必先安外”的思想,通过重建英属印度的原始动力,实现转移国内矛盾,争取更多大国支持的目的。
只是,旱涝交替的印度大地,孕育不出具备世界眼光的战略大师,即便是开国总理尼赫鲁也无济于事。在南亚次大陆横冲直撞的几十年时间里,印度是所有邻国尤其是南亚各国的宿敌,正是这样的共同利益,让我们在中印战争后成功实现了影响力的延伸,“双面打印”和“3D打印”局面逐渐形成。
印度也终于在不自量力的上蹿下跳中得到了作法自毙的回击,拉吉夫·甘地的被炸归西就是最好的结局。
而当拉吉夫·甘地的命丧黄泉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国大党的一病不起,印度人民党终于等到了一展拳脚的契机,并在上台后马不停蹄地宣布印度拥有了核武器。
应该说,腐败迟暮的国大党因为失去民心最终一败涂地,但人民党似乎更不值一提。因为就在印度完成5次核试验并宣布拥核的五月天,巴基斯坦核总工程师一筹莫展,然后在沙漠中捡到了11成新的原子弹,而且旁边的中文说明书甚至都墨迹未干。
虽然巴基斯坦一再表示这完全是谣言,所谓中文说明书也是为向中国推销而做的传单,但印度终于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迫感,毕竟巴基斯坦的身后,是五大善人的殷切期盼。
而印度好不容易才横空出世的原子弹,在巴基斯坦的核武器面前彻底黯淡。更尴尬的是,因为核武器的恐怖制衡,印度再也没有了消灭巴基斯坦的空间。
可以说,英国留给印度的资产是财富更是桎梏,印度的和平立国虽然安全但却留下无穷后患。再加上国大党和人民党政客们的半斤八两,印度的大国崛起根本没什么希望。
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印度最成功的“冒险”,就是在1971年印巴战争中肢解了巴基斯坦,改变了被巴基斯坦东西夹击的局面。但问题是孟加拉国并不是印度能随口吃下的咖喱饭,借港出海依然是印度恒河的基本特点。
而今,因为愈演愈烈的污染,印度连最基本的痛饮恒河水自由也逐渐成为难以实现的心愿。
恒水老白干,喝出死人味。印度的大国崛起之“难”,注定让印度难以看到柳暗花明的美好明天。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我一般都是听着干活,要求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