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市石景山区,坐落着我国规格最高的一座公墓——八宝山革命公墓。八宝山革命公墓是许多先烈政要的长眠之地,亦是现今无数名人梦寐以求的亡后居所。关于八宝山的建设实际可以追溯到明朝永乐年间。朱棣有一名心腹太监名叫刚炳,刚炳一生忠于朱棣,为明朝立下过汗马功劳。刚炳离世后,朱棣伤感不已,专门在八宝山修建了一座褒忠护国寺聊表怀念。等到护国寺建成,又有许多出宫养老的太监将这里选为自己的安歇之所,八宝山也因此得到了初步开发。1946年,为纪念革命烈士,国民政府拆除了日军侵华时期建造的忠灵塔,改建忠烈祠用以供奉那些在抗战中牺牲的将领和士兵。不过据说国民党建忠烈祠其实主要是为了敛财,忠烈祠修建期间,很多国民党高官从中捞到过大笔油水。后来,随着解放战争结束、新中国成立,修建新墓安葬革命烈士的计划被提上日程。而在一众备选目标中,地理位置优越,又有一定的建设基础的八宝山脱颖而出,最终被选定为新公墓地址。1949年11月,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开始动工。八宝山革命公墓由我国著名建筑师林徽因亲自操刀设计,主要在八宝山原有的一些建设基础上进行改造扩建,力图节省建造开支。1950年10月,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初具规模但尚未竣工之际,新中国开国元勋,被赞为“党和中国人民的骆驼”的任弼时骤然离世。在确定八宝山革命公墓已经可以投入使用后,中央政府当即决定让任弼时成为公墓的第一位入住者。作为第一位墓主,任弼时的墓地占地面积足有三百平方米,是整个八宝山革命公墓中最大的一个墓,所以他也被称为“八宝山第一墓主”。任弼时的入住,也象征着八宝山革命公墓作为新中国第一座革命烈士公墓被正式启用。1955年2月,新中国第一任副主席张澜逝世,被葬入八宝山公墓,同年6月,为纪念瞿秋白同志就义二十周年,中央将其墓迁入八宝山革命公墓。此后,以这三人的墓为基础,八宝山革命公墓的第一墓区逐渐形成,并随着其他革命先烈的入住不断扩大规模。目前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中共有三个墓区,其中第一墓区主要安葬的是国家领导干部以及民主党派人士,所以一般被视为公墓中政治级别最高的墓区。值得一提的是,八宝山革命公墓还是重要的红色教育基地,每年清明都会有社会各界人士前来祭奠革命先烈,并在此举行各种纪念活动,以缅怀先烈、激励后人。八宝山革命公墓建立之初主要用于安葬我国已故的国家领导人、民主党派领导人、爱国民主人士、著名科学家、文学家、高级工程技术人员、革命烈士、国际友人和县团级以上领导干部。像朱德、彭德怀、徐悲鸿、老舍、瞿秋白、林徽因、闻一多、史沫特莱等人都是八宝山公墓的住民。而后随着时间流逝,葬入八宝山公墓的人越来越多,考虑到公墓面积有限,1992年,北京政府才又将原定的县团级以上干部提为司局级以上干部。这样看来,八宝山革命公墓的入住者,要么是国家领导人或者革命先烈,要么是各行业的佼佼者,再要么也是对国家做出一定贡献的国际友人。能在离世后与这些人葬在一起,本身就是一种殊荣和认可,所以名人都向往八宝山公墓也算正常。不过在上个世纪,尤其是文革时期,人们对八宝山的追捧似乎到了有些畸形的地步。名人政客们挤破了头想要入住八宝山革命公墓,连带着八宝山革命公墓附近的商业公墓也变得寸土寸金,仿佛只要进了八宝山自己就能名垂千古。其实,周恩来当初建造公墓的初衷其实只是为了给那些为国家、为革命牺牲的战友一个安身之所,并没有想过让这里成为一些人彰显身份地位的象征。要知道,墓主人的价值并不会因为下葬的地方不同而发生变化,人们怀念和祭奠的从来都是那些为国家做过贡献先辈,而非八宝山革命公墓本身。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