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3日大年初四,话题“农村悄然出现以家庭为单位的断亲”登上微博热搜,引发了广泛关注和热议。据澎湃新闻报道,有网友讲述自己的过年经历称,“小时候去亲戚家图个热闹,长大走亲戚反而是一种顾虑。”为了躲避亲友们的催婚催育,不少年轻人选择独身到其他地方旅游,或者干脆在工作地的出租屋过年。
“断亲”现象在学术界已早有讨论。春节期间被热议的所谓“断亲”,主要指一些年轻人减少同亲戚互动往来、产生情感联系,简单讲就是少走亲戚,而非真正地断绝亲戚关系。有网友总结的今年春节三大反常现象之一,“短信微信拜年少了很多”,其实就是“断亲”现象的一个侧面写照。
年轻人选择“断亲”的原因很多:部分人是为了用行动表达对某些现象的不满与反抗,比如虚伪的社交、攀比红包大小、过度“嘘寒问暖”等等;部分人是为了腾出时间精力,用来陪伴真正亲近的人,或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还有一些则是单纯地不喜欢某些亲戚。
不可否认,少了走亲戚等环节,会使得个体或家庭与亲属关系网络越来越疏离。甚至可能在某一天,还会感到后悔或遗憾。然而从本质上说,年轻人选择“断亲”更多是为了忠于自我、优先过好自己的生活,因此不应过度苛责。
实际上,用发展的眼光来看,有些“断亲”也只是短期或间歇性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人们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与亲戚重新建立联系;彼时,基于了解认识和情感认同、而非仅仅基于血缘联结的亲戚关系,或许会更加浓厚。说到底,年轻人真正想要“断”的,是虚情假意和道德绑架。
本质上,“断亲”现象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当下流行的“年轻人整顿xx”,何尝不是很多相对年长者想做却不敢做的事情?譬如很多“80后”在走亲戚这件事上,往往因为顾及传统观念、家族期望或亲人情感,而妥协自己的喜好和感受。而“00后”在“断亲”问题上更加果断和清醒——即使清楚“断亲”的后果,也仍不愿委屈自己。
尽管“断亲”行为听起来带有冷漠的味道,但也不必过度担忧。几千年来以“家”为核心构筑的传统理念不会突然消失,它仍在也势必会延续下去。同时也应意识到,年轻人并没有摒弃和丢掉孝老爱亲的传统文化,他们只是在拒绝内耗,并以自己的方式践行“亲其所亲”。
无论是上一辈人选择坚守传统,还是年轻一代对亲戚关系相对疏远,其背后都有很多深远且复杂的社会因素。正如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困境。面对年长群体和年轻群体的不同选择,社会不妨多一些理解和尊重,家人之间也应多一些理解和包容。
在“断亲”与坚守传统之间,存在着诸多可能。允许不同人做出各自的选择,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我们应以开放的心态看待这些变化,并探索适合当代社会的亲戚关系模式,推动社会更加和谐进步。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